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及周围环境,庐隐就是这样一
个人。
庐隐的一生都活在悲哀之中,她真正快乐的时间很少。陆晶清说过:“庐隐既是一个受时代虐待的女性,又是一个时代叛逆的女性。”
她的一生很短暂,却受尽了苦难的折磨,也许她在这种苦难中压抑了太久,她想要为自己找一种解脱方式。生活的不幸,让她不愿在爱情上将就,养成了敢爱敢恨的性格。
庐隐对待爱情洒脱的态度,让她终于收获了真正属于她的爱情,不去在乎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虽然最终仍旧难逃英年早逝的命运,这样的庐隐让人心疼、令人惋惜。
不祥的小生物
庐隐,从字面意思上看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隐隐的透露出她不愿向人展示的内心。她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庐隐是她的笔名。
就像她的笔名一样,她是一个被人们隐忘的民国才女。庐隐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悲哀的感情基调。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比做梦还难以捉摸”,她的一生也都是在悲哀的苦海里苦苦挣扎。
苏雪林说,她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苏雪林说得没错,庐隐也好,她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好,都逃不开悲惨的命运。
庐隐年轻时就写出一些好作品,有才华,有人欣赏,可是她却愿意让自己生活在悲哀之中。这样悲苦的心境,大概与她悲惨的童年经历脱不开关系。
庐隐的父亲是一个前清举人,母亲是个在家相夫教子的旧式女子。庐隐的上面有三个哥哥,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一定是备受邻里羡慕,但是她的父母却想要再生一个女儿。
也许是想体会儿女双全的幸福吧!庐隐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期盼中降生了。
庐隐却没能那么幸运。1898年5月4日,庐隐出生的那一天,她的外祖母去世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庐隐的家人迷信,她母亲更是认定她是克死外祖母的灾星。
可怜的庐隐,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的怜惜,就被交给了一个奶妈抚养。那时的她还是个婴儿,小小的她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却已经被全家人厌恶嫌弃。
爱哭爱闹,脾气执拗,但两岁的时候长了一身的疥疮,到了3岁,正是孩子们蹦蹦跳跳天真烂漫的时候,她却不会走路,连话也不会说。
她又得了严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几乎要放弃她,所幸抚养她的奶妈心疼她便把她带到乡下去养病,才救了她一命。
在父亲当上湖南长沙的知县后,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小庐隐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跟父母一点感情也没有,面对他们冷冰冰的面庞,她更想念养育她、总是陪她玩的奶妈。
在随父亲乘船到长沙赴任的一路上,她望着海水哭闹不止。父亲被她哭烦了,竟然要抱起她丢进水里,幸亏被一个听差拦了下来,才免了一死。
这样的父母存不存在,对她来说,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6岁那年,父亲患心脏病去世,庐隐和她的母亲以及哥哥们一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到了北京的第二年,其他孩子都开始入学了,但受冷落的庐隐没有上学的机会。她的启蒙教育是姨母开启的,姨母的脾气不好,对小庐隐来说,读书就像是场噩梦,是对她的一种惩罚。
每天上午,姨母都会教她《三字经》,教完就会把她锁在小房子里让她自己温习,到了中午就检查背诵,背不出来就会挨鞭子或者打竹板,甚至还不给饭吃。
每天小庐隐都要在小房子里度过半天孤独的时光,没有一起读书的学生,没有和气的老师,有的只是一张桌子和椅子,她还那样小,根本不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她感到孤独和悲凉。
对于读书,她一点也提不起兴趣,只想快点度过上午的阴暗时光。学习对她来说就是完成姨母布置的任务,可以免遭打骂。一旦完成任务,她就会独自一人溜进花园,和飞虫鸟兽、花花草草一起玩耍,大概只有这个时候她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
庐隐基本上和家里的婢女们住在一起,她知道自己不讨家里人喜欢,她也不愿意去亲近他们。饶是如此,她还是遭人嫌弃,每次家里宴请客人或是有什么喜事时,母亲就会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
小小年纪,她的心里填满的是对家人的怨恨,她恨家里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爱她?
庐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在9岁那年,她被送到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上小学。
学校里有两种学生,一种是吃糠咽菜的穷苦人家的小孩,一种是进得起小厨房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庐隐属于后者,但她却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显然家里没想在她身上投入这么多钱。
吃饭就不说了,有东西吃总比饿肚子强,但是庐隐还遭受了病患之罪:脚疮让她差点再也不能走路,后来又得了肺管破裂,吐血不止,差点丢了性命。
学校里的人为她祷告,好不容易才走出了死亡的边缘,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做礼拜,但是她的心里是不相信上帝的,她受了太多的苦,心里满满的都是悲哀、痛苦,甚至怨恨,她没办法相信世上还有救世主。
美国的朱太太看到小庐隐这样,心生怜悯,恳切的跪在她身边,劝导她:“亲爱的孩子,上帝来祝福你!”
小庐隐摇摇头,有点激动地说道:“我不信上帝,我没有看见上帝在哪里!”
朱太太听着小庐隐的话伤心地哭起来,她虔诚地祈祷:“哦!亲爱的孩子,上帝正在你的左右,你不能用眼睛看见,但是他是时刻都不离开你的。主啊!你用绝大的力量,使这个可怜的孩子皈依你吧。她是你所迷失的一只小羊,主啊!你领导她……”
庐隐从小就不受人关爱,被母亲抛弃,被兄妹折磨,连病魔都不放过她,她弱小的心灵实在太寂寞、太空虚了。朱太太的话就像是一个打开她的心门的钥匙,击溃了她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
“我信了,我真的信了!”她感动地喊着。就这样,庐隐正式从心里信仰了基督教,后来她回忆起来说道:“宗教信仰解除我不少心灵上的痛苦,我每次遇到难过或惧怕的时候,我便虔诚的祷告,我受惠不少。现在虽觉得是一件可笑的事,但也多谢宗教,不然我那童年的残破的心,必更加残破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庐隐学会了坚强,重新拥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
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庐隐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努力学习练习作文,她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竟然考上了高小,这时候,母亲和亲戚的脸上第一次因为庐隐露出了笑容。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庐隐更加努力了,她的勤奋没有白费,后来又考上了师范预科,这在当时女子无才的时代,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笨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这件事情让家里人对庐隐的态度改观了不少。
1912年,庐隐正式进入女子师范学院,13岁的她开始了充满憧憬的少女时代。
至此,她可悲的童年才终于画上了句号,后来她是这样总结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因为我自己奋斗的结果,到底打破了我童年的厄运,但这时候我已经十二三岁了,可贵的童年已成为过去,我再也无法使这不快乐的童年,变成快乐……”
来去匆匆的初恋
终于摆脱了满是创伤的童年,庐隐开始了她的少女时代,同大多数女孩一样,这一段的时光是令人憧憬的。
她在班上是年纪最小个子也最小的人,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都想要保护比自己看起来弱小的群众,所以庐隐就得到了大家的照顾,班里的同学都把她当小妹妹一样对待,她第一次感到了友情的温暖。
但是这些温暖放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又显得那样微小,学校管得严,压力大,小庐隐觉得自己就像是被囚禁的“小鸟”,每周六才能释放回家,这让她格外期待周末的到来,可是周末的时光总是过得格外快,她总是想着要是能生病就好了,就不用去学校了。生病是痛苦的,谁愿意天天生病,她又不想再体会病痛的折磨。
在这样的纠结中,日子还是要继续的,很快,她就找到了校园的“小乐趣”。庐隐和学校里五位好友组成了著名的“六君子”组合,她们的乐趣就是取笑别人,只要看到哪个同学的举动或衣着形象有所异样,她们便围着这个同学大笑不止,直到把对方笑哭为止。
时间在这样的日子里过去了,转眼庐隐已经16岁,是个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心智的成熟让她性格变得更加成熟。
很快,她发现了一件能让她真正快乐起来的事情,就是读书,她喜欢看小说。据她回忆:“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
小说里的多愁善感很合她的口味,从此她在文学的路上一天比一天兴趣盎然,家里人和同学都知道她喜欢看小说,她因此获赠了“小说迷”的称号。
随着庐隐年龄渐长,已然成为一个大姑娘了。母亲开始关心起她的婚事,但是庐隐似乎不愿母亲为她操心,她对于婚姻有着莫名的恐惧感。
她的容貌并不出众,小眼睛、塌鼻梁、又瘦又矮,她常常自嘲是“短小精悍”。一天,她在舅父家里结识了一个表亲林鸿俊,翩翩少年,大庐隐三岁,读书不多,人却是聪明的很,只是家境贫寒无依无靠。
庐隐从林鸿俊的手中借了小说《玉梨魂》,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多情薄命女子的故事,情节凄凉哀婉,让庐隐流了不少同情的眼泪。林鸿俊发现庐隐多愁善感的一面,很欣赏她,就写信告诉她自己不幸的身世,庐隐很同情他,渐渐的,两人的交往开始密切起来,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林鸿俊向庐隐提出了结婚,并向庐隐的母亲提亲,然而母亲和哥哥觉得林鸿俊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人又穷,所以拒绝了。庐隐虽然当时对婚姻生活产生恐惧心理,但是母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心中的小火花,她看不惯他们势力的眼光,就起了叛逆的心理,觉得自己应该起来反对,她思考再三,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母亲知道庐隐执拗起来,谁也奈何不了,只好答应了,但是她向庐隐提出条件,林鸿俊必须大学毕业后才能和庐隐举行婚礼。所以庐隐和林鸿俊在家人的默许下订了婚,她为林鸿俊的学费四处奔波,终于借来了学费可以供他走进大学。
庐隐写给母亲的那番话,简直浪漫至极,勇气可嘉,颇有一番为爱情赴汤蹈火的决心意志。可谁也没想到,母亲的条件竟成了两人以后关系的谶语。
林鸿俊如愿考进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庐隐也想继续上大学,无奈那时没有学校肯收女学生。她就到处代课,跑了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
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庐隐听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招生,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报了名。母亲不肯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她只好自己想办法挣钱筹集学费,后来阴差阳错错过了考试,成了旁听生。著名的才女苏雪林也和庐隐同为旁听生,她们聪明又努力,终于在一个学期后,双双以最优异的成绩转为正班生。
那时正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新思潮正旺盛的时候,大家的思想都很活跃,尤其是学生,庐隐也不例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庐隐的明志诗句。游行、集会、演讲,庐隐都活跃其中。
这时候的庐隐认真异常,完全看不到中学时期调皮捣蛋的影子。她还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和福建同乡会的代表学生。
庐隐的大学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她常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可以高谈阔论感叹人生,她的确变了不少,更有见识也更有学问了。
她也没有忘记自己与林鸿俊的婚约,甚至把她和林的恋爱经历写进了《隐娘小传》中,用以表达她对林鸿俊的爱意,纪念他们突破金钱和地位的自由恋爱观。
林鸿俊经过大学的教育,毕业后当上了工程师,经济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供庐隐过上优越的生活。他同样没有忘记两人的婚约,开始考虑两人的婚事。
也许是还没战胜婚姻的恐惧,也许是暂时想以学业为重,庐隐最终以她还没有毕业为由拒绝了林鸿俊。
世事多变,渐渐的庐隐就发现他们两人的志趣不投,有了很多的分歧。林鸿俊虽然上了大学,但思想仍然守旧,特别是在他有了经济实力后,开始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名誉、地位、金钱,甚至享受生活上。
致命的是,林鸿俊开始要求庐隐不要过多地抛头露面,也不要对社会活动这么上心,希望她能在家做一个相夫教子的知识女性。
庐隐的思想深受“五四”思潮的影响,是个典型的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新时代女性,林鸿俊竟然让她在家里做一个小女人,她哪里受得了?本来她就对林鸿俊庸俗的思想观念颇为不满,又听说他要考取文官,去当军阀的政客,积攒许久的怒气一下子就爆发了,庐隐性格直率磊落,直接甩给林鸿俊一句“另找高明”就结束了两人的婚约。
相爱时,庐隐不惜与家人作对,和林鸿俊订下婚约。随着时间的打磨,发现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初的恩爱不再,果断和林鸿俊分道扬镳。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庐隐。
她的初恋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