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大事者说话总能找对时机1
书名: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作者:李博 本章字数:5280字 发布时间:2024-06-28

谈话很多时候是个时机的问题。人对了,时间不对;时间对了,地点不对;地点对了,人又变了。要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法则是可以遵循的。它们能够创造时机。

15 讲究时机,事半功倍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如果能够讲究时机,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机首先指的是形势,整体形势如何,直接决定了该如何说话。

  我们说一个人不会说话,一般会用不合时宜来形容。历史上也有一些人说话,很合时宜,结果做出了让人赞叹的壮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个叫缇萦的小姑娘。

  公元前167年,临淄有个人叫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但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看病,结果因为看病而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由于不善于和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就辞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去看病。但那病人吃了药,病情并没有好转,没过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于是向官府告淳于意庸医误诊。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信,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相反很重视起来。那信中写道:“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当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好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仅为父亲难过,而且也为那些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如果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就再也没有办法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的汉文帝正在主张孝道治理国家,他看了信后,对这个小姑娘十分同情,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对大臣说:“犯了罪是应该受罚,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受了罚,也应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动辄在他脸上刺字或者砍掉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又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最好商量一个能代替肉刑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议,便提议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的改打三百板子。汉文帝于是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缇萦之所以能够成功救回父亲,和当时孝道治理国家的形势是一致的。一个很小的姑娘,就懂得上书救自己的父亲,哪怕她的父亲犯了天大的罪过,汉文帝看在这份孝心的份上,也会有所宽恕,事实也确实如此。

  说话讲究时机还在于抓住准确的时间点说话,少说别人厌恶的话。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有一户人家生了小孩,很多客人来了。有的客人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是个高官,有的客人说这个孩子一定会很有钱。主人听了都笑逐颜开,十分高兴。这个时候,有个人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死,主人一听脸色就沉了下来。

  事实上,最后一个人说的是真话,但是确实不该说。

  劝说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时机,提前说出来和以后说出来,很多话就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当然,我们不但要等待时机说话,也要创造说话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为齐国的富强立了大功。有一天,齐桓公问大臣们说:“因为有了管相国,我们齐国才有现在民富国强,威震天下,寡人想封他为仲父,让他总管内政外交,你们想一想,看行不行?认为行的,就站到左边;认为不行的,就站到右边。”

  听了国君的话,大臣们有的站在左边,有的站在右边,其中,站在左边的很多,站在右边的很少。然而直到最后,还有个叫东郭牙的大臣始终站在大门中间,既不往左,也不往右。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问道:“东郭牙!难道你没有听清寡人的话吗?”

  东郭牙并没有直接回答,相反,他问桓公:“大王,您说凭管仲的智慧,能不能谋取天下?”

  “当然能。”桓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那您说,凭管仲的决断,敢不敢干一番大事?”东郭牙又问。

  “那是显然的。”桓公有点生气,东郭牙居然问这样简单的问题。

  “大王因为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他的决断能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就决定把内政外交大权全部交给他。”东郭牙顿了顿,接着说,“管仲以智慧和决断,又凭借大王的威势,必然能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这样一来,对于大王您,是不是也存在危险呢?”

  桓公听了,恍然大悟。确实,如果全权委托给了管仲,那么用不了多久,齐国就只知道有管仲,而不知道有齐王了。于是,他让管仲管理外交,而把内政交给别人。

  东郭牙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国君,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说话的时机。他首先哪一边也不站,让国君关注到他;然后通过几句问话,让国君留意到他的意思;最后通过一句问话,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所在。这种劝说的方式首先就解除了国君的戒备,进而就站在了国君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自然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可。

  成大事者认为,很多时候,说话的时机比要说的内容重要得多,说话的时机不对,即使再正确的内容,也很难发挥说服别人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想着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完善,而应该想着在不同的时候应该说什么内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赞同。

16 适当话题,细心切入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必须寻找合适的话题,然后细心切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谈话效果。

  而且,这个话题一定是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的,原因是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才会愿意听,才会听得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说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不会引起别人的兴趣,也不会让别人关注,相反,只会让别人反感。

  我们来看看父母们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如果某个父母总是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厉害,显然这个谈话是进行不下去的,原因是孩子厉害是你的,又不是对方的。对方顶多迎合你两句,但是绝对不是内心的赞同。如果你谈论别人的孩子各种好的方面,别人自然会谈论你的孩子。把别人放到一定高度,别人一定会把你放到更高的高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寻找合适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当时孝成王还很小,于是太后执政,国内有些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发兵进攻赵国,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只得向强大的齐国求救。齐王答应出兵,但是要求赵国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而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儿子,她不顾大臣的一再恳求,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下令谁如果再劝她将长安君作为质子送往齐国,她就要羞辱谁。这时,老臣触龙求见了太后。触龙没有劝赵太后把长安君送往齐国,而是从自己的儿子谈起,谈到自己对儿子的怜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通过这一点,触龙很快和赵太后取得了感情上的认同。触龙开始谈怜爱之道,为孩子好就要想方设法让他建功立业,最后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往齐国。

  即使是我们责备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寻找合适的话题,不要让责备十分尖锐,更不要让责备上升到做人的高度。其实,很多时候责备本身就不应该成为话题,责备应该转化为关心。当你用一种关心的态度去说服别人的时候,那么你选择的话题自然是关心别人的话题。比如劝说亲人不要抽烟,如果仅仅从容易让周围人产生厌恶的角度来劝说,还不如从容易让自己被孤立的角度;如果从吸烟浪费钱的角度,还不如从吸烟有害身体的角度。

  事实上,如果责备别人是为了别人好,用一种关心的话题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如果责备仅仅是为了发泄怨气,那么这样的责备话题自然会破坏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一个好的话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糟糕的话题往往容易将事情弄得很糟糕。我们要选择好的话题,一定要从交谈对象方面寻找,而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寻找。找到交谈对象的兴趣所在,交谈对象现在忧虑的问题,交谈对象将来要做的事情,这些话题的寻找并不难。即使是和别人攀老乡关系,其本质也是从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那些只懂得在自己身上找话题,专门诉说自己忧愁和快乐的人,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搭理他们。事实上,所有的情绪都是很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日常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找好的话题。

  好的话题,还要尽量避谈负面的东西,不要谈那些容易引起人消极情绪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老是传播负面消息,久而久之,人们会对他避而远之,原因是跟他一交谈,尽是坏消息。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传播得要快,原因是人们都倾向于传播坏消息。为此,我们要学会尽量克制自己传播坏消息的冲动,尽量说些正面的、阳光的内容。

17 不要太亲密,过密易疏

  成大事者认为人和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心理上的距离。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这种距离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尊重;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人太亲密,就容易不在意,会忽略了很多细节,甚至有些人专门用一些轻慢的话来显示自己和别人的亲密程度。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会生气。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你挖苦他太多,嘲讽他太多,他也会觉得跟你在一起很受打击,于是会主动疏远你。

  为此,我们在与人交谈中,要学会保持一种敬畏的心。不要自认为和对方很熟悉,不要总以为别人不会生气,很多时候别人都是会生气的,即使不生气,心中也有所想法。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他没有想法,也不会生气,但是他容易将对你随意当成他对你的一种宽容。

  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在说话的时候也应该有所注意,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学会照顾对方的感受。比如要请求朋友帮忙,或许就不会说:“我要这个,你帮我拿。”而会说:“你好,我拿不了那个东西,你能不能帮我拿一下?”

  在言语上不要过于随意,要学会不要将自己的喜好当成别人的喜好。自己的美食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毒药。魏晋时期,山涛和嵇康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山涛当了大官,他向朝廷极力推举嵇康做官。嵇康听说后,十分生气,因为自己从来就不想做官,更不想在这个朝廷做官。他最好的朋友山涛居然不了解他,把自己的美食认为是所有人的美食,却不知对嵇康来说那只不过是毒药。于是嵇康一怒之下写了绝交书,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山涛之所以失去这个朋友,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站在嵇康的角度考虑问题。然而嵇康却十分了解山涛。后来,因为得罪了钟会,嵇康被拉去杀头,他嘱咐孩子说他死后,可以去投奔山涛,因为山涛是个难得的长者。山涛果然对他的孩子很是关怀。

  过密易疏,就要学会不要强人所难,尤其是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中国人不大习惯拒绝别人,也不大习惯接受别人的拒绝。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答应自己的要求,然后兑现承诺。但是很多要求确实非人力能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他没有办法帮你,就算他答应你了,也是没有办法帮,最后反而容易把关系弄僵。所以,不要强人所难,如果真正地把别人当成朋友,就不要老是麻烦别人,不要老是给别人出难题,而应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你换个位置,你也很难答应自己提出的要求。作为朋友,就不能让对方为难。

  在言语上与人不要过密,就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杰米扬煮得一手好汤,有一次他请朋友来喝汤,朋友欣然前往。刚喝第一碗的时候,朋友就啧啧称赞起来。杰米扬于是劝说朋友喝第二碗。朋友也欣然同意,毕竟他的汤做得确实好喝。但是杰米扬丝毫没有考虑到朋友的感受,一个劲地劝说他继续喝,直到朋友喝了很多汤以后,杰米扬还是那样热情地劝喝。朋友后来十分狼狈地走了,从此再也不和杰米扬来往了。汤确实好喝,但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他是否愿意继续喝下去。如果一味地强求,不但汤会变味,朋友关系也会变得很糟糕。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有过密的言行举止。

  一个好心人曾提醒过自己的朋友一句话,结果朋友发现这句话真的很管用。朋友于是有什么事情就来咨询他,他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总是告诉朋友很多别的意见。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的朋友不大愿意和他交往。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后来问朋友为什么,朋友说你提的意见和建议太多了,确实听不过来,而且总感觉你说的道理很多,但是你自己真正做得到吗?这是人的一种常态,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偶尔提些建议,朋友会很欣然,如果你反复提建议和意见,朋友就不大爱听了,而且他可能会觉得厌烦。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交往的过程中,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给自己的朋友,给自己的同学,给自己的亲人留出一些距离来,这种距离是可以使关系更加融洽。就像如果你一味地对一个女孩好,她会觉得你可以不在乎的。这也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人越是对别人重要,就要越显得低调,越容易在别人心目中树立一种完美的形象。

  成大事者认为,人在交谈的时候一定要留下充分的空间,不要和别人表现得过于亲密,不要对别人过于随意,不要随便开玩笑,不要去挖苦别人。永远给人一个阳光正面的印象。当然,并不是让自己和朋友主动疏远,正常的交往,融洽的关系总是需要的,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把握度。不要把别人当成自己,不要总想了解别人更多。事实上,你了解别人超过一定的度,不但无助于你们关系的加强,反而只会破坏你们的关系。事实上,别人都未必完全了解自己,更何况他的朋友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