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别恨向谁言
陆小曼,一代才女,旷世佳人。是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这些称号绝不是炒作带来的名人效应,而是源自陆小曼身上所散发出的“香气”。她善于作画,曾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名家,是近代著名的女画家;文字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还深谙昆曲艺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加美女。
但在民国时期,类似这些条件只能让她名噪一时。真正使她被后人记住且常常提起的,是她跟徐志摩那段不寻常的婚恋关系。陆小曼是一个会发光的女子,但她一身的光芒都被婚姻的名气所掩盖。
然而这段羡煞旁人的婚姻,终究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他再也不能与陆小曼执手天涯。这件事对陆小曼打击巨大,连徐志摩生前的好友都不愿再与她来往。一个可怜的弱女子,没有力量和命运做抗争。“万千别恨向谁言”,诉说了她心中所有的爱与痛。
名媛是怎样炼成的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陆小曼出生在上海市孔家弄。按照民间传说,农历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因为讨了这个大彩头,陆家满门上下都很欢喜。陆小曼的父亲陆定,给这个新生的宝贝女儿取了个男孩们的乳名,叫小龙。
陆定,原名陆子福,字厚生。因为他从小聪慧,逢考必中,所以家中长辈就给他改名为“定”。后来连字也改了,改为“静安”,跟王国维先生的字一样。陆定改了名字之后,果然一路高中,很年轻就考上了举人。但是由于晚清国运不昌,旧学已经不能济世安民,陆定就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成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一名革命党人。后来国民政府成立,陆定在财政部任职,先后任司长、参事、赋税司司长20多年,还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是当时金融界的风云人物。
陆定的夫人吴曼华,也出自书香门第。陆定曾经担任清朝贵族学校的老师,常把贝子贝勒们的文章作业带回去让吴曼华修改,可见吴曼华的古文功底也相当深厚。她更擅长作画,工笔画画得很好,对陆小曼影响很深。陆小曼的才情,多是从她母亲这里来的。连小曼这个名字,也是从母亲的名字里来的。
陆小曼就生在这样一个新的贵族家庭里。由于她母亲在生她之前,已经生了八个孩子,但是全都夭折了,因此她的出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全家上下对她小心呵护,百般溺爱,凡有要求,无所不应,就差给她上天摘星星摘月亮了。
从小锦衣玉食的陆小曼,自然养就了一副大小姐脾气。对人轻易看不上眼,像一只白天鹅一样高傲无比。这也难怪。吴曼华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女儿,一心想把她捧成名媛,亲自教她礼仪,还高薪聘请名师为她教习外语。因此陆小曼就有了傲视众人的资本。她小小年纪,就精通英文、法文,能写会画,才艺十分了得。且长相漂亮,樱桃小嘴,瓜子脸,是个标准的中国式古典美女,犹如仕女图里走出来的仕女一般。在学校里,陆小曼是众所周知的“校园皇后”。她留着短发,不着修饰,穿一身旗袍,如出水芙蓉般恬静自然,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男同学们都以给她拿衣服和她说话为荣。还未踏出校园,便赢得粉丝无数。
1920年,17岁的陆小曼因为精通英语、法语,且形象优雅,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请为外交翻译,由此而声名鹊起,成为北京社交圈子的话题人物。三年的外交生涯里,陆小曼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和反击洋人对华人的蔑视,多次机智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闪光之处甚多,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有一次,顾维钧当着陆定的面对别人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儿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陆定听了,哈哈大笑。
不可不看的风景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到了嫁人的年龄。由于她的追求者太多,都是贵族子弟、豪门才俊,所以陆家夫妇应接不暇,不知选哪一个好。在一个社交场合上,母亲吴曼华看中了一个叫王赓的年轻人,当时就把他定为未来女婿,让小曼跟他相处。结果两人也是一见倾心,从相识到结婚,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属于名副其实的“闪婚”。
王赓,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由于家道中落,无可依靠,他读书就格外勤奋。在清华留美学堂里读了几年书之后,被选派为公费留美学生。到了美国,王赓先在密歇根大学读了一年,二年级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三、四年级进了普林斯顿,读历史和政治系。1915年,王赓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在116名文科生中位列第14名。之后受到西点军校的约谈,进入西点军校接受陆军高等教育,跟后来的“二战”名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班同学。
1918年,王赓以第10名的成绩毕业,回国供职北洋陆军部。当时正值巴黎和会,出于国家利益,需要留洋的军事专家参加和会协助争取权益,王赓就受任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上校武官,兼任翻译。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在巴黎和会周边呼吁的梁启超,成为梁启超的学生。说起来,他跟徐志摩还算是同门师兄弟。
1920年,王赓升任陆军上校。跟陆小曼认识的时候,他正在北大做讲师。长得是一表人才,风华正茂,虽然是个穷小子,但前途不可限量。丈母娘吴曼华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把陆小曼嫁给他的。王赓家底薄,这不要紧,陆家要的是他的前途,以他的能力,绝对可以让陆小曼一生荣华富贵。陆家就这一个宝贝女儿,自然要趁着娘家实力还雄厚的时候,给她找一个靠谱的稳当的丈夫,安稳地过此一生。
对于父母安排好的婚姻,陆小曼也不反对。毕竟王赓也是个才貌双全的有为青年,对她也颇有吸引力。因此两人很快便结婚了。
陆小曼的婚礼在“海军联欢社”举行,当时规模盛大,轰动京城。婚礼的一切都由陆家安排。光女傧相就有九名,全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名媛,如曹汝霖的女儿、章宗祥的女儿、赵椿年的女儿以及几位英国小姐。婚礼办得相当风光。陆小曼的美丽倾倒众人,连胡适都被迷得神魂颠倒,夸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据大画家刘海粟回忆道,胡适曾对刘海粟说:“海粟,你到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
刘海粟问:“是哪一个?”
胡适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
刘海粟看胡适说的这样重要,就决定见一见。正是这一次见面,在胡适的推荐下,陆小曼拜了刘海粟为师,学习绘画。
有了这些大师们的陪衬和逢迎,陆小曼的名气就更大了。许多人都慕名而来,登门拜访,一睹芳姿。这其中就有徐志摩。徐志摩是新诗代表人物,自负文名,本来就跟陆小曼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一次义演上,有一出戏,叫“春香闹学”,徐志摩演老学究,陆小曼饰演丫鬟,两人在台上,一唱一和。曲终人散以后,便把彼此模样记下了。这就为徐志摩后来追求陆小曼埋下了伏笔。
陆小曼是著名交际花,北平数一数二的名媛,按理说,谁娶到她,谁都想整天亲近芳泽,可是王赓这位新郎官却不如此。他虽然学问很大,且文武双全,但对于女人却一点儿都不在行。放着家里这么漂亮的一个太太,不知道去温存,只知道一味地去工作。由此,就不得陆小曼的意。陆小曼只好去和其他的权贵太太小姐们一起喝酒打牌、捧戏子、唱戏,过着表面热闹但是内心空虚的生活。每天萎靡不振,无所事事。对此,王赓也颇有微词。常常劝她不要出去,以免把身体搞垮。但是这样体贴温暖的话,在陆小曼看来,其实是在指责她不注意形象,在外面抛头露面。于是两人便吵起来。这样的婚后生活跟她未出嫁以前的名媛生活落差很大,那时候自己被人捧着,享受着众星拱月的荣光,而如今,却好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给抓住了似的,极不痛快。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其实我不羡富贵,也不慕荣华,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连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的,有话都没有人能讲,每天只是强自欢笑地在人群里混。”
婚姻危机出现的时候,总会有第三者闯入。既然自己的丈夫不能安慰自己,那就找别人来安慰自己。于是,徐志摩出现了。
才子佳人神仙伴侣
徐志摩和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弟子,两人本就是朋友。徐志摩闲来无事,经常到王家去找王赓玩儿。王赓是个工作狂,抽不出时间去陪他,就头也不抬地说:“志摩,我忙,我不去,让小曼陪你去吧。”要是陆小曼想出去玩儿,王赓就会说:“让志摩陪你去吧。”王赓对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极为信任,根本没有多想。这就给两人的感情发展提供了契机。
徐志摩内心也是孤独的。这一点,跟陆小曼甚是契合。两人的艺术天分也非常高,一起出游的时候,一个浪漫风流,一个如花似玉,彼此相互欣赏,难免怦然心动。对着徐志摩,陆小曼心扉大开。她告诉他,自己从前的日子,都是在为别人而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并不是她想要的。连自己的丈夫,也是父母选上的,是他们押的宝。自己在这个牢笼里,周围全是铜墙铁壁,丝毫不得自由。父母和丈夫都不理解她,也不清楚她的真实感受。她很痛苦、很失望。
对于这种女人内心的心意,王赓向来不怎么留心,而徐志摩却是最擅长。他听了陆小曼内心的告白,先是为她有这样的灵性和觉悟表示惊讶和赞赏,然后就为她的遭遇鸣不平,要来替她申冤,要拯救她,鼓励她为自己的人生搏斗。得到了这样的安慰,陆小曼顿时感到自己重新有了生活的激情。她后来曾回忆道: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无意间认识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欺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而同时也就跌入恋爱了。于是烦恼与痛苦,也跟着一起来。”
在徐志摩眼里,陆小曼是“最美最纯净最可爱的灵魂”,是“一朵稀有的奇葩”。他本就是富有浪漫气质的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从几年前跟林徽因的恋情中就可看出。这一次,他又爱上了陆小曼,完全被陆小曼迷住了。他发誓要得到她,要“弱水三千只取她那一瓢饮”。
徐志摩按捺不住狂热的内心,一天数次想要跟陆小曼见一面,无奈侯门深似海,几道门岗都拦着不让进,好在他当时薪水颇高,就拿钱贿赂门卫以及丫鬟们,有时候甚至为见陆小曼一次,要花费五百银元,他也在所不惜。陆小曼的丫鬟们看这痴男子这么舍得,就趁机中饱私囊。徐志摩托她们进奉给陆小曼的巴黎香水和当时流行的名牌服饰等,也被丫鬟们扣下。陆小曼送给徐志摩的情书,她们也都没收掉。碍于脸面,陆小曼也无法当面质问,就半夜里偷偷起来写好信,自己去投。这样的桃色事件,很快就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徐志摩一时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为了避嫌,他不得不远走欧洲。
王赓在这段时间里,被孙传芳任命为五省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身居要职。听说这事后,气急败坏,但是他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认为“夫妻的事,如果不行,就算了”。于是写了一封快信给陆小曼:“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阻拦。”陆小曼不为所动,反而念念不忘身在欧洲的徐志摩。接连拍了三封电报给徐:徐志摩,快回来,再不回来,我顶不住了。徐志摩受到召唤,又赶紧回国。
王赓虽然是个大度的人。但是心头之恨一时难消,工作时也时常想起这事,因此精神恍惚,耽误了工作。在经办一件军火大事的时候,出了差错,差点被孙大帅枪毙,好不容易保住命来,也丢了官。
经过这件事后,王赓便下定决心与陆小曼离婚。他自己也常常说,他跟陆小曼不搭配,“小曼这种人才,与我是齐大非偶的”。因此便极其大度地找到陆小曼,跟她办好了离婚手续。
陆小曼离婚,是偷偷跑出来的。因为她母亲吴曼华非常喜欢王赓,坚决不同意她离婚。但是陆小曼顾不了那么多了。正如郁达夫所说:“忠厚柔艳的小曼,热情诚挚的徐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籍放火花,烧成一片。”徐志摩对于陆小曼,犹如甘霖之于旱苗。陆小曼在《爱眉小札》里曾如此剖白心迹:
“在我们(她与志摩)见面的时候,我是早已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别人结婚了,虽然当时也痴长了十几岁的年龄,可是性灵的迷糊竟和稚童一般。婚后一年多才稍微懂人事,明白两性的结合不是可以随便听凭别人安排的,在性情和思想上不能相谋而勉强结合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一件事。当时因为家庭间不能得着安慰,我就改变了常态,埋没了自己的意志,葬身在热闹生活中去忘记我内心的痛苦。又因为我娇蛮的天性不允许我吐露真情,于是直着脖子在人面前唱戏似的,绝对不肯让一个人知道我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无意间认识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
王赓是个真正的绅士,纵然知道徐志摩跟他妻子有染,但在离婚之后,还当面对徐志摩说:“我们大家是知识分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二意,给我知道,我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徐志摩慌忙答应了。
王赓成全了别人的美事,自己却郁郁寡欢。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在军中效力。1942年死于埃及开罗,被当地军方以厚礼葬于军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