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在这里吗?
胡兰成,浙江人,生于一个小县城的乡村里。家境贫寒,然而读书聪明,是个才子。中学时在杭州邮政局工作,因为跟局长作对被开除。21岁到北平谋生计,在燕京大学做文书。后来又回到家乡,辗转南下,在几个学校做过五年的教员。因为平常对时局政治感兴趣,常写一些时政论文,而被汪伪政府所办的《中华日报》看中,请去做了主编。之后就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政论家。汪精卫读过他的文章,觉得很合胃口,就有意培养他当自己的笔杆子,于是在汪精卫的提拔下,胡兰成一步登天,进入了政府高层,成为汪伪政府的宣传部副部长,整日出入汪公馆,俨然一介要员。
胡兰成本身就是一个传统的旧文人,生平最大心愿就是做一名布衣卿相。被汪精卫赏识之后,胡兰成不禁有些得意,觉得自己的心愿即将达成了。岂料官场风云变化诡谲,很快就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冒了出来,胡兰成便失意了。但他不甘寂寞,仗着自己在日本有些知名度,就通过日本使馆和日本军界的少壮派人物接触,并且单方面发表了很多文章,谈到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汪精卫政府口径不统一,给汪精卫政府制造了一些麻烦。此时汪精卫跟日本人正有一些矛盾,看到胡兰成这样,就不由分说地把他抓了起来。后来日本军界向汪精卫施压,胡兰成才被释放。
胡兰成经历了这场风波,差点丧命,此后就灰心了,不再涉足政治,把注意力重转向文艺。他与苏青本就认识,有一次在家里看苏青主办的《天地》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叫《封锁》。作者署名是张爱玲,应该是个女子。他躺在藤椅上,漫不经心地翻了下去,不料刚看了一节,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而且看完一遍,赶紧细细地看了第二遍。这文章写得好!他看完第二遍之后还觉不满足,就让自己的朋友也看一看。
观其文而想见其为人,胡兰成便生了怜才之意。他写信给苏青,意思是想跟这个作者见一见。苏青给他寄了张爱玲的照片和其他几篇发表在《天地》上面的文章,胡兰成大为兴奋,接到信之后的感觉是:“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胡兰成把手头上张爱玲的文章都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好。他听说这位大才女还是名门之后,是张佩纶的孙女,便更加浮想联翩起来。他想当然地把张爱玲当成了大家闺秀,期望与她来个才子佳人式的恋爱。于是他急匆匆地去找苏青,要苏青帮他引见给张爱玲。苏青说,张爱玲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坚持要见,苏青只好把地址写给他,让他自己去找。
胡兰成按着苏青给的地址,一路寻去,寻到了张爱玲的寓所。果然,张爱玲并没有见他,而是隔着门洞张望了一番。然后让胡兰成通报姓名,递进去一张纸条。胡兰成吃了闭门羹,怏怏不乐地回到住处,正在郁闷之时,张爱玲却打来电话,说要来拜访他。两人的寓所离得并不远,隔了一天,张爱玲真的来找胡兰成了。两人第一次见面,胡兰成即有些失望,因为张爱玲并不漂亮,连照片上的都不如,而且举手投足间,并无什么特别的气质,只觉得十分幼稚,还不及女学生的成熟。这大大超出了胡兰成的预料。原本胡兰成以为,以他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识人断事的能力,能写出那样成熟文字的张爱玲,必然是一个洞察世事目光如炬的女子。不料张爱玲其貌不扬,看起来并不是聪慧的类型。但是鉴于张爱玲的名气,胡兰成不敢怠慢,他从苏青那里知道张爱玲不爱说话,他怕冷场,就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讲自己的南京、上海的各种经历,讲时下流行的文学作品,讲张爱玲文章的诸多妙处。张爱玲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着。两人一个说,一个听,居然忘记了时间,一坐就是五个小时。
看到窗外夜幕降临,张爱玲这才起身告辞。胡兰成便送她出门。两人并肩走在弄堂的路上,胡兰成打量了一下张爱玲的身高,忽然来了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句话暗指性事,张爱玲一听,当时便红了脸。同时诧异地想,这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刚认识不久,居然就说出这种话来。但她居然也并没有反感。只是不答话,然后就走了。
事后,胡兰成曾经回想起这件事,他对自己的挑逗颇为得意,因为张爱玲是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姑娘,在她面前说这样的话会让她不时回味,并且也符合自己的名士气度。为此,胡兰成还称赞自己妙语如珠:“这一声就把两人说得这样近。”
第二天,胡兰成又急匆匆地去敲张爱玲的门。这一次,两人聊的时间更长。通过聊天,胡兰成加深了对张爱玲的倾慕,甚至产生了攀附心理。因为他自己虽然也有了社会地位,但毕竟是农家出身,而张爱玲则不同,人家是地道的贵族小姐。胡兰成虽然一向自我标榜为名士,但内心里却一直很讲究门第出身,并未放下。因而那天回去之后,胡兰成便给张爱玲写了一封信,信上对张爱玲多有赞誉之词,夸她是一个“谦逊”
的人。
在外人眼中,张爱玲素来孤傲,不把他人放进眼里,何来谦逊一说?胡兰成好像夸错了。但在张爱玲看来,这是懂她的人。因为张爱玲自认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是有虔敬之心的,这便是她的谦逊。因此在对胡兰成的回信中,张爱玲写下了很著名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之后,每隔一天,胡兰成必定到张爱玲家里去。去了三四次之后,张爱玲忽然送了张条子给他,要他不要再过去了。因为张爱玲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胡兰成了,她无法掌控自己跟胡兰成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胡兰成当时已经是有家室的人了,虽然原配已死,但是早已续弦,男女之间的感情,也经历了很多。因此对于张爱玲的微妙变化,他立马就知道原因何在。他根本不理会张爱玲的话,依旧每隔一天去看她。张爱玲虽然故作矜持,或者脸上不起波澜,但是只要胡兰成去,她便很开心。胡兰成捕捉到她的心理变化,就去得更勤了。有一次跟张爱玲聊天,说到自己第一次看见张爱玲那张照片,就是发表在《天地》杂志上的那张,夸她打动了自己。第二天张爱玲便把那照片取出,送给胡兰成,并在照片的背后题词: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以张爱玲的矜持和孤傲,从未写过如此谦卑的字句。平生第一次表露心迹,唯有在最爱的人面前可以如此敞开心扉,因此这张照片,也算得上是张爱玲的定情之物了。此时的张爱玲,年不满23,而她的恋爱对象胡兰成,却比她大了15岁。两人出身有云泥之别,性情迥异,经历相差亦不可以道里计,然而她全然不顾忌这些,奋不顾身地开始了这场倾城之恋。
最是难得真性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方式极为简单,他们不去逛街,也不游山玩水,只是共处一室,相对而坐,大谈文艺。胡兰成当时还在南京办事,平时就住在那里,但每个月都要回上海住上八九天。张爱玲每见到他,便大欢喜,也就忘了自己的矜持,从少言寡语变得健谈起来。从人生感悟到艺术、戏文、生活琐事,无所不谈。张爱玲精通英文,对现代西洋文学颇有涉猎,对萧伯纳、劳伦斯等人的作品非常熟悉,经常讲给胡兰成听,还同他一起看西洋画册、听音乐,并且肆意评说。胡兰成以为张爱玲外国文艺比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肯定要逊于他。但不料张爱玲心细如发,且记忆力极好,很多中国古典文学里面的传神字句,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并且随口道出,如数家珍。她说《金瓶梅》里描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里,“淹然”写得极好;《水浒》里对九天玄女有“天然妙目,正大仙容”的描写……两人读古诗19首,张爱玲看见里面的句子“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当即就惊讶道:“真是贞洁,这是妓女啊。”读《子夜歌》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张爱玲便感叹道:“这端然二字真好,而她亦真是爱他!”
种种评语,让胡兰成大为叹服,自己读了几十年古书,却不解其中妙处,真是枉读诗书了。张爱玲真天才也!
事实上,若论学识,胡兰成并不逊色于张爱玲。而之所以没有这等奇妙的发现,主要在于性情。张爱玲非天才也,乃真性情人也。
更让胡兰成吃惊的是张爱玲对于各类名家的评判,完全出于自己的喜好,不顾忌其名声成就。比如贝多芬的音乐,张爱玲不喜欢,便直言不好。而胡兰成就不敢这样说,他觉得既然贝多芬被尊为乐圣,肯定是好的,自己听不懂就是自己水平低。所以他就会坚持听下去,一定要听出个道道来,以证明自己是个文化人。张爱玲就比他洒脱得多。并且张爱玲不仅说贝多芬不好,连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她都觉得不好,而且说的时候理直气壮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的文学名著进入中国,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雨果等人的名头盖过了中国古典小说作家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等人,而受到新时代文艺青年的追捧。胡兰成一向不敢对此表示异议,此时受了张爱玲的感染,也学了一点百无禁忌的精神,就大着胆子说,《西游记》《红楼梦》比《战争与和平》或《浮士德》要好,他自以为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张爱玲看他那副夸张的神态,撇撇嘴,云淡风轻地说,何必大惊小怪?当然是《红楼梦》《西游记》好。
张爱玲的性情,甚至影响了胡兰成的文风。胡本来是以写政论文为长的,但是与张爱玲一起待久了,不自觉地竟模仿了张爱玲的风格。这还是小的地方。真正让他惊讶的是,张爱玲的百无禁忌居然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信念。胡兰成后来写出了一本颇有名气的书,叫《山河岁月》,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张爱玲取的。胡兰成在书中直言对张爱玲的感激,说没有张爱玲,他就写不出这本书,而且一向自负的他,甚至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说“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和天地万物”。
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崇拜和赞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一篇《论张爱玲》,把张爱玲捧成天仙,令外人大跌眼镜。如此笔法,还是那个政论名家吗?更何况张爱玲比胡兰成小很多,按照常理,该是胡兰成影响张爱玲才对,但事实却反了过来。胡兰成经常在发表一通议论之后对张爱玲说,你不要受我的影响,你照你的样子就好。张爱玲就会笑着说:“你放心,我不依的还是不依,虽然不依,还是爱听。”
因为张爱玲是个才女,她需要的不是一位导师,而是一名知音。她最需要的是懂她的男人。胡兰成虽然才情不及她,但是博学儒雅,风流倜傥,且阅历丰富,对于她的情绪起伏,能拿捏得很准。张爱玲只有在他面前,才会顺从,才会觉得自己是个女子。她的欢愉是发自内心的。胡兰成称赞张爱玲就是她嘴里说出的九天玄女:正大仙容。胡兰成看见她接茶的动作,便说她有教养,说她姿势美艳。长这么大,她何时被如此宠爱过?父母都不曾夸过她几句。因此,胡兰成对她的爱,就像是把小时在父母那里未曾得到的,一齐补了过来。那种包容、无所不在的夸赞,让张爱玲禁不住眩晕了:你的人是真的么?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么?甚至想要把胡兰成用“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张爱玲的表现,恰似一个儿童,得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玩具一般,想要躲在一边,细细把玩。少女心态在胡兰成面前尽显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