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成都府的薛涛,百媚生姿地坐在宴席上,像一个纯粹的官妓那样,尽职尽责地讨好节度使高崇文,以及立功受奖的众位将士幕僚们,这当然不是因为害怕,也不是灰心丧气,而是要实现目标的第二步——获取节度使的好感。
在唐代,官妓的命运是掌握在地方长官手里的——如果说从前,薛涛在与韦皋的关系里,还带着一些朦胧而任其自然的人性真诚,现在却是利益相关,目标清晰——史载这个男人“性朴重寡言……不通书”,那怎么做才好?
如何获得上司的好感?
答曰:看清上司对自己的“潜在要求”。
很多事情,不是上司说出来的,而是他想要的,却不愿意表达的,如果你做到了,你就能得到他的认可和器重。
隋朝有个官员叫袁充,特别能看出上司的真正想法,隋文帝杨坚晚年的时候,想废除太子,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可是唯恐大臣们反对,只能闷声不语。此时袁充看出杨坚的真正心思,主动跳出来说:“我夜观天象,皇太子应该被废除。”
杨坚大喜,废除了太子,立杨广为太子,并大赏袁充。
后来杨广被外派离京的时候,遇到了大雪,而且京都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大臣们都上书,认为这是废太子的不祥之兆,杨坚沉默不语,甚至也表示了悔意。
正在这时,袁充又跳出来,甚至跟皇上唱反调说:“这是本朝太平盛世即将来临的预兆,这才是祥瑞。”
众人无语,杨坚却心中暗喜,不停地提拔奖赏袁充,袁充于是一路高升,最后成了秘书令。
高崇文的“潜在要求”是什么呢?
据说这位是个不通文墨的武人,却附庸风雅得很,想要表现自己“文武全才”。于是,宴会之上,出现了著名的一字令事件。众人的意想里,都佩服薛涛的才思敏捷,连各种野史的记载里,也当成这位才女的拍案惊奇来表述,可是谁知道呢?
高崇文的文墨不是很精通,薛涛自然不能用特别深奥的文采来出他的洋相,而能适当显示高崇文的“文采”的,也只能是口令,尤其是通俗易懂的口令,所谓“川,有似三条椽”的对应,不仅能衬托起高节度使的才思,也能呈现出她薛涛在高崇文眼里的最大的价值——“爱才”的一种象征。至于是当作新奇的玩物,还是懂得爱才,薛涛不用考虑,只要能把握住高崇文这种微妙的爱好,就能获得他的好感。
薛涛的目的达到了,第二目标的基础已经具备,当薛涛想再进一步的时候,调令突然来临,节度使再度换人,大宰相武元衡来到了成都,很快扭转了薛涛的命运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