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轻取四省,康熙怒杀姑父
吴桂从昆明出兵,势如破竹。
吴三桂进军的第一个目标是贵州。当地军政官员几乎全部投向了吴军。吴三桂把胡国柱留镇云南,自率诸将取贵州,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驰至贵阳。马一宝已前驱人城,贵州提督李本琛迎降。李本琛是甘肃西宁人,原明总兵官高杰的外甥。他最初是总督洪承畴的部下,官至游击。明亡后,弘光政权大学士史可法推荐他为总兵,隶属高杰。后来,高杰被李定国杀害,任命他为提督,统其部属。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南征,本琛事部十余万降清,以原官随大军菠江。平定江南后,他回到北京,隶属汉军正黄旗。顺治十年,他随同洪承畴再次南下,协助承畴经略五省。顺治十二年,加右都督,充任左标提督总兵官。顺治十四年,随承畴取贵州。顺治十六年,经承畴推崇,授贵州提督,特加太子太保衔,以表彰和奖励他立下的军功。吴三桂任云贵总管后,两入关系密切起来。当吴三桂辞总管时,他上琉陈述吴三桂功绩,请求朝廷继续留任他。由此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李本琛是贵州的军事长官,他投向吴三桂,清朝在贵州的军事即告瓦解。吴三桂一到贵阳,就授他为“贵州总管大将军”之职。本琛欣然受命。
在李本琛之后,投降吴三桂的还有贵州巡抚曹申吉。这里,需略作交代。他是山东省安邱人。他既不是靠降清得仕,也不是以军功升职。他是在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始步入仕宦之途。先授庶吉士,再改授内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充任日讲官。此后,又历任多职,至康熙六年提升为礼部侍郎,狄年,授以显职贵州巡抚。他的简历表明,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进展很快。他与明朝并无政治关系,跟农民起义军也无丝毫瓜葛,他所得到的一切荣誉和地位,都是清朝给的。谁料吴三桂到了贵阳后,他也乖乖投靠了吴三桂!仍以原官出任贵州巡抚。
辽东人王永清,以黔西镇总兵官叛清“从逆”。圣祖说他“身膺重任,甘心从贼”。
吴三桂兵进贵阳,兵不血刃,传檄而得贵州全境。该省曾由吴三桂总管,心腹遍布各处,后来吴三桂辞总管任,该省在实际上仍是吴三桂的势力范围,处于他的控制之下,他的讨清檄文最先到达这里,他的心腹即起兵响应。
康熙十三年(1674年)伊始,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同时废康熙制钱,自铸货币,名日“利用通宝”。
有一儒生,曾上书吴三桂,对他改年号提出不同意见。他说,应奉明朝为宜,仍称前朝所封“平西伯”,有鉴于以往的教训,宜应“缟素待罪,以告天下”,那么,忠臣义士谁不倾心于复明的事业!而今义旗一举,便自视为“开国”,建立新朝,岂不是瓦解天下人之心!自此,人们看清王的志向不在复明,有谁还能随从你呢?
从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夺占北京,明朝亡国,至吴三桂叛清,刚好三十年;如从永历帝被擒,南明覆亡,也只有十余年。明朝的遗老大都健在,明亡时二十岁前后的人,到这时,也不过三四十岁。他们对前朝的事记忆犹新,仍抱有怀恋之情,特别是那些曾同明朝共命运的人,其怀恋的感情怕是更深沉、更强烈,复明的愿望尚未泯灭。一旦有机会,这些人就会毫不迟疑地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因此,打出复明的旗号可能更有号召力,也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々但是,吴三桂集团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并非如此,他们自恃武力,急欲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代新王朝,一跃而成为开国勋臣,宁肯拥戴吴三桂为新君,却不愿再立明朝的旧名号。吴三桂则惧于以往效忠清朝、绞杀明朝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不如创立新朝。这位儒生建言,让他公开坦诚地表示悔罪,求得天下人的谅解,大事可成。吴三桂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对其建言置之不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下半年,吴三桂聘请原明朝步卿李长祥,待之宾礼,向他询问方略。李长祥说:“赶快改定为大明名号,以收拢人心,立怀宗(明崇祯帝)后裔,以鼓舞忠义。”吴三桂把李长祥的话拿来向方光琛和胡国柱征求意见,他们坚决反对,说:“当初项羽立义帝后,又把他给杀了,反而动了天下之兵;而今天下在王(三桂)掌握之中,它日又置怀宗后裔于何地呢!”说来说去,他们就是要建自己的一代工朝,与其后来把所立明朝后裔杀掉篡位,倒不如现在干脆就不打明朝的旗号,立自己的名号,才名正言顺。他们也自恃天下已在掌握之中,用不着再打已故明朝的名号为自己起义的旗号。但没有想到随他起义的都是明朝的遗将,他们都是对明朝有怀念之情的将士,打上复明的旗号,能更多的收买人心。
吴三桂轻面易举地夺得了云贵两省,这是将士进献给他称“周王”的一份厚礼。云贵是他巩固的根据地,他没有必要久留于此,便毫不迟疑地率主力北上。先遣马一宝、吴国柱等由贵州进逼湖南;令王屏藩进川,再逼陕西。马一宝所部经镇远,由此进人湖南境内,抵清浪卫,逼近沅州(湖南芷江)。此处是贵州进人湖南的要地。在此之前,期广总督蔡毓荣曾派彝陵总兵官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等率兵应援,但两部兵迟迟未到。沅州只有总兵崔世录一人防守,圣祖紧急指示,要桑峨领兵疾赴沅州,协同固守。吴军进展迅速,没等桑峨援兵到,已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攻陷沅州,该城总兵官崔世录被俘,澧州(澧县)与辰州(沅陵)之间的交通已被切断。
吴军的迅猛攻势,吓得清官兵胆战心惊,闻风而逃。驻防长沙的偏沅巡抚卢震为保性命,擅自放弃守土之责。当吴军还远在沅州一带,他竟丢弃长沙于不顾,逃往岳州去了。圣祖闻讯大怒,下令逮拿卢震治罪。同时,他马上想到“武昌重地,不可不予以防守”,特命都统觉罗朱满领兵速往武昌,“保固地方”,倘吴兵众多,不得轻战;如吴兵不来,可于岳州(岳阳市)以北,选“水路要地驻防”。在圣祖的严督下,清兵向荆州集结,前锋统领硕岱部于康熙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抵达荆州,护军统领伊尔度齐兵、护军统领额司泰兵分别于二月初一日、初二日前后到达荆州。二月初六日,又有都统觉罗巴尔布兵抵达荆州。接着,圣祖命令他们拨出部分兵力,加强常德(今仍名)的防御。卢震虽然潜逃,长沙尚在清兵之手。圣祖很重视长沙,他认为长沙是“武昌咽喉之地,又为武冈(今仍名)、宝庆(邵阳)州郡水陆要途,且壤连粤西”,要他们速进驻长沙。
吴三桂于正月十二日离贵阳,二十日至镇远,督令兵士继续北进,指示总兵官杨宝应进攻常德。他的父亲杨遇明正住在城内。杨氏是锦州人,与吴三桂是故交。他官至明守备而降清,先授予山东莱州游击,以军功升至副将。顺治十二年,升任冁广常德镇总兵官。康熙元年,调到广东新安镇,很快又提升为广东提督。康熙九年五月,以年老退休,在常德安家。杨宝应在吴三桂藩下,曾任云南知府,吴三桂起兵,授予总兵官,奉命率部直取常德。其父杨遇明为内应,将常德攻陷,知府翁应兆投降,清兵逃窜。
二月初八日,吴三桂命夏国相率部夺取了常德以北的澧州。没有经过战斗,吴兵到时,城内清兵献城易帜,编在吴军之一部。清将提督桑峨、总兵官周邦宁率部从常德至澄州城外,见吴军陈容甚盛,自感一旅“孤军不能迎敌”,“不得不退回荆州”,向朝廷告急,请求“大兵星驰”赴援。
继澧州失守,吴将张国柱率部攻陷衡州(衡阳市),然后进据长沙。原来,偏巡抚卢震逃走后,长沙副将黄正卿、参将陈武衡留下守城,吴军已近在咫尺,全城人心惶惶,官兵已无心守城。圣祖命吏兵两部传达他对长沙地区文武各官的指示:“逆贼吴兰桂虚声恫吓,以致巡抚卢震弃地潜逃,已行拿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百姓,圊守地方,允称尽职,事平之日。从优加典。”但是,援军迟迟没来。当地军民无心固守。守城将黄正卿、陈武衡不想为清朝效力,连同部属和城池都献给了吴军。长沙之失,失在清援军行动迟缓,畏缩不前。当圣祖遣派都统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钡伊尔度齐等率部至荆州时,常德、澧州尚未失陷,如按圣祖指令,兵马稍事休息,即迅速渡江,赶赴常、澧,当不致很快失陷。但他们到达荆州后,却“迟迟不前”,给吴军造成了有利时机,长沙空虚,无须进攻,守将就献城投降了,所属兵船皆归吴军所有。吴三桂的大将张国柱与夏国相进驻长沙。常德、长抄“扼湖湘之险,当水陆之冲”,两城一失,“全楚之势”都转到了吴军方面。
吴三桂于二月间,”日夜兼程,突逼(辰州)城下”,守城的清“士卒解体,孤城无援”,辰州一鼓而下。至二三月之闻。吴兰桂亲至常德、澧州等处督战,“兵锋甚锐”。
兰月初,太将吴应期与张国柱以水陆大军齐进。谨取洞庭胡之滨的重镇岳州。他们密遣人人城策反,该城参将李国栋“私行纳款”,把岳州献给了吴军。
从康熙十二年底,吴军首陷沅州,至次年即康熙十三年三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吴三桂挥军长驱直进,连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而清兵未集,“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惊呼,“吴三桂反叛以来,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湖南全境皆属吴三桂。
吴军在瑚南迅速进展,清军一触即溃,甚至闻风而逃,与清军初入关时那种所向无敌、锐不可当恰成鲜明对照!朝廷异常震恐,挡不住吴军的攻势,便追究地方军政大员失土的责任。兵部与吏部向圣祖参劾蔡毓荣:“阐吴三桂反叛,不能安民心,固疆域,又不令提督桑峨往守常德,致常(德)、澧(州)、长(沙)、岳(州)相继陷贼,应革职。”两部同时还题参新任命的云贵总督鄂善,他奉有与蔡“公议军机”的命令,地方失守,也难逃其责任,应给予降五级的处分。圣祖批准了吏兵两部的意见,考虑到正在用人之际,特许他们继续留任,“戴罪立功”。
吴军在湖南的全胜,就像一道冲击波,引起了连锁反应,那些不满清朝统治的人们,乘时而起……
与湖南仅一江之隔的湖北一些地方,已经或正酝酿反清斗争,当吴军胜利进入湖南省的时候,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襄阳总兵官杨来嘉在谷城(今仍名)宣布起兵,响应吴三桂。他是福建福州人,初为郑锦的都督,于康熙元年降清。康熙三年,授予湖广襄阳(瑚北襄樊市)总兵官。当吴军攻陷常德、澧州时,圣祖就开始注意扬来嘉,密令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密切注视他的动静。圣祖指出,杨氏才能平庸,所部官兵大都“藐顽”,恐有变故,要勒尔锦加强襄阳的防御,时刻提防杨氏。果不出所料,在吴军拿下长沙时,他与郧阳(今郧县)副将洪福串通,在谷城密谋起兵。幸亏襄阳有备,他的计谋没能全部得逞。
三月十九日,继杨来嘉公开叛清后,与他合谋的郧阳副将洪福也以所部清兵叛于郧阳。在此之前,圣祖曾提醒兵部:郧阳“地介三省(陕西、河南、湖北),中多旷土,山谷拒塞,奸民易于啸聚”,可能有与吴军相呼应的,或可能吴军乘间进犯,特提升佟国瑶为提督,驻于郧阳城内”弹压”。圣祖不幸而言中,洪福一起兵,就率部千余名士兵围攻郧阳提督佟国瑶的衙门。佟国瑶同游击杜英仅以三百余名标下亲兵同多倍的叛兵激战。战斗持续到二十日,还没有攻下。洪福怕清军来援,不敢恋战,引兵撤退,投往吴军去了。
湖北杨来嘉、洪福的叛变,被清军击退,没有引起更大的骚乱。严重的问题发生在四川。吴三桂一起兵,圣祖就十分关注四川,他认为,四川与云南接壤,估计到“贼兵必犯巴蜀”,先调驻守西安的西安将军瓦尔喀火速进川,指示他凡自云南入川的险要之地,“俱行坚守”。原令副都统科尔昆驻防太原,他还未及起身,叉改赴西安,接替瓦尔喀守西安的职务。圣祖仍放心不下,续增都统赫叶及瑚里布、穆占、副都统廷布率京城官兵同往四川。此路军由赫叶、瑚里布统辖,西安兵由瓦尔喀指挥,两路军应尽快会台,“同心协力”,守住四川。赫叶与新任命赴荆州增援的勒尔锦同一天离京出征。行前,圣祖亲行告条礼,出西长安门,目送两将军,又派内大臣,礼兵两部大臣在郊外设酒饯行。圣祖这一举动,是表明他把四川看戒如同荆州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