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何处归去?陶渊明?
书名:薛涛传:大唐传奇才女的史诗 作者:君子心 本章字数:1374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很多文人朋友曾经跟我说,他们想归隐田园,想过一种朴素的农耕生活,他们说,那样多美啊,你看看,我多热爱大自然,我的心灵多宁静致远,我是多么超脱世俗啊……真这么做的却不多——就是这么做了,改明儿也得拍着屁股回来。

道理很简单,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就未必。

但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他本来“猛志逸四海”,在华夷混战的时代“澄清中原”,却郁郁不得志地做小官——甚至连小官也无法做得持久。做彭泽令的时候,一个靠妹妹给郡守做妾上位的督邮来视察,要求他戴冠束带前往城外迎接,他实在无法忍受,慨叹一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挂冠归隐了。

事件发展到这里,也还只是一个清高文人不适应社会的小悲剧,跟那些嚷嚷着回归自然却又跑回来的朋友没什么差别,但是到后来,变得不再相同。本质上的不同,让他成了唯一的陶渊明,历史上的陶渊明。

归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人会写字却未必会耕种,而没有了官俸的供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在这个领域跟人家农夫相比,是业余对专业——在那艰难的耕种土地上,在那些晨起暮归的辛苦里,在恶劣的风雨下,在颗粒无收的痛苦里,陶渊明表达过自己的向往(如写《桃花源记》),但是他知道那是无法实现的。说不定就在憧憬理想国的时候,还受膀大腰圆的村夫欺凌,或者某些不知名的世俗算计……而似乎上天要故意考验这个男人的意志力,本来有些底子的家庭因为遭遇了一场大火,而陷入极度困窘,以至于到了“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地步,极度困窘的生活就像一种挑衅:理想很美感,现实太骨感,在这样瘦骨嶙峋的实际面前。你,还能坚持多久?

一番挣扎,陶渊明回答,“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仍不做官而做农夫。因为,在大自然的气息里,他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皈依——自然,是有力量的。

老子看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看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一花一草皆世界,那农夫们眼里的庸常,却是诗人眼里的另类精彩,逃脱世俗的羁绊,挣扎出艰辛的现实。在宇宙的生生不息里,陶渊明终于放下了骄傲,领悟到自己不过自然一环。于是,“悠然见南山”;于是,“心远地自偏”;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于是自由。

很多人想,很多文人想,薛涛也想。

她晚年与人游玩,和别人的诗歌,赞竹子这种植物说“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她观赏民间的迎神活动(当地传说,有女子触竹怀孕生子,长大为王,后来被汉武使唐蒙所杀,死后成竹神,土人立庙为祠,每年都要拜祭迎送,否则就会为患),看到夕阳西下,青山渺渺,竹神庙前,笛声悠扬,似乎感受到了,一千年前的那个男人,那种境界之美——

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也试图在自然中寻求力量,寻求归宿,寻求那个男人曾经感受过的,安宁和谐,但毕竟不是陶渊明,在“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的安然之美中,她也不过是个遛遛腿的。因为那竹子赞歌所表露出的,并不是超脱后的“悠然见南山”,而是愤怒而自负的“那鉴雪霜姿”。

要记住,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与淡然——因为还未“放下”,究竟,走不到自然深处去。

生命如歌,须踏板而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