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撤藩逼反 独树一帜1
书名:两面王吴三桂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2746字 发布时间:2024-06-30

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出现火花。吴三桂被朝廷逼反,他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国号为“周”。最初出师旗开得胜,但到后来互相猜疑,最终走上了失败之路。

  一、先声夺人,师出有名

  吴三桂哭祭永历睦,悔过当初之是非。也许是哭声悲痛,牵动三军将士的感情,他们觉得朝廷不讲信义,他们决心跟着吴三桂反清。

  吴三桂哭陵,是对他的广大将士的思想动员和誓师,激励他们跟随他去同清朝决战。第二天,他又下令三军赴昆明郊外校场阅兵、较射,从军事上再动员。约定:不按时到场的,必以军法从事。

  次日,天刚亮,鼓角齐鸣,各镇将士整队入场,军容肃然。吴三桂全身披甲,飞身上马,扬鞭疾驰,手发三矢,皆中目标。三军为之欢呼雷动,演习完射箭,再演练各种武器。校场正南两侧摆列着大剑、画戟、雕戈等长短格斗兵器。吴三桂每驰马一回,即驰至武器处,由侍卫飞递一兵器,他在马上稳稳接住,然后策马疾驰,挥动兵器,如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恰似“风驰雨骤,英武绝人”。吴三桂以六十二岁的高龄,在飞驰的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种长短兵器,武艺娴熟,技法高超,威风不减当年!三军看得发呆,不时爆发出欢呼声。吴三桂就是要让他的广大将士亲眼目睹他的雄风,他要使他们相信,虽然他已进人老年,仍然有能力率领他们去夺取新的胜利。他要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藐视清朝,驱除他们对清朝的迷信和晨惧心理。吴三桂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此感到欣慰。

  吴三桂欲师出有名,先声夺人,特地制作一道讨伐清朝的檄文,全文如下:

  原镇宁山海关总兵官、夸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是,擞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孛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觳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乏颠踣,文武瓦解,六官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潦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远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牵贼选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是。幸而贼遁冰消,蕖魁授首,政(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喜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连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囊,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臆忍,未敢轻萃,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满,柬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辽(僚);斗筲之辈,成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洋以至慧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仁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潦;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摹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劼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刺,推奉三太子,部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于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鸵于荆棘,奠玉灼于空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太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嚣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蓑,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本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隆扼隘。抗我王师,即督轶骑,素征路巢覆穴,者稚不留,男士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夺拔媍谷,不妨献蓑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材优攞。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赉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柒刀头,奉镇幸甚,天下幸甚!

  吴三桂的这篇“讨清”檄文,论文采虽比不上骆宾王的名篇《讨武曌擞》,却大有气贯长虹之概,不失为名士精心之作。如从内容上考察,此文多有不实之辞,巧饰伪装,随处可见,且回避要害,掩天下人耳目。檄文开头一大段,以当年“讨贼”自任,历敬复君父之仇的盖世之功,向天下人自我夸耀。可是,他当时骑墙山海关,首鼠两端,对一度降李白成一事避而不提。此其一。

  他太书不得已借清兵复仇之苦衷,并以最终灭掉李自成而自诩,这也确是事实,但却掩饰了自己完全降清的真相。声称他委曲求全,“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明朝已有三十年,云云。可是,他无法解释这三十年他为清朝效命疆场,剿灭农民军,扫荡南明,尤其是擒杀永历帝等血的事实。他坐镇云南,希图永镇,千方百计保存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何曾为恢复明朝而做什么准备!因此,对这些事,他只好避而不书一字!他叛明降清,这是不容篡改的历史,无论时人和今人,有谁能质疑呢?即使有人为之辩解,不过是嘲弄历史,徒劳无益!此其二。

  檄文声称,当年他曾奉三太子,欲恢复明朝。三太子何曾到过他手?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根本谈不上奉三太子人都即位。此事显系三桂伪造,不足为据。如今,已过去三十年,忽然又冒出一个“三太子”,要“恭登大宝”了,这又是弥天大谎!他自己的行为,自称周王,自立年号,就使自己的谎言不攻自破!此其三。

  檄文声讨清朝罪行,说得如此吓人,却是夸大之辞,清入关后,废除了明朝一些苛政,采取了恢复生产的措施,特别是到圣祖亲政后,整个形势日见好转,不像他说的,如天怨、地怨,仕、民、商、工皆“怨”,还未达到这种程度。此其四。

  檄文的最后一段,极力渲染他兵多将广,势力之大,有报吞中华之概,以此动员人们响应和支持他的行动。他规定数项政策,目的是争取同情者,吓唬那些拥护清朝的人。仅此而已。

  檄文表述了吴三桂的目标,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代新王朝。但看起来,好像是吴三桂的自白书,或叫做自我“辩解书”。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全部相信他所说的话,那就错了,可能会把我们的认识引向歧途!

  奇怪的是,吴三桂的这道檄文,不见诸任何清官方或私人著述。在官方书中只说吴三桂“伪檄”四处传布,对其中内容不及一字。这证明吴三桂当时确实发布过檄文。为何置而不书?细想起来,也不难理解。檄文毕竟触及了当年吴三桂与多尔衮订盟等事实,清圣祖和他的廷臣们也不敢作出回答;尤其是檄文无处不痛骂清朝,这对清朝是不光彩的,如刊于官方史书,倒是替吴三桂做了宣传。因此宁可不保留一字,勿使其传世。至于私家著述,为避讳也不敢刊登此文。这可能就是檄文在清代文献中失载的原因吧!

  吴三桂的檄文,是他叛清、抗清的宣言书。为动员全国汉人反清,他大量复印檄文,派人奔赴各地传送,他亲自致书平南、靖南两王,并向贵州、四川、湖南、陕西等省跟他有关系的将官击信,动员他们起兵响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两面王吴三桂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