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自制,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谈话的目的,谈话的范畴,不要偏离了谈话的界限。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在谈话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不会胡思乱想,只会围绕着目标,层层展开,最后实现目标。
82 说话之前,一定三思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有些时候,对于不好回答的问题,要学会模糊作答。
谈话中,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时常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似乎是另一种类型的“两难”困境。面对别人的步步紧逼,你若总是避而不答,就会助长对方气焰又会显得己方畏首畏尾,无招架之力。这时候,不妨巧妙地使用模糊应对的方法进行答对。
模糊应对的关键之处在于“模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模糊,因而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变通性,给己留有周旋的余地,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模糊应对在各种场合的妙用,屡见不鲜,有许多经典实例人们提起来还津津乐道。它以伸缩性大、变通性大、语义不甚明确的话来回答那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妙在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们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模糊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模糊应对,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一次印度总统招待会上,有一位女记者问周总理:“你已是62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好的饮食?”周总理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显然,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况告诉对方。于是总理用含蓄而模糊的语言进行了婉转的回答,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
模糊应对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1982年秋,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题:把一只25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05公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他绝妙的回答令金斯伯格不无感慨地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还有一种与模糊应对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方法,人们叫它回避回答法。顾名思义,就是避开问题的实质,但又不偏离问题本身展开回答。这样,对手并未达到目的,但又抓不住任何把柄。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华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原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回答了这道难题,但他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这似乎是在“环顾左右而言它”,可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双方都陷于尴尬境地,算得上“两全之策”了。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人一定要三思。有些话不能说,就尽量模糊回答。
83 很会说话,也不要多说话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会说话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多说话就容易给自己惹麻烦。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将意思表达明确了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多说话来反复强调。
古代有一户人家装修住房,请了很多人帮忙。房屋装修好以后,主人请大家喝酒,但是主人疏忽了,只给了一壶酒。酒太少,人太多,大家纷纷说这样喝没什么意思,不如大家比较一下看谁先画出一条蛇,酒就让他一个人喝。大家都同意。后来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于是把酒抢了过来,正准备喝,他转念一想,这样赢了不够刺激,反正他们现在谁都没有画好,不如给蛇添几条足吧。于是他很得意地开始给蛇添足。就在他蛇足还没有画好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蛇已经画好了,于是他把酒抢了过去,很快就喝完了。其实蛇根本就没有足,这个人硬是要给蛇添足,反而画的就不是蛇了。同样的道理,说话一定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有些人总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如果我们追问这种说话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就不敢恭维了。
从前有个干部特别爱长篇大论,他也讲得很好。有一次,他到农村去开大会,召集了全村人都来参加。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于是他找一个农户借了个小板凳。站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听得饶有兴趣。然而这个人看大家兴致还可以,于是继续讲了下去,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陆续有人离开,这个干部害怕是自己没有讲好大家才开始离开,于是又把刚才讲过的东西再讲了一遍。这个时候离开的人更多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老太太还在听他讲。他于是问那个老太太为什么这么愿意听他讲话?老太太说她不过是想拿回那条他踩着的小板凳。
这是个笑话,说的是那些本来很会说的人不知道节制。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长篇大论下去,很多信息都被自动筛掉了,根本不能起到任何效果。相反,人们还会因为长篇大论,而分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整个讲话的纲要在哪里?
成大事者认为,我们的谈话应该是以听众为中心的,按照听众的需求来确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很能讲,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这和方向相反,越是跑得快的马离目标越远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夏日的蝉,整天聒噪,可能夏天一开始的时候,那叫声还比较好听,但是长久下去,叫声就特别刺耳。我们再看看公鸡,它并没有整天叫个不停,就是早上叫了两三声,一叫太阳就出来了。
一个人说话的技巧好,并不能代表这个人说话就一定有水平。我们来想想我们所记得的话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句子。这些小句子构成了我们的见识。也就是说,别人再怎么能说,我们记得的也不过那些。很多话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
人说话说得太多还容易将自己的喜怒形于色。对于智者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很重要的。
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王宫左右女官齐向曹操夫人卞后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拿出来赏赐。”卞夫人说:“大王只因曹丕年纪最大,所以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庆幸我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哪有什么理由高兴赏赐呢?”女官回来,向曹操报告,曹操愉快地说:“怒时不形于脸色,喜时不忘记节制,最是难得。”
相反,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说:“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兴奋?”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则十分清醒地说道:“太子的责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庙,管理国家。代替君王,不可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不恐惧治理困难。他应该忧虑恐惧才对,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够长久,魏国国运难道能兴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辛宪英所预料的那样。
辛宪英的预见是正确的。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定不会说太多的话,即使他很能说。只有喜怒形于色的人才会喋喋不休。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很会说话,但也不要多说话。多说话不但容易让所有的人不愿意去表达,而且还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就像思想袒露在别人面前,让别人来指指点点,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应该不断地节制自己,节制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说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很会说话,但这并不是真相。其实真正会说话的人都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说关键的话。
84 人非万能,善于拒绝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需要善于拒绝别人,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人总是特别忙碌,原因就在于他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几乎从来不说“不”。
其实很多人都会面对这种情况,当有人求助于自己或发出邀请时,碍于面子,总是拉不下脸来拒绝。不能拒绝的原因具体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担心影响交情。相对于社会来说,个人是一个独立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活动范围。如果你不了解拒绝他人请托的重要性,一味接受,那么会把自己扔进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里,失去了自我,完全裸露,被各种各样的烦事纠缠不休。
二是接受似乎比拒绝更容易。拒绝会伤人面子,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有时想想,与其让心里遭罪,不如答应人家算了。结果往往是事情越做越多,有时还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遭到报复。由于对方的身份或背景较为可观,或仅仅是害怕对方性格上的潜在因素,你就可能会接受其请托,因为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现在做了这事,以后就可以避免产生麻烦了”。而结果往往是对方要求你的事会越来越多,令你不堪其苦。
四是想做一位大家喜欢的好人。做人难,做好人更是难上加难。什么事,不分好坏,也不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及,就一味好心地接受请托,那么结果,不说给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麻烦接踵而至,有时候,好心也未必能办好事,反而会因为你的介入,把原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五是不知如何拒绝。这样的人往往是心地善良,较易说话的人。他们面对请托者的苦苦哀求或是诚恳坦白,总是不知道该拿什么话拒绝,结果只好违心地答应。
应该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会使你得到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因为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欠了你人情,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你。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你需要对求助的人说“不”,当你的同学要求你协助他考试作弊的时候、当你的朋友请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当你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你都需要说“不”。
说“不”,不仅仅是一种对事情的理性判断,更需要很强的能力和艺术性,这需要你的准确判断和委婉的表达技巧。在很多时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绝。因为你答应帮人又帮不好,常常会使自己的信誉受损,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受骗的感觉。之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使你的拒绝不伤害别人的心灵。
下面是三种常用的说“不”技巧:
一是巧设铺垫。对别人的建议或者请求,在需要否定时,你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自己去得出。这种方法在面对上级领导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战国时期,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二是欲进先退。不妨在准备说“不”字时,主动为对方考虑一下退路或补救措施,使他们不至于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谷。有一次,美国口才与交际学大师卡耐基不得不拒绝一个于情于理都不应拒绝的演讲邀请。他这样对邀请者说:“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了。对啦,某某先生讲得也很好,说不定他更适合你们。”卡耐基向邀请者推荐了一个目前有实力解决此问题的同行,使得邀请者多多少少获得了心理补偿,减轻了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当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诚意,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
三是假装糊涂。为了达到拒绝的目的,不妨装聋作哑一回。有一次,一位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里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当然,贵妇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临出门时,贵妇人又笑着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我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小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过曲解对方说话含义,而把自己的拒绝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这种方法适用于爱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让他(她)面对拒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他人表示反对或拒绝,不仅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机智应变的技巧。如男人们会邀请自己喜欢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欢她,就要拒绝对方的邀请,就要在言词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启齿。倘若对方是平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绝,那么以后的工作势必增加许多困难。
成大事者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善于说不,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必须答应,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接受,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见,善于和别人在一些事情上形成相反的意见,但是这种相反意见的表达却是个学问,这个学问,值得我们反复去学习和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拒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