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和十一年(816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整整四年,薛涛再也没跟这个男人联系,除了偶尔愤愤指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大多时间,沉默不语。
对方是官宦家的清白女儿,跟元稹门当户对,当正妻当得如此理所应当。她,一个做过官妓的下等女人,自古如此,社会如此,又能怎样?她惶惑了。
她亦不过寻常女子,在去江陵的时候,在争夺爱情的荆棘之路上,不是没有过不安——
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站在江陵途中,巫山庙前,春风吹起摇曳的衣裙,也吹起她的长发。在清风徐徐的飘荡里,想象着楚襄王,这样一个男人,在巫山之巅,梦见丽色的神女下凡,一夜缠绵,留下千古绝唱,据说英雄难舍,美人无情。
但是,但是,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执子之手,清透如她,也不过希望岁月静好,悲哀的、绝望的“岁月静好”。因为,也同是这样的男子楚襄王,为了摆脱齐国的禁锢,顺利继位,先许下五百里地的承诺,而继位之后,面对着前来索地的齐国,却一无拒绝,二无承诺,却是巧妙设计,先是派子良前往齐国办理割地手续,私下里却指使自己的守将固守,同时,他派臣子景鲤偷偷说服秦国进行干预,最后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齐国终于放弃了索地的企图……
长发飘呀飘,经此一去,冥冥之中,自有他意,提起笔,淡淡写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的诗句,仿佛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亡国慨叹。只是,只是,缝隙里,却泄露出了一份直觉里的不安,一种不安,爱的空间里,有太多看不清的不忍看清,襄王有意神女无情的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也不是没有忐忑——
西岩
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
细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里乱鸣蜩。
踏上西山,凭着阑干回忆着那个飘逸的诗仙太白,一并潇洒地对酒当歌,而后细雨中渐渐前行,留下夕阳的记忆慢慢远去……
她想起了安氏,虽然士大夫三妻四妾很正常,但是毕竟,那是另外一个女人,一个元稹身边的女人。薛涛不能不介意也没法不介意,而在世俗的比衬里,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前官妓VS良家妇女,你选哪个?
站在这位小家碧玉的良家妇女面前,自己恐怕就不会是诗人、女校书之流——人家不识字,只知道你曾是官妓,安氏这样想也罢了,元家其他人呢?元稹本人的内心呢?她突然有些惴惴,突然,有些黯然——女校书,女校书,也只是在西川,在剑南幕府,在成都那个方寸之间。或者,在诗人们的传说里,她有勇气挺起腰杆,而在普通人心里,也许,她只不过是个妓女。
想起来,突然万箭穿心。
要是安氏也懂些诗词就好了,起码,她可以知道薛涛会写诗,只要知道诗,在元宅那个地方,她就有立足之地……
她停住脚步,停在了传说中的李白读书之处。想当年,这位名动天下的大诗人亦是世俗里容不得的不得意,最后,浮云化仙而去——文人即使沦落于风尘,终究还会有自己的出路的。静静站在西山脚下,不觉晓处,天色已经暗落,夕阳之下,细雨丝丝,润物无声,黯然别去——即使这个世界容不得她,即使大家都嫌弃她,她起码还有诗,还有李白杜甫,有她,永远干干净净的地方。
只是结果给了她太多的奢望。到了江陵,安氏的静默和顺,元稹的器重有加,终于让她放下心来。隐隐地,她觉得元稹会为她“出轨”,为她舍弃社会规范而正式娶她为妻,尽管做过官妓,但是直觉里,她自信地认为自己身上有种元稹需要的东西——不仅仅是政治人脉资源,还有一种奇妙的东西。
但是她现在惶惑了,元稹并没有如愿以偿升迁,而是重新被贬,她的恩主信陵君(武元衡)也没有挽救到他……
当然,她并没有放弃——元和十年,就在时局转折的关键时刻,她写了一首送别诗。
别李郎中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这首诗不是送给元稹本人的,而是送给离任赴京的同僚李程的。李程妻刚在成都去世不久,夫妻感情应该非常恩爱,这次一别,自是难回,想是陪着同僚扫墓归来的送别时刻,薛涛看着那梧桐落花,看着李程痛苦的悼亡怀念,写下了这样的同情之音。只是,却不仅仅如此,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首简单的悼亡送别诗,就是小看了它,也小看了薛涛。
那个时刻,元稹正要启程,走向被贬之路。他们设计好的仕途之路,以莫名其妙的方式破碎一地……
在那以前,元稹曾经跟李程一起哀叹过妻子早逝的不幸(元稹妻子韦丛也是早亡)。
在那以后,赴京的李程肯定会碰到元稹,即使不会碰到,书信往来也是免不了的。
男人在痛苦受挫的时候,女人其实不能去劝解,更不能批评指责(否则他一腔怒火会发泄到你身上),默默倒杯茶,守在他身边,陪着他一起神伤就好——但薛涛没这条件,这个时候元稹不会想见她的,他们之间的羁绊,正一点点崩溃,但并不意味着薛涛什么都不能做——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努力向前,不是吗?
李程启程,薛涛写诗,眼睛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狯,送别诗,送别诗。唐代送别诗可不只是抒情歌曲,它隐含着更实际的作用。
王维送别高适,“开府之日,辟书始下。以为踊跃用兵,健将之事;意气跨马,侠少之能……”的《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更重在以文部侍郎的身份,向节度使哥舒翰“举荐”。
柳公绰跟裴度是好朋友,曾经一起在武元衡的幕下做判官,裴度先入朝升任吏部侍郎,柳公绰题诗“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捧紫泥”送别,是羡慕,是祝福,更是一种“期许”……
韩愈在《送窦平从事序》里说,当窦平要走的时候,其族人窦牟和相熟的二十八位朋友一起来赋诗赠别,并且在这种大规模的荣耀送别里,会规定特殊的字数、用韵、形式、内容,有时还特地推举“擅场”,成为才华竞争的一种形式……
薛涛的用意自然不是让李程到京城向谁举荐,她又不疯,倒不会想着以官妓的身份出将入相,但是她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归宿——元稹妻子的那个位置,而李程跟元稹是相熟的,到了京城自然是碰面的(如果能赶上的话),即使不碰面,她送给李程的送别诗,自然也能被情郎看到——她的目的,就是“被看到”。
被元稹看到,李程对妻子是如此情深,即使死了也不是薄情寡义之人,而元稹曾与她有夫妇之约,她还活着,虽然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可是元稹答应了呀,作为一个男人,元稹答应了呀……
即使元稹不为所动,这首诗也会被行人看到——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诗歌都可以谱成曲子,流传一时,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阳关三叠”(或谓《渭城曲》《阳关曲》),广为传唱;白居易曾赋诗“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都反映了这种诗歌传唱,“被看到”的情形……
歌颂伟大的爱情对薛涛来说是有好处的。李程对于妻子的爱恋深深,正是对元稹的一种委婉劝解,希望“众目睽睽”之下,元稹能惜情、爱情、承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薛涛提笔,为悲戚的同僚写下“花落梧桐凤别凰”的诗句,眼睛深处荡起一波波的涟漪,命运再不给她机会,希望再是渺茫,她仍然努力,不轻言放弃。
可是,一年之后,他不出意外地另娶了。
她黯然退步,而惶惑,这种东西曾经让她在不可能里挣扎出血路(从官妓到校书郎),但是却让元稹匍匐跌倒——如果说,有时候我们或者埋怨元稹自己不小心的话,另外一个男人的出现,却让她真的迷茫了。
别误会,不是爱情,是上司,领导,生命里另外一位过客——新任西川节度使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