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2
书名:追忆那些年的绝代芳华 作者:黄紫彤 本章字数:6032字 发布时间:2024-07-01

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

一周之后,徐志摩突然离开,再也没有回来,抛下怀孕的张幼仪孤零零地一个人待在空屋子里。她在这屋子里又等了一个星期,徐志摩还是不见人影。张幼仪感到非常恐惧,接连几天看不到一个人,说不上一句话。她感觉自己像是一把秋天的扇子,被人遗弃了。

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她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者栽进池塘里淹死,带着自己的孩子,结束这场悲剧。但是,她忽然记起了小时候学的《孝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她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临产时,她住进了柏林的医院,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徐志摩听说后,坐车冲到医院,却不是为了看望她,而是要求她签订离婚协议书。张幼仪提出要争取父母意见之后再做决定,但是他却急不可耐地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她听后,果断地在徐志摩写好的协议书上签字。时至今日,她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而不是那个她以为的“小脚”女人(指的是袁昌英,只是与徐志摩意气相投的朋友)。她也终于在内心里确定,丈夫根本一点儿都不爱她。

她神态自若地把离婚协议书递给他,并送上了祝福:“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这是民国历史上第一桩“文明离婚案”。签好协议,徐志摩想要看看刚生下来的儿子彼得。他把脸贴在育婴室的玻璃窗上,看得神魂颠倒、赞叹不已,却丝毫不去想张幼仪如何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

在徐志摩眼里,那个孩子已经不是他的骨肉了。他的残酷,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个能写出“你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我的波心”这样浪漫唯美诗句的诗人。

关于徐志摩的性情,他的亲密朋友梁实秋曾经如此描述:“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划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可是这样一个绅士,一个人畜无害的才子,一个连陌生人都不忍伤害的人,为何会如此残忍无情地对待自己的发妻?

你可以不爱,但你何必刻意伤害?

或许,在夫妻的二人世界里,不爱,就是最大的伤害吧。


人生竟别有洞天

张幼仪曾说过一句话:“在去德国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这样悲怆地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这个羸弱的女子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楚,才会得出这样的人生感悟?

1925年,张幼仪的次子彼得(小名)去世,这一年,彼得才3岁,也刚好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三年的时候。那时的徐志摩正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闹绯闻,或者可以说这不是绯闻,而是事实。

张幼仪该有多痛苦,在最艰难的时候,身边却没有人安慰她,含辛茹苦抚养长大了幼子保罗,却依旧逃不开别离的命运。

有一种人,在困境中,会越挫越勇,张幼仪就是这样的。

为了追随徐志摩的脚步,她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家,然而徐志摩却为了追随他所爱的人丢下了挺着大肚的她。

无措、绝望,甚至也想过自杀。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张幼仪挺过来了。在她终于明白徐志摩的真心后,彻底醒悟,她决定不再做一个追随者,不再傻傻的只是追随徐志摩的脚步,她要为自己活着。

离婚后的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了她的二哥张君劢,然后又跟着二哥到了德国。她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充实自己的生活。她请了一个保姆,一边照料幼子,一边学习德文,还攻读了裴斯塔洛齐学院的幼儿教育。

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即使在异国他乡,即使丈夫离开了她,她都没有放弃,学德语也好,修学也罢,这又何尝不是在证明自己?

在德国这个国风严谨的国家,曾被徐志摩嫌弃的呆板严肃的性格,如今成了张幼仪自信的资本。离婚后的张幼仪第一次找到了她人生的支点。

直到幼子彼得去世,张幼仪才再次见到了徐志摩,徐志摩抱着彼得的骨灰坛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些眼泪里是否带着反省的意味?

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这样评价张幼仪:“C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C指的就是张幼仪)这是他第一次点头肯定张幼仪。

离婚后两人的关系似乎好了很多,徐志摩也不再处处挑刺,看她不顺眼了。也许之前是把张幼仪当作了阻挡自己追求爱情的绊脚石,才会觉得她是遮挡他阳光的那片黑暗,现在他终于对她改观。

但徐志摩的觉悟似乎来得有点迟,他对张幼仪的伤害大概是抹不去了。失去爱子,徐志摩只是掉了几滴泪,这样的程度远远不及张幼仪的痛楚。

陷入丧子之痛的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时隔六年,她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也许,祖国会给她慢慢疗伤的机会。这个选择是对的,至少这里有亲人、有朋友,还有徐家二老。

按理来说,张幼仪和徐志摩已经离婚了,所以她是可以跟徐家二老断绝关系的,毕竟是徐志摩负她在先,但是她没有这么做。

回国后,她依然孝顺公公婆婆,待他们如旧,这就是张幼仪的伟大之处。张幼仪是很喜欢徐家二老的,但是这种喜欢是建立在她与徐志摩的婚姻基础之上的,现在这层婚姻关系不存在了,但她对公婆的喜欢并没有停止。

徐家二老尤其是徐父也是极喜欢这个曾经的儿媳妇的,所以他们提出收张幼仪为养女的要求。张幼仪欣然应允,不是她还对徐志摩心存念想,而是因为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离开了徐志摩,张幼仪好像马上变得聪明起来,所以才会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以前的张幼仪太傻,只想着要和徐志摩夫唱妇随,完全迷失了自我,甚至失去了女人的自信,变得自卑起来。

在德国经历了许多事,让她很快成长起来,她本就是个聪明的女子。她读过书,又受到过良好的家教,不是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她不自信,完全是因为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没有被发现。

重新振作的张幼仪开始绽放,她要开始走自己的人生。

其实张幼仪的家族基因是很强大的,大哥张嘉保,是上海知名棉花油厂的老板;二哥张君劢是国学大师,又是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袖;四哥张嘉璈是实业家,又是中国银行总裁;八弟张禹九是新月派诗人,又是新月书店的老板;小妹张嘉蕊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

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家庭后援团,她没有理由不强大。

凭着在德国学习的经验,开始在东吴大学担任德文老师。东吴大学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当时著名的基督教大学。她能胜任这份工作,说明她的德文水平不得了,而且她在工作中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做起事来有条不紊。

她身上的闪光点终于被发掘。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张幼仪担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虽然有张嘉璈的帮忙,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张幼仪的能力,事实上,在张幼仪还是徐家媳妇的时候,在打理财务方面就十分出色,只是那时候的徐志摩沉浸在对张幼仪的厌烦之中,根本看不到她的这些优点。再想当初徐志摩对张幼仪的评价,就显得有些讽刺了,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

张幼仪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那个缩在徐志摩身后的小女人,成为一夜绽放的铿锵玫瑰。她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在向徐志摩证明。

在担任银行业务的同时,她也担任了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极大发挥了她的经营能力,另外有一点,这家公司徐志摩也有入股。

这样看来,张幼仪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给她机会,就会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强大的女人,能教德文,能当银行家,又会经营服装公司。一人身兼多职,要是搁在常人身上早就手忙脚乱了,偏偏她就能把一切协调得有条不紊。

每天九点钟,她准时到达办公室开始办公。下午五点钟是她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专门有教师来教。六点钟她会去云裳服装公司视察工作,顺便打理财务事宜。

这个井然有序、分秒不差的习惯是在德国养成的。就像她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两部分,德国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张幼仪。

毫无疑问,张幼仪的才华正在一点一点绽放。1934年,二哥张君劢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张幼仪应邀管理党务财政,一时间风光无限。

抗战爆发后,她又因为眼光长远,囤积了一批军用染料,发了一笔财。这样的张幼仪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女强人了。

离开了徐志摩,张幼仪越发知性,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让自己的才能大放异彩。不再是一味傻傻地付出和追随,不再是那个呆板无趣的家庭主妇,也不再是“乡下土包子”。

这更加证明张幼仪当初离开徐志摩是正确的,如果不是离婚,恐怕张幼仪仍然找不回真正的自己。张幼仪是聪慧的女子,当初离婚时的不闹不纠缠就是她的明智之处,放手让她变得坚强,困境使她快速成长。

学会放弃,为自己的人生开一扇窗,就会发现,人生竟别有洞天。


再次遇到爱情

张幼仪真的放下了吗?如果真的放下,为何和徐志摩离婚之后,没有立刻另结良缘呢?其实在德国,张幼仪一直都有追求者,但是她没有接受,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现在还不想结婚。”

不想结婚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也许是因为徐志摩,也许是为了阿欢(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大儿子,小名阿欢),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收到了四哥张嘉璈的来信。

张嘉璈在信中嘱托张幼仪不要丢了张家的颜面,在未来五年里不能让别人看到她和别的男人同进同出,免得别人以为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的原因是她不守妇道。

四哥是为了张家也是为了张幼仪好,不想让别人误解了妹妹,其实张幼仪并没有错,当时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离婚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徐志摩甚至还在报纸上刊登了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饶是在提倡民主自由的民国时期也很难让大部分人所接受。

古代男子有休妻的权利,却鲜少听说过有女子“休夫”的,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封建王朝已经瓦解,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观的。

在一定程度上,张幼仪是背负了很大的包袱的,她虽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知情的人会怎么想就不可控制了。这对她是很不公平的,明明被抛弃的是她,一个离婚的女人带着孩子,本来就很艰难了,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

换作任何一个女人都会受不了吧,但是张幼仪没有,足以说明她是个坚强的女子。

可是再坚强的女子也不能一辈子一个人生活,总要有个依靠。上帝会为她安排的吧!她这样好的女子,不该被命运抛弃。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他才30多岁,突然离世的消息引起了一片惊慌,尤其是陆小曼,身为徐志摩的现任妻子,她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后事。

最后还是张幼仪出面,冷静理智的主持安排了徐志摩的葬礼。这大概是她能为徐志摩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吧!她对他真的算是仁至义尽。

徐志摩的离开,或许可以让她心中完全释怀了吧!她不必再考虑那么多,她也可以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开始一段没有徐志摩的新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幼仪移居香港,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段爱情。她在香港的邻居苏纪之是一名中医,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就在上海行医,与张幼仪一样离异有子女。

张幼仪其实一直都是个有魅力的女子,即使这时的她已经50多岁了,早已不复年轻时的模样了。但是苏纪之还是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开始了对张幼仪的追求。

没有年轻人恋爱时的激情澎湃,多了一份相濡以沫的平淡,到了这个年纪看,他们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一段细水长流的陪伴。

两个人交往了一段时间,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张幼仪没有立刻答应苏纪之的求婚。她虽然早已有了自主权,但这毕竟是她的人生大事,她希望能得到家人的认可。

所以张幼仪想了想,还是忍不住给二哥和四哥拍了份电报,不知道为什么,四哥张嘉璈一直没有回复。倒是一直最疼爱她的二哥张君劢很快就回复了。

张君劢似乎立场不太坚定,先是发电报表示同意,没多久又发电报说觉得这样不好,他是推崇儒学的国学大师,骨子里到底还是保守的,所以就这样犹豫再三仍拿不定主意,张君劢终于决定不再纠结了,所以他郑重其事地又给张幼仪发了一份电报:“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

张幼仪郁闷了,连一向有主见的二哥也给不出明确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她能问的,只有阿欢了。张幼仪只好给远在国外的大儿子阿欢写信,信中寥寥八个字“母拟出嫁,儿意云何”,但足以说明情况。

相对于张君劢的犹豫不决,阿欢的回信就显得温暖极了,他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所以在母亲的再嫁问题上,他是毫不犹豫的开明。

阿欢的回信是这样的:“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看到这封信的张幼仪该有多欣慰,儿子阿欢是土木工程师,但是他这封信却颇有父亲徐志摩的风范,果然是基因强大。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苏纪之结婚,至此,她颠沛流离的半生,终于有了依靠。早该如此的,和徐志摩离婚后,她单身20多年,她操劳了太多。为徐家的事业操劳;为儿子阿欢操劳;徐志摩离世,为他的葬礼操劳。

她太累了,已经做得够多了,现在是该找个人照顾她,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幸福了。看得出,她和苏纪之过得很好,能在50多岁的时候再次遇到爱情,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

婚后的生活,张幼仪有大把的时间和丈夫到处旅游。在张幼仪67岁的时候,他们一起去了英国的康桥,对了,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写的正是这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张幼仪走过这里,大概也会在心中默默想起徐志摩吧!没有怨恨,没有爱恋,只有像老朋友一样的怀念。

他们还去了德国柏林,去了张幼仪曾和徐志摩生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站在曾经和徐志摩住过的小屋外,张幼仪感慨万千,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她已经老去,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曾经那么年轻过。

而现在,有另一个人执她的手,她是幸福的。

1972年,在张幼仪结婚19年后,这个曾经说要与她携手走一辈子的人,先她一步离去,幸福总是来得突然,走得也太突然。

张幼仪又成了一个人,回想她的一生,也算是一部传奇了,虽坎坷却活得精彩。

人们记住张幼仪是因为她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人人都说她是被徐志摩抛弃,命运很悲惨。但她不这么认为,她曾经感谢徐志摩和她离婚,离婚让她成长,让她惊艳了自己的人生。

曾经她是那么喜欢徐志摩,紧紧追随着他的脚步,为他付出,为他欢喜,为他忧愁。可是离婚的时候却不闹不纠缠,痛痛快快的放手。

张幼仪真的爱过徐志摩吗?晚年的张幼仪,对爱的定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样的回答,是她倾尽了一生时光的感悟,堪称经典。张幼仪爱徐志摩,徐志摩却伤害了她。爱不是相互伤害,但人们却总是忘记,常常伤害到那个最爱你的人。

愿世间所有的爱都不再有伤害,这大概也是张幼仪所希望的。带着这样的希冀,她安详地走完了她的一生,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88岁,她也是徐志摩身边的女人中活得最久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