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光如水,一滴不剩,唯有丝丝缕缕的思念蛛网般悬挂心头。无需有风,哪怕一只小小飞虫撞过来,那种悸动便会摇撼所有神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肖樱感到这蛛网越织越密,日渐有缠绕成茧的感觉。给这张蛛网源源不断抽丝的人是胡杨,雁大的学长,也是她唯一能以灵魂相托的异性。当然,这种感觉只属于她自己,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胡杨未必清楚。
肖樱家境优渥。父亲是法学教授,说话喜欢用“因而”“总之”“但是”这样的连词,极其讲究逻辑;母亲是区公证处主任,重留痕、讲证据,做事滴水不漏。她从小就有一种感觉,觉得家中似乎是用不锈钢装修的,每一处都带有金属质感,安全、踏实、牢不可破。这种家境养成了她瑞士表芯般严密细致的心思,冷思考成为工作常态。考上雁大后,父亲夸她像从不眨眼的鱼,即使睡眠中也睁着亮晶晶的眼睛。邻居姜阿姨和她开玩笑,说女孩子不能冷冰冰的,要不然男孩子不敢追。唯有母亲对她心思有所了解,知道女儿心里有个来自西部的高大的男同学,却不肯承认。母亲便劝她,最好找个同城的对象,否则麻烦事在后面。工作后,她的婚姻问题成了父母的心病。她一头扎进工作里,似乎忘记了女孩子还要谈恋爱。尽管从来不缺追求者,但她对机关里千篇一律的制服男毫无感觉,甚至无法记全他们的名字,虽然这些制服男都有着硕士或博士头衔。她对胡杨透露过心迹。但爱情需要共振,找不到感觉的恋爱,等于打了对折。当然,她从不贬低周围那些制服男。她给那些光鲜的大男孩们起了个通用名字——红柳。
很多人以为这是肖樱在夸赞男同事。红柳富有诗意,在干旱的河床边会形成一道风景,让人过目不忘。但她的把戏骗不过胡杨。听说她给制服男们起了这样一个绰号时,就说没你这么损人的,那些小伙子难道只配用来烤馕和串羊肉吗?
原来,红柳因为燃烧充分、无黑烟,最适合用来烤馕和串羊肉,没听说哪株红柳能成为栋梁之材的,红柳毕竟是灌木。
缓过神来的制服男们变得望而却步。在他们眼里,这位雁大出身的冷艳才女,是一盏玲珑剔透的冰灯,明亮耀眼,却缺乏温度,想从冰灯那里得到温暖谈何容易。
胡杨曾经劝过她:要知道通往爱情的幽径上,最大的障碍是理想主义。因此,要放低门槛!放低,放低,再放低,直到有人破门而人。
对此,她的回答简单明了:妥协的爱情,是先天不足的契约。
这是未平湖畔最具韵味的一棵国槐,树干粗壮,枝叶繁茂若巨伞。
国槐树下有一张椅子,铁架,橡木横板,因为利用率极高,横板包浆竟有漆一般亮泽。这是一处雅座,因为背靠大树、面朝湖面、视野开阔而备受学生推崇,中文系学子称其为“缪斯胡床”。缪斯胡床这个名字颇有来头,是一个邹姓诗人微醺后的杰作。邹诗人在晚报副刊公开发表的一首题为《缪斯胡床》的朦胧诗,给这张椅子赋予了无穷诗意:
这里是爱情的港湾
没有多余的桅杆
胡床为谁而设
缪斯伴我入眠
。。。
这首诗一见报,就被很多学生熟记,等于为这张普通的休闲长椅做了免费广告,以致临近几所大学的学生也要来未平湖畔寻它一坐。肖樱喜欢晨读,时常来湖畔的林间漫步,但没有一次能在缪斯胡床落座,总有男女同学捷足先登了。时间一长,她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在最美季节的某个清晨,在缪斯胡床上坐它一回。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梦想,第二学年五月的一个早晨,她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当同宿舍其他女生还在睡梦中徜祥时,她起身悄悄叠好被子,夹一本英文书,蹑手蹑脚走出宿舍,穿过三角地,欢快地直奔未平湖。
太阳尚未出来,未平湖上晨雾弥漫。远远的,她看到了那棵巨伞般的国槐。国槐墨绿如塔,正向她张开欢迎的怀抱。她留意过这棵国槐。有一天,在一根低垂的树权上,她发现了一只彩纸叠成的千纸鹤。上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售秀的小字:百年国槐作证,君我青春无悔。
她知道这是爱情宣言,但干纸鹤上没有名字,只是画了两颗心,用一支箭串起来。这是一棵见证过无数青春誓言的古槐。见到它,就会联想到电影《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做媒的老槐树。她相信古槐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容量非凡的储存器,记录着感人至深的山盟海誓。她这样想着,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古槐树下。她不禁有些怔住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长椅有主了!一个穿着白衬衣的高大男生,正端坐在长椅上读书。
她傻傻地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个男生,很面熟,是法律系一位学长,在系里组织的新年联欢会上声情并茂地朗诵过戴望舒的《雨巷》。当时坐在台下的她印象很深,因为这个男生的声音具有一种难以表述的磁性,很像著名配音演员乔榛。她不知道男生的名字,后来在操场上迎面相遇,看到对方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就干脆给他起了个绰号:纳西塞斯。之所以用一个古希腊神话人物来称呼,主要是她觉得这个男生有些孤芳自赏,会伤很多女生的心。
在这个被人抢先的早晨,她难免有些沮丧,竞觉得有怨恨在心底潜涌。一个大男生在此晨读肯定目的不纯,很大程度是为女友来占座的。否则,五月又不是备考阶段,如此体魄的男人应该在运动场上跑步或打球才对。
男生显然看到了她,很有礼貌地说:“您好!我是法律系的胡杨。”
她不想与一个等待女友的男生搭讪,但对他礼貌的自我介绍,不得不回应,便淡淡地回答说:“肖樱。也是法律系的。”
这一回答引起胡杨的好奇:“原来是系友。”胡杨说,“请坐吧!这长椅很难坐得上的。”
她没有坐,冷冷地问:“您在等人吧?”
胡杨摇摇头:“我很早就有坐在长椅上晨读的想法了。你知道中文系的同学叫它什么吗,缪斯胡床,寓意它象征着诗与爱情。都三年过去了,在缪斯胡床上晨读的想法却总也没能实现。为了不留遗憾,今天我就赶个大早,终于圆了长椅之梦。我很幸运。若迟到一步,它就是你的了。”
她心理不禁一动,校园里竟然有想法如此巧合之人。
未平湖这棵古槐,难道真是《天仙配》里成精的老槐树不成?她道了声谢,在长椅另一端坐下,翻开书开始晨读。
不到一刻钟,便觉得这书无法读下去了。因为另一端的胡杨似乎是一块磁铁,而自己就像是铁做的,总有一种要滑过去的感觉。她用眼睛的余光瞄了胡杨几眼,应该说这是一个难以泯然于众人的截然有别的男生,棱角分明的五官颇有古罗马角斗士的特征;读书的姿势也十分奇怪,单手平端打开的书,另一只手托着下颏,简直是一个思想者的剪影。
胡杨也许感觉到了她在留意自己,合上书微微一笑道:“肖樱同学,英语不能默读,应该发出声来才对。”
她有些难为情:“读出声,岂不是影响了您?”
胡杨站起身,伸展双臂,做了个扩胸的动作。肖樱暗自吃了一惊,胡杨的双臂好长,鹰翅一样伸展。胡杨说:“我去别处吧,长椅归你了。”
她也站起身,发现胡杨比她要高出一头。天哪!自已可是接近一米七的了。胡杨的身高,简直就是校篮球队的人选啊。“先到是主。”她有些不好意思,却又觉得这个挺拔的男生真是善解人意。
“我一个人,本来就不该占这张长椅。就算我给你占的吧。如果我没猜错,你一定在等人。”
她感到脸有些热,胡杨像自己误会他一样也产生了误会。是啊,一个女生大清早来抢占缪斯胡床,十有八九是情有所属的。她说:“我和你一样,也是想实现一个小梦想,跟这胡床来次亲密接触。”
胡杨微笑了,望了她一眼。他的微笑里,好有意味,看上去有些神秘感。
邂逅,往往是故事的开始。肖樱也未能幸免,尽管她一直自视清高,而且这种清高在工作后没有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消逝。因缪斯胡床的让座,她对胡杨产生了好感。后来,在校园里,她和胡杨有过多次深人的交谈,同室女生都以为她恋爱了。
胡杨来自西部的永昌县,一个普通却极富特色的小县。西北大汉的形象让胡杨在男同学中鹤立鸡群,卓尔不凡。有女同学私下议论,生产山药蛋的黄土地怎么会长出这般帅气的白杨树!
肖樱研究过胡杨的家乡永昌,在研读了一大堆史料之后惊奇地发现,据史书记载,汉代有一支罗马武装战败后突围至此,被大汉收留,并为他们建了一座骊轩城。
如此推断,胡杨身上保不准会有着古罗马人的基因。肖樱一向自信自己的判断:胡杨眉眶明显高于一般的男孩子;鼻梁挺拔如一道山梁;尤其是那双深邃的眼睛,在兴奋的时候会焕发出海一样的深蓝;下颏可谓横平竖直。
遇到胡杨之前,她从来没发现男人最性感的部位竞然是下颏。这种方方正正的下颏,是络腮胡须最好的温床。
典型的古罗马角斗士形象!肖樱想,如果自己是搞生命科学的,一定会解开胡杨的遗传密码。当然,她不可能去做这个研究,毫无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结果。
女人往往对神秘的男性产生向往,她也不能免俗。
胡杨是女人的黑洞,她这样想,自己可无论如何也不能掉进去。
当胡杨把缪斯胡床让给她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后悔不已的话:“我并不感谢你,因为你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我,还要再一次起早。”
“不需要您谢。”胡杨并不生气,依然微笑着说,“你有想法就好。人很多时候,就是靠想法活着。”
“我不会再来占座了。这样起早,对女生不公平。”
“公平永远是相对的。”说完,胡杨跑步去了。
三
让肖樱对胡杨耿耿于怀的,是一兜雪糕。
八月的北京之夜,能闷熟螃蟹。暑假里的一天,肖樱到街上买了雪糕,回家时在胡同遇到了街坊姜阿姨。
姜阿姨是宁波人,祖上在京城做绸庄。她因为公私合营时一处祖屋的归属问题,上访多年。她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更何况上访涉及半个多世纪前的政策问题,他们对此不抱希望。但姜阿姨就是一个靠想法活着的人,一直不死心,非要讨个说法,要回这栋祖屋。姜阿姨要回祖屋并非为钱财,而是想开个甬邦裁缝博物馆,把家中几代人收藏的服饰、裁缝工具等展出来、传下去。姜阿姨说过,这件事做不成,上访之路就不会停。
姜阿姨是看着肖樱长大的,对肖樱十分亲昵,称肖樱是自己的三女儿。看到肖樱过来,姜阿姨剥开一块巧克力,直接塞到她嘴里道:“越长越漂亮了!阿姨给你做件新裙子。”
“有什么喜事吗,阿姨?”肖樱拎着一兜雪糕,笑着问。
姜阿姨笑盈盈地说:“阿拉遇到贵人喽,祖屋透亮来。”
作为法律专业学生,肖樱专门研究过姜阿姨上访的祖屋问题,找遍了法律条款,始终无法解开这一难题。因为目前的法律和政策都不支持这一诉求,更何况此事涉及历史与现实诸多绕不开的坎儿。姜阿姨这样说,她感到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贵人解开了难题呢。“哪里来的贵人,把您乐成这样?”她问。
“我遇到一个小伙子,好帅的小伙子吆。是他帮阿拉解决了大难题。”姜阿姨难掩兴奋,从包里又掏出几块巧克力塞给肖樱,“来来来,吃糖。”
站在一旁摇着扇子的肖樱妈妈插话道:“街道来了个法律援助志愿者,很有办事能力,帮姜阿姨解决了祖屋难题。”妈妈在区公证处工作,房屋问题离不开公证,这样的事情自然清楚。
肖樱愣了一下,问姜阿姨这个“贵人”是如何解决祖屋问题的。姜阿姨表情很夸张地说:“有脑子的人就是不一样。换个脑筋就成了。阿拉是脑子不够用,才没讨回老屋。贵人一出手,扣得再紧的纽扣也会解开的。”姜阿姨是裁缝,说话喜欢拿与自己有关的职业概念作比喻,比如针脚、纽扣、裁剪等。但这句话让肖樱心里有点不舒服,难道没能解决这一难题的人都没脑子吗?
经过一番解释,肖樱明白了事情原委。
原来,这位“贵人”采取了一个迂回解决的办法,做通了祖屋产权单位—区文化局的工作,搁置产权,两家共同创办甬邦裁缝博物馆,并长期合作。这个方案得到了姜阿姨的理解,文化局方面也在息访的同时多了个非遗项目而高兴,可谓皆大欢喜。
这是一个巧妙的想法,肖樱想,很像当年某位伟人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思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思路,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伟人的书没少读,可学用总是两层皮。这个“贵人”才是做到了举一反三。肖樱感慨颇多,问这位“贵人”是谁,来自哪里。
“你们雁大的人啦,叫胡杨,很像《罗马假日》里那个男一号。”姜阿姨喜欢文艺,还知道黑白影片《罗马假日》。“可惜阿拉没第三个女儿。要是有,一定要嫁给他喽,车子、房子,阿拉都包下来。对喽,肖樱还没有男朋友吧?这样好的小伙子,要瞄一瞄的喽。”
肖樱羞叔地看了姜阿姨一眼,自己才读大二,可姜阿姨已经多次提起婚恋之事。她说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妈妈的观点很超前,认为在爱情问题上,捷足者先登。
“是胡杨?”肖樱颇为不解,“胡杨到街道来做法律志愿者?”
姜阿姨道:“没错的。就是雁大一个叫胡杨的学生。”
肖樱想不到,听了姜阿姨的话,她居然心里一阵惊喜。
胡杨暑假没有回家,选择了当法律志愿者。肖樱听一个同学说过,他每年暑假都不回家,每次都尝试实习一个新角色,先后做过外事部门的翻译和金融机构的助理。在最后这个暑假,他选择了去做与专业有关的法律志愿者。这位熟悉胡杨的女同学说,他每做一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在为将来走出雁园、进人社会积累经验。
尽管她知道胡杨署假没有离京,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跑到自家所在的街道来。依她对胡杨的分析,他应该选择一个国家部委层面的单位去做法律志愿者,那样可以接触与其相匹配的人群。在基层司法所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与在信访办接访几乎没什么区别。
“这个人我认识。”肖樱有些莫名的兴奋,心底如同跳进一只迷途的青蛙,在不分方向地乱蹦一通。
姜阿姨说:“认识好。这个小伙子和你蛮般配的喽,阿姨给你做媒吧。阿姨看人好准的。阿拉猜他是绥德的小伙子,绥德汉子可是有名的。”
“胡杨是永昌的,不是绥德。”
“哦,你这么了解他呀!有福气,有福气!你妈妈早点给你们做公证,板上钉钉,别跑了。”姜阿姨一句话把大家说笑了。忽然,姜阿姨睁大了眼睛问,“小樱啊,你拎的什么东西呀!怎么流水啦?”
“糟糕!”肖樱暗暗叫苦,光顾了说话,一兜雪糕全化了!她有些难为情地看了妈妈一眼,心里暗暗地说:
“好一个胡杨,你得赔我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