情商高的人,做事不死板。有的人做事严格按照规矩,稍 有不慎便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即便在应该灵活变通时也不敢 妄自行动;而情商高的人做事却不拘于规则,可以想出很多方法,从而赢得做事的成功。
另辟蹊径,往往豁然开朗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工作任务, 有的人能够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人在筋疲力尽之际却依然 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中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 用脑子在工作,用机智去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够寻找到更快更 好的方法,而后者只停留在表面的肢体劳动中,遇到了问题只 知道坚持坚持再坚持,却没有想过抽出身来,寻找一个新的道 路。假如我们想要顺利地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想要成为事业和工作中的强者,就应该灵活一些,多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路不通,就应该尝试着换一条新的路走。无论工作还 是生活,遇到一些矛盾或者是问题的时候,采用普通的方法如 果不合适的话,不如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尽管那一条路没有走过,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但是,只要是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就应该去走一走试一试。
一家公司的几个员工在为一栋刚刚竣工的大楼安装电线。 在一个地方,他们需要把电线穿过一条25米长、但是直径只有3 厘米的管道,而这个管道砌在了砖石中,并且拐了几个弯。几个员工对此都感到束手无策,觉得这项工作无法完成。
后来一名员工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他跑 到市场上买了两只白鼠, 一只公的, 一只母的。他在公鼠的身 上绑上一根电线,并把他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员工则把那 只母老鼠放在管子的另一头,并且用手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 声音。这端的公鼠听到那头母鼠的叫声之后,就沿着管子向前 跑去,在跑的过程中又拖着那根电线。当公鼠走到母鼠面前的 时候,两根电线也连接在了一起,穿电线的难题最终得到了圆 满的解决。后来,公司的老板听说这件事之后,就对想出这个点子的员工大大夸奖了一番。
一项行动能否取得圆满的成功,最主要的取决于实现目标 的手段是否完美。在难题面前,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未必能够比 脆弱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是因为意志坚强者在解决问题的 时候只注重了坚持就是胜利的格言,却经常会忘记勤于动脑的 原则。在棋坛上有句话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我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思考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一条道路上碰壁的时候, 我们没有必要撞到南墙不回头, 继续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 而是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 动一下脑子, 想一些别的出 路。 一旦你愿意换一条新的道路,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效果, 一些看似没有希望的事情也就会出现转机了。
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准备建一处小区,却碰到了“钉子 户”。这个“钉子户”是一个比较固执的老先生, 他明确表 示,无论开发商给多少钱他都不会搬走。这位老先生认为,开 发商都是一些被铜臭腐蚀了心灵的家伙,眼里除了钱之外什么都没有。因此,开发商提出的价位越高,老先生的态度越坚决。
开发商非常着急,可是用金钱的方法摆不平,只好另想办 法。他托人去老先生家里,告诉他说,可以不用搬家,安生在 那里住着就可以了。另外,开发商还找人把老先生的院子装修 了一下,而老先生却并不领情,只是冷冷地看着。但是,开发 商并没有气馁,而是一连几个星期都派人去帮助他打扫院子,还免费送一些东西。时间久了,老先生都感觉不好意思。
后来,老先生决定找开发商谈一下,看看他葫芦里究竟卖 的是什么药。来到公司之后,按照规定应该换上拖鞋,但是一时 间没有多余的拖鞋,领班小姐见状,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棉拖鞋 脱下来给老先生换上,她自己则光着脚上楼。老先生坚硬的心顿时被融化了,还没有走到开发商的办公室就决定将房子卖给他。
老先生说:“不为别的,只因为你们公司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公司。”
面对强硬的“钉子户”,用硬碰硬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用高价“收买”的方法更行不通,要想让他“就范”,只能走打温情牌这一条道路。事实证明,开发商获得了成功。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着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 旋曲折的路,要拐很多的弯,兜很多的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 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是越来越接近目标。”因此,当一 些事情用正常的手段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尝试着换一 条新的道路,尽管,从表象上看去,或许这条道路有点远,要费一些波折,但它是最正确的道路。
互惠互利,主动沟通求合作
有很多人都比较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人独来独往,将 所有的责任都由自己一肩挑,既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愿意让 别人来帮助自己。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潇洒的表现。如果让他们 和别人进行合作的话,他们往往会不乐意,因为他们觉得,和 别人合作,就应该考虑一下别人的意见和感受,还要照顾别人 的做事进度和做事风格,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有 这种想法的人, 一般是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之辈。不过,这种逞 个人之能,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合作的做事风格让人不敢恭维。 因为他们太过于自负,喜欢一意孤行,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单打独斗的时候不会感觉到身单力薄, 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反而认为这样是“乾纲独断”“个性鲜明”的表现。殊不 知,当他们陶醉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时候,已然失去了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也失去了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逞个人之能的“独行侠主义”是人生前进中的绊脚石。喜 欢孤独,不愿意合作的人,不可能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也 不可能会和合作伙伴进行默契地配合,更不可能会为团队的成 长和发展作出积极又有持久的贡献。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最 终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失败。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 他:“我们就像小杂货店的店主, 一年到头拼命干,最后才积 攒了一点财富,而他却能用一晚上的工夫来超过我们。”乔布 斯22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创业之初,他一文不名,但是在短短 的四年之后,就拥有了2亿多美元的财富。很多人都认为乔布斯 是一个经商的高手,创业的天才。在别人的吹捧和赞叹之下,乔布斯开始飘飘然起来,身上那些让人头痛的性格也暴露无遗。
乔布斯骄傲自大,做事风格比较粗暴,非常看不起手下的 员工,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一样。 因此,公司的员工们都很怕他,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他。很多 员工竟然怕到了不敢和他一块坐电梯的地步,因为那些员工觉 得, 一旦和乔布斯同乘电梯,就会有电梯门还没有打开自己就被炒鱿鱼的危险。
一般员工不喜欢史蒂夫倒也罢了,但是,就连他亲自聘请的公司高管——优秀的经理人、原百事可乐公司饮料部总经理 斯卡利也非常讨厌他,甚至几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苹果公司如果有乔布斯在,我就无法执行任务。”
两个人的矛盾越闹越大,最后竟然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 步,公司董事会不得不研究两个人谁去谁留的问题。后来,董 事会在公司里作了一项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员工都坚决要求开 除乔布斯,留下善于团结员工的斯卡利。最终,董事会作出决定,解除了乔布斯的全部领导权,只保留了董事长一职。
为苹果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乔布斯能力不可谓不强,但 是,他太自负,看不起别人,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合作,凡事都 喜欢按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种“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极大 地打击了员工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招致了很多人对 他的怨恨和不满。因此,也就对公司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来,公司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忍痛割爱,把他给开除了。
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经验多么充足,工作多么优 秀,能力总是有限的,他的个人力量也是很单薄的。要想让自 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应该主动和别人进行合作。 只有和别人进行合作,才能够产生优势互补,实现效益的最大 化。比如说, 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要想成功地完成一项手术 任务,除了自己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和几个技 术熟练的护士进行配合。如果他自认为医术高明,拒绝和护士
合作的话,恐怕连一个小手术也做不成。因此,无论我们自己的才华多么出众, 技术多么成熟, 都应该保持一份谦逊的心 态,主动和别人进行合作。因为,只有和别人进行合作,我们的事业才有建树可言。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和别人合作当成依赖心的表现,他 们忘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木难支大厦”的道理。合作, 绝不是丧失尊严地依赖别人,而是善于借力更快地达到目标的一 种机智的方法。须知,合作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力量。善于和 别人合作不仅为自己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还能 够在各方的相互帮忙之中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最成功的事业绝不是靠单打独斗得来的,而是在相互配合的人之中创造出的。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的话,那么合 作就是高扬在船头上空的风帆,推动着船只的前进;如果一个 人的力量是东方朝日的话,那么合作就是四周的朝霞,两者共 同描绘出美丽的景象。合作能够让我们投入有限的精力获得无 限的成功,合作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去工作和生活。故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逞匹夫之勇,而是应该学会互补互利,主动和别人进行合作。
运用创新思维和沟通语言,迷惑对方狼是凶猛的动物,不过,它们在和对手作战以及捕捉猎物的时候,从来不会恃强猛攻,通常都是不按常理出牌,喜欢用 奇特的方式来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以获得最后的胜利。狼的这种智慧,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狼虽然没有发散思维的概念,但是它们常常用发散思维 来做事。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心理学家们给出了这样的 解释: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指从一个目标 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 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高级动物特别是人 类最基本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主要表现为两项思维、创 意思维、颠倒思维等等。 一个人运用发散思维的次数越多,他所获得的机会也就越多,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哲学家告诉我们说,不同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方面,不同 的事物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发散思维,正是建立 在这一哲学基础之上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 性、求异性、想象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发明创造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发散思维可以让人们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它可以通过新知 识、新观念的重组和组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答案,创造出更 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发散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 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科学研究也好, 还是解决正常的问题也 罢,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发散性思维,用不平常的眼光去观察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就能够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
有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进入一种思维定 式之中。这是很可怕的,这样做不但不能让问题得到有效的解 决,还有可能导致脑子的僵化。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拒绝思 维定式,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地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绝不能一味地恪守固 有的经验,而是应该像狼一样,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问题。如果我们事事处处都要用经验主义来思考的话,势必会进入歧途,也势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不急于出击,观望后再做决定
人们在做事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不知 道该怎么做,拿不定主意。这样的时候并不少见,面对这样的 情况,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直截了当,凭 着自己的感觉, 喜欢什么就作出什么样的决定; 有的人则很 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办,怕一旦失误便前功尽弃,于是就选择 退缩或者放弃;还有的人选择暂时停止,在原地停留持观望态 度,保持中立。从这三种情况来看,比较可取的是第三种。这 是因为如果突然冒进也许会遭遇重大失败,而到此为止放弃,恐怕就会错失之后的机会,所以先观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不要轻易下结论
很多人喜欢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尤 其是对于一些拿不定主意的事,结果造成了损失。尤其是那些比 较敏感的社会或者政治性的问题,如果轻易下判断,往往会出现 错误,这样的错误一旦出现都是很难挽回的,甚至会造成大规模 的恐慌或者是动乱,最后会有更多的人为此而受到伤害。因此领导者更应该在重要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下结论。
2.要果断,不要武断
果断和武断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我们提倡的是果断,而 不是后者。因为后者没有经过细心的思考,没有做相关的工作,是在妄下结论。
刘强平时做事很认真,可是有一个毛病就是对所有的事都 喜欢轻易下结论,而且很喜欢自己作决定。 一天,刘强被老板 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顿,原因就是他没有对工作计划作评估,也 没有请示上司,自己觉得这个计划很有特色,没有问题,就签 字通过了。结果,这个工作计划虽然很有特色,但是不符合部门的实际情况,无法实行,同事们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从这个事情来看,自己只是按照自己心里的计划行事,而 忘记了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过于武断的行为,必将埋下种种隐 患。所以,在需要作决断的时候,要想一想是不是要和别人交流 一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方案比较靠谱。而对于拿不定主意,就要保持中立,切忌武断行事。
3.要灵活把握
很多人在一些事情上总是认为必须要拿出个什么样的方 案,这样的想法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确实拿不定主意,却 还要硬采取一些措施,那么就不太好了。所以这时候要灵活一 些, 多观察,先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不要激进也不要保守,没准下一刻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拿不定主意,就不要拿,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保持中立, 坐观其变,这不是消极怠工,而是避免大的损失。所以,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和灵活是很必要的。
思维灵活,别在一条道上走到黑
当思维走进了死胡同,那就需要进行思维变通,在很多时 候,意想不到的思维变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而这是正能 量的开始。在漫漫人生路上,许多人利用思维的变化找到了成 功的机会,相比之下,那些不善于变通的人,纵有一身过硬的 本领,也会因为不懂得因时因地变通,而无法捕捉和把握稍纵 即逝的机会,从而无法成功。甚至有的时候,机会向他迎面走来, 他让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
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不断地自我改造,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外物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我们的思想。遇到困难和变化时,让思维尽显其灵活和多变的本质,往往能得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功是怎么来的?当然源自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又从哪里来呢?自然是源自出其不意的思维变通。当你在迷茫 之中找不到任何办法的时候,不妨出去走一走,打开自己的思维,改变思维,说不定可以在某个角落找到恰当的方法。
1.不被传统思维束缚
当然,如果你需要改变思维,那首先需要把残留在脑海里 的传统思维清理掉,这样才能腾出地方进行思维变通。在现实 生活中,那些墨守成规的人是无法想出好点子的,因为他们的 思维总是在原地打转,因此,我们要想进行思维变革,就不要被传统思维所束缚。
2.力求最奇妙的思维
意想不到的思维往往是奇妙的,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合情 合理。1870年,查理斯·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后,特意去 找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亨利·亚当斯,想聘请他出任中世纪历史 的教授。起初,不管艾略特怎样苦苦劝说,亨利·亚当斯都没 有任何表示,后来,亨利·亚当斯谦虚地说:“校长先生,我 真的一点儿都不懂中世纪的历史。”听到他的回答,艾略特校 长则客气地说:“如果你能够为我举荐出一位学者比你懂得更多,那我就聘请他。”结果亚当斯只好接受了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