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不要唯唯诺诺,也不要战战兢兢,越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人越是无法取得谈话的最佳效果。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当众讲话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叱咤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两个大国之后,接着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瞧到秦国交涉,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唐瞧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劝说了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擅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曹军中有一位素以舌辩著称的司徒王朗,他自请上前线作说客,劝降诸葛亮。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王朗摇唇鼓舌,引经据典,满以为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想,诸葛亮不为所动,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话锋一转,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对此,后人有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强大的秦晋两国联合进攻弱小的郑国。在敌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时,郑大夫烛之武只身缒城而下,往见秦穆公。他以卓越的说话水平分析形势,陈说利害,终使其心动而撤兵,以一舌救一国,当众说话在战争中的作用据此可见一斑。
在谈话过程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就有机会凭借高超的说话水平而战胜敌人。
公元前218年,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隶主阶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防止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先发制人,出兵罗马。势力强大的罗马根本不把汉尼拔放在眼里,集结数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之。汉尼拔却出其不意地远征,率领6000精兵绕过罗马军阵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汉尼拔指着眼前坚固的罗马城堡,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对他的士兵发表了即兴演讲——《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在这番演讲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气,一战破城。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闻讯率大军赶来援救,又遭士气大盛的迦太基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罗马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作战。
二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
成大事者认为,在说话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并非一天可以成就的。而需要长期的蓄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我们要想通过说话来取得胜利,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挥的水平。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只能表明我们心中缺少底气,说明我们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
93 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
成大事者认为,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如果一味地迎合,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失去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惶西逃,行至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迫自缢。此时,不仅天下大乱,李隆基身边也发生了一场大变乱。李隆基决意西行蜀地,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却以“父老挽留”为由,与他分道扬镳,留在了关中。史学家们认为,太子不愿再随父西行,是故意制造出来的假相。因为,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李隆基并不赞赏李亨的个人才能,也不认为他是个理想的皇位继承者;自己也决没有让位的打算。如果太子跟随父皇去到蜀郡,今后自己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所以,马嵬坡事变之后,正是跟父皇分道扬镳的好时机,也正是争取权力的好时机。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果然,在此分手后的两个月,李亨取代了他老子,登上了皇位。
其实,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有人唱反调,都是说得过去的。
魏将乐羊奉文候之命去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君就拿他的儿子做人质逼迫乐羊退兵,乐羊没有听从他的话,结果,中山君就烹调他的儿子做成肉汤给他送去。乐羊在军帐下将肉汤一饮而尽,然后,率兵攻打,一鼓作气就灭了中山国。文候接到捷报时对大臣堵师说:“乐羊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儿子的肉,这是多么忠心啊!”堵师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这样的人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呢?”
乐羊率军凯旋归来,文侯对他大肆犒赏,但对他怀有了戒心。
乐羊吃子肉,魏文候认为这是为主尽忠,大臣堵师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认为乐羊“连儿子的肉都敢吃,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乐羊本是想博得君王的好感,却适得其反,以有功见疑。
有些时候,需要坚持反调,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意思落实。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又答道:“可以。”于是吴王同意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人各拿一把戟。孙武发令问道:“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吗?”她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向前,你们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让向左,就看着左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右,就看着右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后,就转向后背的方向。”她们都齐声说:“是。”规定宣布后,便陈设斧钺,并反复宣布军法。
然后便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又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嘻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了,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就要斩左右队长。
吴王站在观操台上,看见孙武要杀他的两个爱妃,大为吃惊,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妃,连吃饭也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掉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说完就杀了两个队长示众,并用下一名宫女担任队长。重新击鼓发令,宫女们按鼓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一举一动完全符合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声音。
孙武派人报告吴王:“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能做到。”吴王说:“请将军停止操练,回到客台休息去吧,我不想下去看了。”孙武说:“大王只不过是喜欢我书中的词句,但是并不想照着去做。”
吴王知道孙武善于用兵,任命他为将军。同伍子胥等人一起帮助自己经国治军。孙武在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争中,充分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大功,使吴国扬名于各诸侯国中。他还给我们留下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并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不会唱反调,总是迎合上级或者附和别人都容易让人产生轻视,他说的话就显得毫无意义。
94 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谈话中,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同时,更不要拘泥于说话的技巧,而要学会善于变通。人说话有观点,其本质就是人有主见。
人不要总是从常理出发,如果总是从常理出发,就容易猜测到自己的心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在别人的意料之中。说话时候,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对,有些时候也是必须坚持的。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当地人民只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刘秀。刘秀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庭的口风,于此同时,他让城门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
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但是寇恂并没有遵循,他根据顽敌会因此变得更加顽固不化的判断出发,毅然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古代的圣人在说话做决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很少因循守旧。有些事情,即使是看起来特别不合情理,对于他们来说,也丝毫没有损害他们的声誉,反而让他们更加光辉。
西周时候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两个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狂裔,一个叫华士,他们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川而食,凿井而饮,在当时享有十分高的声望,人们都称他们为大贤人。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到了营丘以后便请两个人出来做官,然而这两个人不愿意出山,姜太公再三邀请,这两人就是不出。于是姜太公立即诛杀了这两个人。周公旦不明白,于是他立刻派遣使者前来责问此事:“这两位都是天下难得的贤士,你为何要把他们杀掉呢?”姜太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现在如果有一匹马,是一匹千里马,天下最好的。但是,用马鞭抽它,它不愿意前进,用上好的马料喂它,它又不肯吃——它是一匹无法控制的马。对于这匹马,即使是最笨的奴仆也不会将它作为脚力,这两个人就是这样的马匹。他俩宣称不愿臣服于天子,因此我没有办法让他们臣服;他们又不愿和诸侯交往,我也没有办法驱使他们;他们自己种粮食来吃,自己掘井求水来喝,完全不求于人,因此我也没有办法用赏罚来打动他们。他们不要名誉,不要禄位,虽然说是天下难得的贤哲,但对天下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们既不能为国效力,也不能为国尽忠,因此留着他们也没有用处。先王统治臣民,所使用的不外乎爵、禄、刑、罚,现在这两个人居然对这四种手段都无动于衷。如果听任他们不服兵役,不缴捐税而扬名于国内,我对国人就无法交代了。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学习模仿他们,国家就成为一盘散沙。只有杀掉他们,让大家都知道,我不需要那种不被好饲料诱惑,也不怕马鞭子抽打的名义上的千里马。我也要让大家知道,我将严惩那些自命清高、不把赏罚放在眼里的所谓贤士。这就是我杀掉他们的理由。”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他,而少正卯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兄弟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但是不向政权低头,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三个人并不掩盖他们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高,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狂裔和少正卯三个人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成大事者认为,人有观点,所以存在。人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让这些观点成为自己谈话的本质,而不应该是那些谈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