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淑华1
书名:追忆那些年的绝代芳华 作者:黄紫彤 本章字数:5374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用细腻的心刻画一个传奇

在信息爆炸的现在,很少有人听过凌淑华的名字,人们对林徽因、冰心知之甚多,却独不知她。

在20世纪20年代,凌淑华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印度诗人泰戈尔认为其才华与林徽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更是称赞她为中国的曼殊菲尔(新西兰著名作家)。

凌淑华娴静、温婉的气质,就像是从高宅大户里走出来的古典女子。她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无病呻吟,她以女性的视角,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或新或旧的女子形象。

她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致,内敛而节制,展示的大多是旧式女子的生活,她们的感情像很薄的刀片,曲折而温柔,似乎不带杀伤力。

写出如此细腻作品的凌淑华,在生活中也是个细腻的女子,写作和画画是她毕生的追求,她从不曾想过放弃她的梦想。

在创作上,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在生活中,她为自己刻画出了一个传奇的人生。


小姐家的大书房

凌淑华出生在高门巨族,是凌家的小姐,她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题名,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干将,因此家境显赫。凌福彭没有逃脱有钱男人的套路,就是花心,他本人三妻四妾,儿女成群,所以凌家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凌淑华的母亲也是众多姨太太之一,母凭子贵,偏偏她却生了四个女儿,她常常在女儿凌淑华面前念叨她的命苦。凌淑华心疼母亲,小小年纪就在心底暗暗起誓一定要出人头地,得到父亲的关注。

想要在一群孩子中间脱颖而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的是加倍的努力,小淑华深谙这个道理。

凌福彭可不是好糊弄的,他能金榜题名自然有他的道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凌福彭精于辞章,尤其喜欢画画,他和很多著名的画家都交往甚密,还参与组织了“北京画会”,这使得凌家常常有文人墨客的拜访。

大概是受父亲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凌淑华从小就绘画天分惊人,她经常自己在花园里写写画画。有一次,她父亲的朋友看到了她的画,赞赏不已,并对她说:“你的画很有个性,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画家的。我要告诉你的父亲,让他给你找一位绘画老师。”

这项天赋终于让凌淑华在父亲面前得到了垂注。

凌淑华成功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并且得到了相较于其他孩子更多的宠爱。父亲为了不让凌淑华的这项才能被埋没,专程请来了宫廷的名画师教她画画,她还得到过齐白石、陈师曾等名画家的指点。有著名画师为师,又有大师级人物的指点,这为她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加上凌淑华后天的勤奋努力,她的绘画技艺自然是节节高升。绘画修养不仅有利于她的人格塑造,对她后来的文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致她的文学作品颇有静态工笔画的意境。

更难得的是,她不仅涉猎艺术,她写小说也是精彩得无与伦比。我们常常被教育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人的一辈子很短,能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但是凌淑华却做到了,她日后的画名和文名不相上下。

艺术和文学的完美结合,她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在告诉人们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不像自己小说里塑造的那些女人们,传统,逆来顺受,傻傻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她不是这样的女子,在她温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情、勇敢的心。纵观她的一生,有她的努力,还有她勇敢追求梦想的决心。

在她还是一个大学生时,就有很独到的思想见解和异于普通女孩的勇气。她想要拜师周作人,学习写作,就大胆的写信给周作人。

她在信中大谈现在的女性作家太少了,并说周作人收不收她做学生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事关女权和中国女子为人类做贡献的问题。本来挺简单的一个事情,让凌淑华这么一写,立马就上升到了思想道德的高度,周作人哪敢不答应?

她果真是个极聪明的女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大胆地去追求。成为周作人的学生对她的文学影响很大,她的处女作就是经周作人介绍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

凌淑华产生想当作家的念头是在参加五四运动时,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历史上鲜少出现女作家的身影,无风不起浪,五四浪潮之后,女作家的发展时代到来了,凌淑华就是这些女作家的先行者。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那个时候有才华的女作家并不多,所以她们的出名就更加容易,女作家常常是人们追捧的对象,那种程度绝不亚于现在被捧上天的名流巨星。

她爱画画,但文学就像是一只紧紧抓住她不放的手,让她渐渐沉陷,创作的火花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很难扑灭。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她一定会执著的去追求。

正是这种执著,这股拼劲,让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开始走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魔咒里,接受新思想,然后她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用独特细腻的笔锋,俘获了一大批女性读者。

大概是从小就懂母亲的苦楚,在她笔下成功诞生了一批传统女人的角色。有体会才会出真知,正因为了解,所以她笔下的角色才会栩栩如生。这些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作品,让她的才华在文人圈中更加亮眼。

1924年,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是很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泰戈尔访华一事,几乎震撼了整个知识界,一场文学大狂欢即将开幕。

泰戈尔年幼时就十分向往中国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家,终于在这一年实现愿望,殊不知,他向往的国家的知识分子同样欢迎他。

泰戈尔的到来,让中国整个知识界沸腾了,人人都想接待这个享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从梁启超、徐志摩、林长民等文学大腕,到逊位皇帝溥仪,都积极热情参与到这场大接待中。

凌淑华自然在这些人之列,她如此痴迷文学,一定不会错过这场文化盛宴。她代表燕京大学向泰戈尔写了邀请函,而且还在家里接见了泰戈尔。其实是齐白石、陈半丁等著名的画家想要招待泰戈尔,而他们又和凌父的交情匪浅,就借了凌府作为招待地。

为什么会选中凌府呢?事情还要从泰戈尔访华的前一年说起。1923年,凌淑华在凌府以女主人的身份举办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沙龙聚会。

这场沙龙聚会汇集了京华书画名家,女主人的身份再加上凌淑华非凡的绘画才能,很快就让刚20出头的凌淑华成为了聚会的焦点人物。

凌淑华因为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能经常接触到这些书画名流,凌府也是这些书画文化名流经常聚会的场所之一。纵使这次的女主人只是年轻的凌淑华,依然吸引了不少名人欣然参加。齐白石、陈衡恪、陈半丁、王梦白等著名画家都参加了,凌淑华甚至还邀请到了美国著名的女画家。

这一场文化沙龙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凌淑华本人更是迎来好评无数。“小姐家的大书房”逐渐名动京华,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的光顾。

这样看来,这些名流画家借凌府来招待泰戈尔就不足为奇了。

借着招待泰戈尔的这个机会,凌淑华展示了她不凡的才女形象,成功地给泰戈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泰戈尔的话来讲,就是那天的一切都很美好,精美的点心、香醇的现磨杏仁茶和才华横溢的凌家小姐都令他心动。

第二年,凌淑华还送给了泰戈尔一顶她亲手缝制的镶白玉便帽,作为生日礼物。这个举动让泰戈尔对凌淑华的好感度再次升级,还做出了“凌淑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度评价。

凌淑华在这次泰戈尔访华中成功引起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注意。殊不知,她的才华与热情,也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力,他就是陈西滢。


相敬又相爱的婚姻

在欢迎泰戈尔的茶话会上,陈西滢深深地被凌淑华的身影所吸引。在他的默默注视下,她有条不紊地穿梭于名流之中,谈吐得体,落落大方。看着凌淑华穿梭忙碌的身影,陈西滢的心也跟着慢慢沦陷了。

直觉告诉他,这个女人不一般,他想要认识她。

陈西滢十几岁的时候就到英国留学,先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修政治经济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大学执教。他和凌淑华的初次相识就在泰戈尔访华的茶话会上。

北大教授兼系主任的陈西滢和负责翻译的徐志摩接待了泰戈尔,身为燕京大学女子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凌淑华也在迎接之列。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可以说,凌淑华和陈西滢是因为泰戈尔而结缘。

虽说泰戈尔并没有做什么,但在一定程度上,泰戈尔也算是间接为他们牵线的红娘了。在这之后,他们算是真正结识了,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讨论文学艺术等问题。

文人之间的书信来往,本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一方有情,这种落落大方的君子之交就很容易发展成惺惺相惜,进而升级为爱情。

陈西滢对凌淑华绝对是欣赏的,或许不仅仅是欣赏,还有点别的什么。陈西滢是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他是一个评论家,对自己的观点向来是不善于隐藏的,所以在爱情里,他似乎是更主动的一方。

初识时,陈西滢并不知道凌淑华的家世,直到后来拜访凌府时,才真正了解到凌淑华凌家小姐的身份。当时凌府的豪华、阵容强大的丫鬟下人,以及老妈子对凌淑华一声声“小姐”的呼唤,都让陈西滢印象深刻。凌淑华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身上却没有平常小姐身上的娇气。相反的,她温婉勤奋,才华横溢,这大概就是她身上吸引陈西滢的地方吧!

凌淑华虽然是凌府受宠的小姐,但也别因此而觉得陈西滢高攀了她。凌淑华在当时的社会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才女,模样动人,家世又好,追她的人一定不会少,但她偏偏选中了陈西滢,这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凌家小姐的眼光一定不会差。

说起来,陈西滢在当时也算是个社会名人,不过他的出名史略显心酸,人们知道陈西滢这个名字,大多是因为他曾被鲁迅骂过。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与好人相对立的人就是坏人。当时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心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他理所应当就是“好人”的角色,那么与之对立的陈西滢自然成了那个“坏人”。

先入为主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坏人”这个判定对陈西滢来说太委屈了。凌淑华看上的也并不是他的“坏”。

在此,我们有必要来还原一个真实的陈西滢,他其实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理智、敏捷、有洞察力,他是一个评论家,理智让他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是因为他太理智,所以才会有和鲁迅的一段“混战”。

同时他又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博士,接受的思想也是国外的新式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报纸上一些翻译的错误或是失误,陈西滢也总是毫不客气的指出,为此他被人说成是一个缺乏善意的人。可仔细想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吗?

在别人眼中他大概就是一个冷冰冰的评论家的形象,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西滢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虽然出国留过学,但骨子里却是一个传统的人。像中国的传统男人一样,他十分孝顺,对朋友绝对是两肋插刀型的,朋友的事情都很上心,一旦决定要帮忙就会一帮到底。

在他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品绝对过硬。除了人品好,他还是个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梁实秋曾说过:“西滢笔下如行云流水,有意态从容的趣味。”就连大才女苏雪林也对他的文章赞叹不已。

有才华、有人品,又戴着北大教授的头衔,这也难怪凌淑华会被他攻陷。

1926年,凌淑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就火速与陈西滢完婚了,婚礼是在史家胡同24号举行的,这里曾是凌府的后花园,凌父把它作为凌淑华的陪嫁,而后也成了凌淑华真正的家,一个只属于凌淑华和陈西滢的家。

著名女画家兼小说家嫁给了北大教授,才子配佳人,这场婚礼不知艳羡了多少人,一时被轰轰烈烈的传为佳话。

婚后,陈凌夫妇二人像其他的新婚小夫妻一样,去了一趟蜜月旅行,在日本短期旅游之后,二人开始了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

他们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所以在精神高度上很容易达成默契。根据一个记者的记载,他们两个人对待写作十分严谨,平时两个人从不在一个房间里写作。

凌淑华创作时,其写作内容是绝对对陈西滢保密的,陈西滢是个“铁面无私”的评论家,她大概是怕丈夫批评自己未完成的文章,会打击她的创作热情吧!

在这个问题上,夫妻二人的态度惊人的一致,陈西滢写好的文章同样是密不示妻。直到作品见报后,才会彼此交换文章和意见。

这样的相处之道在夫妻之间并不多见,很有乐趣。别人不理解,说不定夫妻二人倒是乐在其中呢!

忘了说,这段相敬相爱羡煞众人的婚姻也是有故事的。在成婚前,凌淑华和陈西滢谈了两三年的恋爱,但都是秘密进行,相当于“地下恋情”。

他们因为泰戈尔的访华而相识,又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而相交,陈西滢是北大教授又留过学,所以他懂英文,凌淑华在燕京大学又是外文系的,所以她经常向陈西滢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就熟络起来。

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老师对学生有着一股特殊的怜爱和疼惜,学生对老师又含有崇拜和仰慕,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他们之间越走越近,学术研究之间悄悄掺杂了一丝情愫。

两个人默契地选择了秘而不宣,凌淑华的父亲是个传统的封建大家长形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凌淑华不想因此而违抗父亲。

她聪明的选择了智斗,他们找了凌父的一个世交好友去凌家说媒。这位凌父的世交是个好成人之美的君子,他找到凌父之后,七绕八绕竟把这桩亲事说得有些眉目了。好在陈西滢顶着一个北大教授的好头衔,凌父虽然对陈西滢有一肚子的洋墨水有些不满意,但经老友的一番唇舌,竟觉得自己不怎么讨厌这个年轻有为的年轻人。

一番周折下来,凌淑华终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陈西滢。凌父高兴地把女儿嫁了出去,还大方出手了一座后花园作为陪嫁,他哪里想得到,自己中了女儿女婿精心设计的“套”,无意中成全了二人的自由恋爱。

有情人终成眷属,凌淑华的好友胡适做了他们的证婚人,在婚宴上,他感慨地说道:“中国夫妇只知相敬而不言相爱,外国夫妇只言相爱而不知相敬,陈西滢与凌淑华如能相敬又能相爱,则婚姻目的始得完成。”

这段“爱情哲学”伴随着亲友的祝福进入了他们的婚姻,婚后二人生活过得相敬相爱,他们的生活独立自由又相互依赖。

有人说过势均力敌的爱情才会长久。那么凌淑华和陈西滢这段势均力敌的婚姻能够长久的进行下去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