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撤藩逼反 独树一帜14
书名:两面王吴三桂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3742字 发布时间:2024-07-01

十五、盛衰成败,引得后人鉴

  吴三桂掀起的一场政治的与军事的大动乱,在猛烈地持续丁八年之后,终于平息下来,又恢复了事变前的平静。它留下来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看待这场大事变,以及怎样评价吴三桂。吴三桂起兵叛请,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主观的,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原明朝一大批将吏,摇身一变而成为新朝的权贵、创建新朝的元勋。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他们看来,从清朝新主人那里得到的福贵、权力、地位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并非是休戚与共,鱼水交融,真正地融为一体,而是一种类似主顾的关系,他们受雇于清朝,自然要获取合理的报酬。面一旦停止这种报酬,如像对吴三桂等人那样,完全剥夺其利益,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他们对清朝将损失掉什么,毫无痛惜之意。他们从半路加^了这个政权,没有跟清朝结成那么深的关系。为保护政治上与物质上的特殊利益,是吴三桂悍然起兵的主观原因。

  其次,从客观方面说,吴三桂起兵,有着广泛的甚至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推动他前进的基本动力。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东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何以如此得人心?这是因为刚刚建立起全国统治的清朝并未得天下之欢心,清兵南下屠杀过成千上万的汉人。前事不远,人们记忆犹新,那种亡国遗恨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新来的统治者、清朝的封疆大吏、地方官府,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光明,相反,想法鱼肉百姓。旧恨新仇,激起人们怒火中烧。他们响应吴三桂起兵,正是这种不满和愤怒的总爆发。这一点,圣祖也认识得很清楚,他说:“吴三桂初叛时,散布伪札,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罄所致。”这也是同题的症结之一。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已降清的将吏纷纷倒戈,百姓纷纷参军参战,在很短的时间,把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空前危机的境地。发动和领导这场斗争的,既不是普通农民,也不是一般的士人,却是原明的显官,当时显赫的亲王,他的部属骨干也都届于统治阶层的人物。他们同清抗争,不过是为一己集团的利益,并利用了人民的抗清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吴三桂起兵不能说成是“起义”、“抗清竹的正义事业。无论是吴三桂,还是耿精忠、尚之信及具有关联的一群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寄生的腐败的集团,他们还保持着原明的某些腐朽习性,力图维护以往的旧制度,保持着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特殊权利。在他们的王府范围,实则带有农奴制的特征。不言而喻,以吴三桂为首掀起的这场斗争,最终不可能给人民带来好结果口广大人民群众中途抛弃了他们,原因即根源于此。

  但是,战争具有一种伟力,它能把那些用行政命令而无法捎除的陈规旧迹一扫而尽。吴三桂发动内战,以巨大的力量冲击了清朝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某些不合时宜的枷锁,并打破它的统一,使之在新的基础上再统一,调整和修改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策,实行新的政策。无疑,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样,圣祖倾全国人力物力来进行这场战争,最终消灭了吴三桂等各个政治与军事政权。在中国土地上,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所形成的腐败的封建官僚兼地主的军阀集团。拔掉了植根在封建制度上的一个毒瘤,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吴三桂以失败告终,是很可悲的。他本来有胜利的可能性。主要问题是吴三桂在军事上没有取得稳定的胜利,而所取得的胜利叉没能巩固下去。军事的失败,又根源于吴三桂的战略思想的错误。他从云南出兵,以闪电的速度直进至长江南岸,如果他能乘清兵未集,迅速渡江,进至黄河流域,截断清朝东南的漕运,号召黄河以北原明朝降官降将倒戈,进而再带动人民群众响应,将置清朝于极端孤立叉措手不及的困境中。如有可能,就进逼京畿,将迫使清朝统治者北迁,或许被逼回关东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吴三桂没有这样做。他最大的失误是,驻足湖南而停止进兵,从而使清军集结,圣祖调兵遣将,从容部署赢得了时间。他在军事上陷入保守主义,消极防守巳得阵地,部队的锐气一落千丈。面圣祖则采取稳住长江防线,顶住湖南吴军的军事压力,从其两个德翼展开进攻,各个击破后,再集中全力对付湖南的吴军。这个战略击中了吴三桂的要害,可惜他至死不悟,听任清军的分进宰割!等到吴三桂死后,吴应期提出北进计划,为时已晚!。

  按照圣祖的战略计划,本来可以缩短战争的延续时间,有可能尽早结束。问题就出在他所任命的各路统帅、将军,大多是无能怯懦之辈,不敢向吴军进攻,以各种借口拖延进军时间。他们不以国事为忧,却如平日在京师那样恣意享乐,致使总攻时间一再延期,对峙局面也一再延续下去。从他们的怯懦无能,就给吴军战胜清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吴三桂却没有利用!没有军事上的稳固胜利,就无法保持政治上的优势。

  吴三桂的失败,还在于政治上的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他跟各军事集团如耿精忠、孙延龄、王辅臣、郑之茂等,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吴三桂的年号,并未获得他们的承认。因之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步骤,彼此不受约束,各立旗号,孤立作战。吴三桂仅仅以一纸之“札”,给某人一个名号,封个官职即万事大吉!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纲。比如,他至湖南不进,意欲何为?是企图建立半壁江山?还是最终退回云南?人们并不清楚。没有目标的斗争,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偏离方向的斗争。因此,他与耿精忠、王辅臣等都是各顾各的利益,形成不了一个有核心的统一支配的政治力量。王辅臣孤军战西北,终致被逼降;四川郑之茂等救援不成,也缩回四川束手待毙;孙延龄三心二意,被吴三桂干掉,自失一助;耿精忠独自挣扎于东南沿海,直至被歼灭,吴三桂爱莫能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羽翼逐个被消灭,而他们被消灭之后,厄运便降临到他自己头上!

  吴三桂这个人,反复无常,所谓见利忘义,备受人们谴责。明清之际的历史相当复杂,他处在这个环境中,以及他的特殊的机遇,思想不可能那么单一明了。在他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集矛盾于一身的一大典型人物。他在明,有功于明,奋战山海关内外,阻击清军,保卫明朝江山社稷,人清,又建大功于清,首战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既为亡明报了仇,又为清人主中原首开胜利纪录。其后,他西征南讨,不遗余力。他为清朝打天下,清朝开国者和他们的子孙不应忘记,更不能一笔勾销!此事由于圣祖处理三藩问题不当,政策上有重大失误,即从根本上损害了三藩的利益,且违背已许下的诺言。圣祖即位时不过是一孩童,对前朝事没有经历,亦无体验,他还不懂得如何珍惜他们的利益,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如何加以保护。吴三桂顽强地维护他的特殊利益,当此利益一旦受到危害,便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不管怎么说,激化成战争、并造成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圣祖和参与决策的人都不能逃脱责任。后来,圣祖的孙子乾隆颇有点求实精神,他对吴三桂的评价是:“功者功之,罪者罪之。”

  清朝平定吴三桂之乱后,有一金陵人邵为章赴云南楚雄,调查有关吴三桂的事迹,题绝旬于壁上,表达了他的评说,现征引如下,作为结束: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胍绝南蛮。擒人即是人擒路,谁道天公不好还。行营历历草凄凄,铜柱摩崖手白题。虎豹无睛威尚在,老军犹说旧平西。

  附:

  主要参考书目:

  1.《明清史料》。

  2.《清史稿>。

  3.刘健:《庭闻录>。

  4.《清实录》。

  5.王一元:《辽左见闻录》。

  6.《清史列传》。

  7.《明史》。

  8.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

  9.《奉天通志》。

  10.《明实录》。

  11.李汪著:《沈馆录》。

  12.(朝鲜)金景善:《燕辕直指》。

  13.孙旭:《平吴录》。

  14.谈迁:《国榷)。

  15.文秉:《烈皇小识》。

  16.彭孙贻:《平寇志)。

  17.夏永彝:《幸存录》。

  18.无名氏撰:《吴三桂纪略>。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

  20.《天聪朝臣工奏议》。

  21.欲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22.佚名:《明亡述略》。

  23.王先谦:《东华录》。

  24.《山中闻见录》。

  25.陆次云:《圆圆传》。

  26.张岱:《石匮书后集》。

  27,冒襄:《影梅庵忆悟》。

  28.吴伟业:《圆圆曲》。

  29.孙承泽:《思陵典礼记)。

  30.《流寇志》。

  31.《明史纪事本末》。

  32.《祟祯长编》。

  33.《石匮书》。

  34.李清:《三垣笔记>。

  35.《春明梦余录》。

  36.《明季北略》。

  37.《甲申朝事小纪》。

  38.杨士聪:《甲申核真略》。

  39.《甲申传信录》。

  40.魏特:《汤若望传》。

  41.赵士锦:《甲申纪事》。

  42.《李闻小史》。

  43.陈济生:《再生纪略》。

  4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45.吴唅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46.(台湾)李光诗:《明束流寇始末》。

  47.黄体芳:《醉乡琐志》。

  48.《华夷变态》。

  49.刘献廷:《广阳杂记》。

  50.边大绶:《虎口余生记》。

  51.《吴逆始末记》。

  52.温睿临:《南疆逸史》。

  53.李天根:《爝火录》。

  54.《弘光实录钞》。

  55:陈洪范:《北使纪略》。

  56.王夫之:《永历实录》。

  57.《四王合传》。

  58.黄宗羲:《永历纪年》。

  59.江元春:《安龙纪事》。

  60.刘臣:《狩缅纪事》。

  61.邓凯:《求野录》。

  62.戴笠:《行在阳秋>。

  63.刘彬:《晋王李定国传>口

  64.《皇朝末造录》。

  65.刘昆:《南中杂谈)。

  66.《漫游纪略》。

  67.钱泳:《履园丛话)。

  68.王思训:《野园联序》。

  69.阮葵生:《茶余客话》。

  70.李介立:《天香阁笔记》。

  71.《清朝野史大观》。

  72.《尚氏宗谱》。

  73.《吴三桂大传》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两面王吴三桂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