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1
书名:追忆那些年的绝代芳华 作者:黄紫彤 本章字数:5445字 发布时间:2024-07-03

用一生去寻爱

人世间事,每涉及男女分手或者感情决裂时,总不大好看。有相互指责的,有以死要挟的,有背后毁谤的。除去一些看破红尘的修行者们,大概谁都难逃这一情关。在这一点上,所谓的名伶贵人,跟普通百姓几无区别。

1933年9月,天津《大公报》连续三天在头版刊登了“孟小冬紧要启事”,其内容主要是宣布孟小冬与梅兰芳离婚一事。启事称:“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藉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粤、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报刊一出,舆论哗然。尤为激动的是京剧戏迷们,这两位京剧界的泰斗,当年轰动京城的天作之合,居然离婚了?

只是,当人们在街头巷尾交头接耳地议论孟小冬与梅兰芳婚变的时候,有谁能体会到她从文字里透露出的孤独和悲凉?人生如戏,都是演给别人看的,戏迷再多,也只是看客。个中辛酸,如鱼饮水,只有自知

而已。


演艺之路步步生花

孟小冬,女,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擅演生、净两角,父亲、伯父、叔父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孟小冬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演艺道路。她9岁的时候正式学艺,跟着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12岁就在无锡登台演出,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当时的名角同台演出,当时技惊四座,居然大角风范。一下子便引起了评论界的追捧。

1925年,在演艺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孟小冬作别上海,如同今天无数的北漂青年一样,抱着一颗追求梦想的决心来到北平。这一年,她18岁。

16岁的花季,17岁的雨季。18岁,则是一个告别懵懂的少女走向成熟的年纪。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在父母的庇护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孟小冬已经在戏台上唱了几年的戏了。最开始的时候,她是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而学戏,但在她12岁那年,父亲不小心受伤,把腿摔断了。自那天起,她就不得不担负起养家的重任。跑码头,唱堂会。小小年纪的她,就饱经世事,看惯了世态炎凉,人心冷暖。当她在舞台上扮着老生,唱着浑厚男腔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那瘦弱的身躯内,裹着一颗敏感、孤傲但又缺乏安全感的心。

到了北平之后,孟小冬一边演出,一边向当时的名角请教,钻研京剧艺术。她最向往的是余派艺术,余派又称新谭派,开山祖师是余叔岩。余派艺术在唱念做表方面细腻深刻,唱腔里的三音联用更是奇妙无比,最为她所爱。因此她便下定决心,要投到余派门下。

此时的孟小冬,已经颇有名气了。她刚到北平时,第一场演出就震惊全场,一炮而红。袁世凯的女婿、著名剧评人薛观澜在看了几场孟小冬的表演之后,赞不绝口,并把她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等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孟小冬。有个叫“燕京散人”的剧评人也说孟腔是“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而余叔岩本人对孟小冬也颇为赞赏。1935年,即孟小冬到北平的第十年。有人曾介绍一人拜余叔岩为师,被余叔岩拒绝了。介绍人走了之后,余叔岩对朋友说,“有些人教了也是白教,徒费心力。”

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

余叔岩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

既然彼此都有心,那事情就好办的多了。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这也是余叔岩收的唯一一个女弟子。孟小冬自拜师后,连续五年,每天都坐着黄包车去老师家学戏,风雨无阻。余叔岩对这个认真的女弟子,倾囊相授,把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她。五年时间里,孟小冬学了几十出戏,每个招式、动作、唱腔都得到了老师的指点,是余派唯一得到真传的人。至此,孟小冬的艺术水准才算是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而能与当时京剧界的顶尖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人平分秋色,被时人誉为“冬皇”。

孟小冬的艺术生涯,到这里算是达到了顶峰。自9岁开蒙,12岁登台崭露头角,到30多岁名扬天下,这一路走来,步步生花,演艺之路算是非常顺利了。然而没有人的人生可以不经历磨难,上天如此眷顾她的艺术成就,就会让她在其他方面吃点苦头。而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大多数的名伶戏子来说,一生当中最为坎坷的事莫过于爱情了。


一段错爱的绝世情缘

孟小冬刚到北平的时候,为了尽快站稳脚跟,打下一片天地,她接受永庆社、庆麟社等坤班的邀请,奔波于京津两地,频繁地进行演出。由于她容貌姣好,光彩照人,再加上唱功台风都堪与当时的名角老生相比,因此很快就声名大振。当时,在北京城里,最红的旦角是梅兰芳,人称“伶王”,以男人扮女人;而最红的生角就是孟小冬,人称“冬皇”,以女人扮男人。他们二人颠倒阴阳,实在是新奇,因此就有好事者刻意将他俩请到一起,让他俩同台演出。那个时候,演戏也有很多限制,一般情况下,男女是不能同班的。但是如果有人请他们去自己家唱堂会,就会打破这个限制。于是在众人的撮合下,孟小冬和梅兰芳多次同台,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梅龙镇》《二进宫》等经典剧目。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界之皇。戏台上的比肩接踵,言语间的你来我往,不可避免地给二人制造了许多暧昧的机会。二人本是梨园同行,惺惺相惜,于是很快就坠入爱河。在友人的鼓动下,孟小冬兴之所至,头脑一热,决定嫁给梅兰芳。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两人在东城东四牌楼冯公馆内摆了喜宴,宴请一些朋友,生辰八字什么的全不讲究,就这样利索地结婚了。

说起来,这桩婚事,是由戏迷撮合而成的。因此,在孟小冬的家人看来,不免有些潦草。孟小冬的启蒙老师、姑父仇月祥对此就持反对态度。他的理由是,孟小冬此时名气正盛,就好比是一棵摇钱树,随便唱唱便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一旦嫁为人妻,就不能再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了。多年辛苦练就的功夫就浪费了。但是孟小冬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归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再怎么能干,最终还是要找个男人过此一生。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嫁对了人,那这戏不唱也罢。相夫教子才是活着的最大价值。

孟小冬唯一担心的是名分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自己在夫家所享受的待遇和所处的等级。在这一点上,上到皇后,下至村妇,都能达成共识。后宫里的妃子们整天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为的就是一个名分。

这一年,孟小冬才19岁,梅兰芳比她整整大了13岁。而且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太太。清末民初,政府尚未实行“一夫一妻制”,旧社会的纳妾制度还在民间延续着。孟小冬如果此时嫁入梅家,就相当于做妾。但孟小冬自然是不甘心做妾的,梅兰芳为了安慰她,便提出自己当年曾过继给自己的伯父,属于两房继承人,可以娶两房正室。孟小冬这才答应下来。

名分问题既然已经解决,孟小冬就放心地坐着轿子进了梅家。她不用担心要给梅兰芳的那两位夫人倒茶问安,因为她也是正室。

梅兰芳的正室叫王明华,另一位太太叫福芝芳。这两位都是京剧演员,但是王明华身体不好,常年有病,因此不得梅兰芳的欢心。梅兰芳很宠爱福芝芳,家中事务一应交给她来打理。这便引起了王明华的嫉恨。于是在迎娶孟小冬一事上,王明华不断地在旁边撺掇,表示极大的支持,其实是想让孟小冬这位新宠夺走福芝芳的位子,以解心头之恨。

果然不出她所料,孟小冬进入梅家之后,很快就跟福芝芳发生了纠纷,下人们也立马进入斗争模式,自动站队,形成了“挺福派”和“挺孟派”。

为了缓和家庭矛盾,梅兰芳就别置院落,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里找了一处四合院,与孟小冬住在这里。这个院落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经常和前来拜访的朋友们一起谈古论今,说文道艺。孟小冬感受着这里热闹而温馨的气氛,觉得很幸福。虽然她也在思想新潮里沐浴过,但从骨子里讲,她还是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戏文里所写的和旧社会所宣扬的女人价值观,早已深深地植入她的脑海里,并生根发芽。她以为相夫教子的生活是宁静而又快乐的。然而,不久之后,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宁静。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梅家的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这名男子文质彬彬,面色苍白,看上去年纪也不大,仅20出头。他叫王惟琛,是北平朝阳大学的学生。王惟琛平日爱听戏,是孟小冬的忠实戏迷,为了听戏,连学业都没有完成,其实是个纨绔子弟。他听说自己最爱的孟小冬被梅兰芳娶走了,便心生妒恨,想找梅兰芳寻衅。

王惟琛打听了梅兰芳的住处之后,就带着一把枪来了。当时梅兰芳正在午休,出来接待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大陆晚报》的经理,与梅兰芳交往甚密,也是缀玉轩的常客。王惟琛看到出来的人不是梅兰芳,便拿枪挟持了张汉举做人质。然后要求梅兰芳出来,赔他的未婚妻,或者给他十万块钱作为精神损失费。梅兰芳出来后,张汉举强作镇定,说这位先生要借十万块钱。梅兰芳瞬间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奔入后堂,打电话给警察局。

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大批军警就赶过来,包围了梅宅。王惟琛发现军警之后,情绪十分激动,就对着张汉举开了几枪。张汉举饮弹而亡,军警看到人质已死,就举枪齐射,把王惟琛也射杀了。随后把王惟琛的首级割下,挂在前门外的电线杆上示众三天。

这场血案发生后,有关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绯闻立马铺天盖地。有的无良小报就开始编造花边新闻,说孟小冬原本就是王惟琛的未婚妻,梅兰芳是横刀夺爱。这个谣言很快流传开来,闹得满城风雨。梅兰芳的另一个夫人福芝芳就趁机要求孟小冬离开梅兰芳,原因是:大爷的命要紧。梅兰芳的确也怕死,一度避居上海。

受这件事的影响,孟小冬跟梅兰芳的关系开始变淡。孟小冬对梅兰芳事事听取福芝芳的态度感到十分不满,她一气之下,与雪艳琴搭班去天津唱戏。由于先前声望还在,因此未唱先红,依旧风光无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0年8月,梅兰芳访美回国,刚到天津就接到自己伯母去世的消息。由于他曾过继给伯父,因此这跟丧母没有区别。按照规矩,梅兰芳的几个夫人都应该披麻戴孝在灵堂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但是当孟小冬赶到梅宅的时候,却被下人以“孟小姐”的身份挡在了门外。连梅家的门都不让进,意味着就没把她当梅家人。这件事让孟小冬大为恼火,也直接导致了她与梅兰芳感情破裂。

福芝芳与孟小冬的冲突,梅兰芳自然不会不知道。但是他却放任福芝芳这么干了,说明他心里是偏爱福芝芳的。这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福芝芳为他生下七个孩子,而孟小冬却没有生子,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传宗接代是很重要的使命,因此他偏向了福芝芳。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赴美演出之前,曾分别给了福芝芳和孟小冬几万元钱。等他回来时,孟小冬的钱早已花光,不知用在了什么地方;而福芝芳却将钱都用在了打理家务上,把家里收拾得井然有序,而且还剩下不少钱。梅兰芳由此而感觉到福芝芳才是真正宜于家室的女人,于是跟孟小冬分手。

孟小冬自从跟了梅兰芳,已经有四年没有唱戏,早已断绝了生活来源。现在梅兰芳跟她离婚,她自然要索取生活费。在杜月笙的调停下,由梅兰芳一次性付给孟小冬四万元作为补偿,双方从此再无瓜葛。

在天津《大公报》上登报离婚之后,孟小冬伤心欲绝,她一度绝食,生了重病,甚至还在天津居士林出家,皈依佛门。并且此生再也没有跟梅兰芳见面。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杜月笙请了南北名伶在家唱堂会,孟小冬也在被请之列,但是因为梅兰芳在场,她就避而不出。1947年,杜月笙利用六十大寿的名义,给南北名伶发帖子,邀请他们到上海唱戏,并把门票收入捐给灾区。当时真是盛况空前,各界人士送的花篮在剧场门口都摆了一里路长。戏迷们一边期待着听戏,一边期待着梅兰芳和孟小冬能够再次同台,但是毫无疑问,这对两人来说是很尴尬的事,所以,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梅兰芳唱四场大轴,孟小冬唱一场大轴,避开了这一局面。

不过,舞台上两人没有相遇,心湖却不免荡起波澜。据梅兰芳的管家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兰芳在家里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其实,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因为两人都是艺术天才,都性情孤傲。当19岁的孟小冬遇见了32岁的梅兰芳的时候,她心花怒放。老早就辗转戏场为生活奔波的她,一直渴望着能有个人罩着她、宠爱她。现在,这个人来了。有情饮水饱,她果断地放下艺术梦想,去做他的女人。但是,她的一身傲气和灵气,决定了她不会像梅兰芳的那两位太太一样,放弃自己的一切,一心一意地为他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在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关系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女人成全男人,比如福芝芳为了梅兰芳,把自己的京剧事业抛下,现实中也有大把这样的例子。二是男人成全女人,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三就是男女互相成全。孟小冬和梅兰芳同为艺苑名伶,如果彼此理解支持,不仅仅是在艺术上惺惺相惜,在生活上更能互相引为知己的话,那就会成就一段佳话。但可惜的是,梅兰芳已经有了妻室,他的婚姻已经呈现出第一种男女关系。爱情的世界里,中心只能有一个。虽然旧社会的纳妾制度给了他可以违规的漏洞,但是爱情世界里的法则他却不能违背丝毫,他无法在被福芝芳成全的情况下,再全心全意地跟孟小冬建立一个互相成全的关系。而孟小冬,一方面是名伶,色艺双绝,一方面又是受了先进思想的影响,自然不能忍受自己成为别人的一个妾。所以,悲剧是注定的。

在爱情的天空里,艺人们都是折翼的“鸟”,虽然在尽力拍动翅膀,却始终难以飞向远方。

幸运的是,当孟小冬这只“鸟”从天空上往下坠的时候,一个人编了一张结实的网接住了她。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滩黑社会老大——杜月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