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风华绝代的
剩女
一个凤毛麟角的才女,从小就才华毕露,被人称为足以和李清照相媲美,这样一个奇女子,本应该是父母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却因为家庭的变故,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立志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子。
事实上她做到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她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很漂亮,美丽、知性、有才华,又懂得包装自己,这样的她,成为了社交场上的明星,男人们争相追求的对象。连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和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都想得到她的芳心。
可惜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始终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宁可做一个风华绝代的剩女,也绝不将就。她,就是吕碧城。
走独立自主之路
吕碧城身为书香门户家的大小姐,同其他官宦人家的公子小姐一样,早早地就订下了婚约。有多早?
大约在吕碧城10岁的时候,家里就和同乡的汪氏定下婚约。那个时候吕碧城还完全是个没长开的小女孩,搁在现代,充其量是个小学生。可是在封建落后习俗的荼毒下,她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一件事:婚姻大事自己不能做主。这到底是怎样的悲哀?
后来在吕碧城十二三岁的时候,吕家突发意外,吕碧城的父亲去世,母亲留下她回到家乡处理父亲的身后事,所谓的身后事大概就是家产祖业之类的,但似乎问题有些棘手。
原来吕家四个孩子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吕氏族人欺负吕家母女软弱,便以其没有儿子继承财产为由,巧取豪夺,想要霸占吕家的财产,甚至还指使绑匪劫持了吕碧城的母亲。
母亲的处境很不好,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吕碧城的家里,家里的姐妹们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整个人属于干着急帮不上忙的状态。只有小碧城不同,她从小就聪明,遇事冷静,她清楚地知道这次的事情很棘手,仅靠她们母女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她想到了向人求助,父亲生前有很多好友和学生,吕碧城四处打听,写信向他们求助。
虽然吕碧城很弱小,但是她找来的这些人力量都比她大而且靠谱,事情很快就圆满解决了。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是吕碧城都没有退缩过,她的名声也很快在乡间流传开来。
这件事也引起了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的注意,一方面。他们看到吕家的顶梁柱没有了,只剩下母女几个,认为吕家必定会败落了。再加上这样棘手的事情,却被小小年纪的吕碧城解决了,汪家不禁对她起了戒心,认为她年纪轻轻就有兴风作浪的本事不是什么好事,就提出解除婚约的要求。
也是,像汪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想要娶进门的只是一个三从四德、勤俭持家的旧式女人,吕碧城太过聪明,在他们眼中女人家太有本事不是什么好事。
既然汪家这样提出来了,吕家孤儿寡母的也没有能力跟他们理论,只好应了下来,汪家和吕家正式解除了婚约。
这件事对吕碧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那个年代,被退婚的女子会被邻里乡亲嫌弃的,好像女孩子真的做了什么奇耻大辱的事情一样,这其实就是落后的封建鄙俗。因为生为女孩,所以吕碧城成了最没有发言权的那一个,从小就被不平等的定下婚约,现在恢复了自由身,却要忍受乡人们的指指点点。
这让还是小女孩的吕碧城有了一些心理阴影,十二三岁,正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流言蜚语没有对这个年纪尚小的小女孩手下留情,人们的冷漠无情,让吕碧城对婚姻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也激起了她对封建制度的极度痛恨。
吕父去世后,家庭逐渐开始败落,再加上吕碧城被解除婚约,让母亲不得不下定决心,带着女儿们远走去投奔娘家。
好在吕碧城有一个在天津塘沽当盐运使的舅舅,虽说不是什么大官,且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好歹吕碧城能到一个更大的环境里去历练了,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早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天津就被辟为通商口岸。天津开埠以后,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学术思想渐渐传入中国,随着西方思想的深入,中国的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开始主张维护女权,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开始要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的女性被封建制度压抑得太久了,在乱世之中,她们开始接受新思想,并重新审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渴望学习,渴望被尊重,女性解放的潮流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天津作为较为开放的城市,这种风潮更是激烈。
吕碧城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大风潮、大环境之下,心中渐渐有了求学的念头。1903年,袁世凯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吕碧城听说了这件事,心中求学的念头越发被激动,便要跟着舅舅官署里方秘书的太太去天津城里探访学校。
舅舅知道这件事后,自然不饶她,舅舅是一个从封建王朝中走出的旧人,思想仍然十分守旧,他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在家本本分分的,恪守本分。他严厉的批评了吕碧城,还说她这是不守妇道,还不许她出去。
吕碧城正是20岁的年纪,心里藏着一股叛逆的小脾气,探学的事情被舅舅骂阻了之后,吕碧城越想越生气。决定不再逆来顺受,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二天,她就跑出了家门。只身一人逃上了火车,她身上没有钱,只好靠逃票到了天津,出来得匆忙,她甚至连行李都没带。这是何其大的勇气,没有钱,没有行装,没有认识的人,她只是怀着强烈的求学意念,就只身一人出发了,这在当时也是个惊世骇俗的大新闻了。
好在吕碧城是幸运的,她在车上认识了她的贵人,天津一个旅馆的老板娘,老板娘第一眼见到吕碧城,便觉得她很亲切,忍不住想要帮助这个小女孩。好心的老板娘不仅帮吕碧城付了车票钱,到了天津后,还把她安排到自己家的小旅馆。
一安顿好,她就迫不及待地打听方太太(即前文提到的舅舅官署中方秘书的太太)的下落,她知道见多识广的方太太一定能帮到她。几经打听,吕碧城终于得知方太太住在《大公报》社的消息,事不宜迟,她连夜写了一封长信向方太太求助。
好巧不巧,这封信恰好被《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看到,吕碧城写得一手好字,这让英敛之惊叹不已,她在信中神采奕奕的文笔,让英敛之对吕碧城更加好奇。为此,英敛之甚至携妻亲自前往吕碧城的住处拜访。
吕碧城见到英敛之夫妇甚是激动,就把自己来这里的缘由和盘托出,夫妻俩见她干劲十足,更加欣赏,就邀请吕碧城住到报馆,并聘用吕碧城为《大公报》第一个女编辑。自此,吕碧城成为中国史上第一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打开了女性编辑的风气。
这也是吕碧城没有想到的,她只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来到天津,没想到会遇上好心的老板娘收留,没想到自己能见到《大公报》的创始人,更没想到自己竟成了一名女编辑。如果当初没有勇敢迈出那一步,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她何其幸运。
逃离家门,遇到贵人,成为女编辑,她知道,她终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从此以后,她可以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这次出走,成为了她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志士交往的开始。
女权高唱
吕碧城注定会是不俗之人,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吕碧城清楚地认识到了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她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更有意义的事情。
她不算是个娇滴滴的富家女,小时候的遭遇让她比普通女孩更加能吃苦。逃离家门的那一刻,她就做好了准备,自力更生、适应环境是她要学的第一门功课。
她有写作的天赋,加上在《大公报》几个月的历练,她在报上发表的几部诗词作品,格律严谨,受到诗词界前辈的一致好评。
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女权运动方兴未艾的时期,小时候被退婚的经历,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她的心底,她早已对女性被压制的现状产生不满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吕碧城忍不住写了一首《满江红·感怀》: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幽与闲,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英敛之看到这首词,大为赞叹,把它发表在《大公报》上,并用夫人的名字写了评语:“极淋漓慷慨之致,夫女中豪杰也。”《满江红·感怀》发表后,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吕碧城这个名字在一夜之间爆红。
这个时候吕碧城才是个20岁的姑娘,突然的成名也是她没想到的,她几乎成为了当时新式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她的率直刚正和勇敢的形象被争相效仿。甚至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一篇文章,一个女编辑而已,竟然引起如此之大的轩然大波,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浮夸。吕碧城造成的社会效应,是各种原因碰撞的结果。
来到吕碧城所处的时代,就不难发现其中缘由。那个时候,社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清王朝已经到了晚期即将衰败的阶段,国家衰弱,硝烟四起,任何一个事件都会让本就不堪一击的社会更加动荡。中国未来的命运一片迷茫,国家形势风云变幻,整个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片黑暗中,中国更需要明事理的人站出来为社会带来光明。当时以梁启超、康有为等有志之士发起了女性思想解放的运动,包括废缠足、兴女学等。他们相当于在黑暗的牢笼上打开了一道缺口,透露出一丝丝曙光,而吕碧城就像是这道曙光,打开了中国沉睡已久的女性权利。
然而这道曙光还很微弱,需要做的努力还很多。趁热打铁效果最佳,趁着舆论的热潮还没有退去,吕碧城开始积极地宣扬女权,提出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她不是演说家,这些言论她无法通过高谈阔论的演讲表达。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女编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表文章。在这期间,她写出了很多倡导女性解放和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等。
在这些文章中,她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女性解放的理解和兴办女学的重要性。她提出,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每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国,女人是一个家庭的根本。这样的言论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王朝,谁敢提出来,哪个人敢说女人是一个家的根本?说出来还不立马被口水淹死。吕碧城才不怕,她知道这是一个时机,中国女性被压制的太久了,现在的社会需要做出改变,而她愿意做这种改变的带头人。
她的思想深入独特,用不同的角度阐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母亲的教育在家庭中尤为重要,要想改变国家的命运,就要重视儿童教育,要想从儿童教育入手,必须立足母教的根本。她说:“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这样的理论不无道理,古代就有母教得宜的案例,这样的论述方式会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提倡女权,是不是就要踩扁中国的男人,会不会男人们的社会地位不保,当然不是,吕碧城用一段话就完美打消了一些男人心中的疑虑:“殊不知女权之兴,归宿爱国,非释放于礼法之范围,实欲释放其幽囚束缚之虐奴;且非欲其势力胜过男子,实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刚毅之气……合完全之人,以成完全之家,合完全之家以成完全之国。”
吕碧城是聪明的,她知道如何抓住舆论的焦点,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女权上。她把兴办女学的举动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强有力地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夫以二万万之生灵,五千年之冤狱,虽必待彼苍降一绝世伟人,大声疾呼,特立独行,为之倡率;终须我女子痛除旧习,各自维新,人人有独立之思想,人人有自主之魄力,然后可以众志成城,虽无尺寸之柄,自能奏奇功于无形,获最后之战胜。”吕碧城高声疾呼女权的重要性,字里行间透着光亮。她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一时间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受欢迎的话题。
事实证明,在女权运动这条路上,吕碧城不是一个人,她依靠《大公报》这个平台,结识了很多倡导妇女解放的领头军人物,尤其和秋瑾最为亲密。吕碧城的名气打开后,秋瑾被她的勇敢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终于在1904年,慕名从北京来到天津拜访吕碧城。两个人相见恨晚,一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住了,这次见面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仅仅四天,两人就不得不分别了,两个人虽然只相识几天,却已经像姐妹一样亲了,临走时依依惜别的定下了文字之交。
当时吕碧城大胆直率的性格深入人心,而秋瑾常常一身男人装出行,两人侠女范十足的派头,成就一段“女子双侠”的传奇佳话,她们的会面也被称为“双侠会”。
吕碧城和秋瑾之间绝不是仅有的那种肤浅的感情,她们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一起宣传女权思想,宣扬民主,秋瑾还在她创办的《中国女报》上刊登了吕碧城的文章。可惜的是,两个人的友情没能持续太久,1907年,秋瑾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英勇就义在绍兴轩亭口,由于风声太紧,没有人敢去为秋瑾收尸,吕碧城听说后,冒着风险派人收敛了秋瑾的尸体,葬在了风景优美的西湖边上。
两人志趣相投,才情相依,本来是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好友的,无奈造化弄人,秋瑾的离去就像是秋天的落叶,让人心生无限伤感。秋瑾的离世让她更加坚定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更加放胆去做,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当下的吕碧城,文章、名气散播在外,赢得了不少的粉丝,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和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纷纷投诗迎合吕碧城。一时间,京津文坛上,吕碧城成了众人推崇的小明星。她虽然是女儿之身,但丝毫没有小女人的扭捏之态,她大方的出入男人们的社交场所,与他们一起谈诗论词,完全一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侠女风范,成为了清朝末年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吕碧城的魅力,也是她文字的魅力。
光有文字的魅力还是不够的,吕碧城被自己的思想言论搞得热血沸腾,一心要办女学,以实现自己的言论目标。
英敛之为了帮她,在《大公报》上大肆为她鼓吹,以达到宣传笼络人心的效果。兴办女学,只有宣传没有人脉资源是不行的,英敛之想得倒也周全,把她推入社会名流之中,以获取更多的支持。还介绍著名思想家严复、直隶提学使傅增湘等人与她认识。
严复当时担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校长,和英敛之的关系甚好,他早就听说过吕碧城,对她的勇敢十分赞赏。这次英敛之把吕碧城介绍给他认识,他就顺势收吕碧城为他的女弟子,还向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大力举荐吕碧城,夸赞吕碧城是兴办女学的不二人选。
袁世凯觉得严复的提议甚好,便下令让吕碧城同傅增湘一起筹办女学。在政治活动家唐绍仪的赞助下,筹办女学的事进行得十分顺利。
1904年,北洋女子公学终于向世人拉开了帷幕,傅增湘为校长,吕碧城任教务长。她的梦想终于成真,怀着一份热爱,一份最初的纯真,她一干就是八年,她接手学校的行政工作,又亲自给学生上课,行政授课两把抓。
在学校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吕碧城不遗余力的付出,使得这所学校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成长之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员,如邓颖超、许广平、刘清扬等,而且她们都曾经听过吕碧城的课。
可以说她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也影响了自己的家人。有了吕碧城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吕家的姐妹纷纷尝试女性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姐吕惠如是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二姐吕美荪是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小妹吕坤秀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员。吕家的四姐妹个个争光,被称为“旌德一门四才女”,一时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