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情将军 识务枭雄2
书名:两面王吴三桂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6256字 发布时间:2024-06-26

二、孤军奋战,显忠君之心

  由于锦州已失,宁远城失去了屏障,宁远成了关外孤城,这使明廷大为震动,但大顺农民军在郏县全歼孙传庭部,业已占领西安,收取三边的消息,更引起了明朝上下的震恐。明廷自松锦战后所持的兵力只剩下三大集团,一是由吴三桂掌握的辽东精锐,与清人纠缠于宁远;二是湖北的左良玉部,虽号称兵多将广,实则既畏敌避战,又跋扈难用;第三即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率的三边官兵,是明廷用以应付农民军的惟一主力。如今,孙传庭部已全军覆没。面对正在向京城袭来的农民军,崇祯皇帝除了抽调驻守宁远的吴三桂所部之外,别无选择。然而,调吴军入关,无疑要放弃宁远,使山海关外的土地、人民落人清人手中,一心要作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绝不甘愿负此恶名。于是,“崇祯十七年正月,调吴襄入京,提督御营”,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升为中军府都督,由宁远调往京城,提督京营。这一举动已将他欲放弃关外的企图暗示给朝廷的大臣们,他等待着众人的迎合。恰好,吴襄“初到(京师)议撤宁远,守关门。吴三桂与蓟督王永吉、辽抚黎玉田等,谓辽东前后卫复失,宁远势孤难守,应当撤宁远兵民人守关门。即京师猝有寇警,关门之援,旦夕可至”口这时,大顺农民军已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的消息传到京城。于是,正月十九日,急如热锅之蚁的崇祯皇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指调吴三桂所部入关事宜,他一面指示只抽调吴三桂所统精兵5000前往山西助剿,以余兵支撑关外,一面示意大臣们承担“此等重大军机应行与否”的责任。“未可推诿延续误事”。这些老于世故的权臣们深知崇祯为人,也清楚吴军主力入关,势必出现人心不稳,关外兵民蜂拥入关避难的局面。因而,为免遭杀身之祸,内阁苜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了“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既拥护崇祯皇帝调兵,又坚决反对弃地,余者无不诚心效仿。崇祯无奈,只好自决放弃宁远,日:“收守关之效,成荡寇之功,虽属下策,诚亦不得已之思”。但由于先时一议再议,迁延一月有余,所以,直到二月晦日,仍未付诸实行。

  其实,对于宁远阵守,吴三桂的焦急程度并不亚于崇祯皇帝。宁远孤悬关外,“二百里外,四面阻敌,防御极难”,吴襄奉命调京,证明宁远城守将不久将调到京城,从而丧失了信心和守志。他几次上奏,皆言宁远难守之状,故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在力争必弃宁远时说:“臣读三桂疏,言切情危,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始以裹一尸自任,终为父弟乞恩,臣知其有死心”,并担心将其“委之敌人”,指出“宁远孤城其势必弃,今日弃之为弃地,他日弃之为弃人”。就在朝中的权贵们还在忙于卸责于他人的争执之时,大顺农民军的进军步伐,却没有因为明廷的举棋不定而稍有懈怠。

  吴三桂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他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把中后所三城逐一攻克。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他神不守舍,烦闷时,不由自主地登上城楼,举目远眺,在大道上,清侦察兵不断地出没;远处山峦,明修建的烽火台、哨所、台堡林立,如今都已被清军夺占。入夜,四周死一般的沉寂,只听得南边海潮涨落的涛声,偶尔隐隐传来几声牛角号声。吴三桂感到一阵心寒。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使自己的心情安静下来,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命运。他以忧郁的目光关注着局势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寄托着某种期待,究竟期待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他是想的很明白的,这就是在三城失去之后,他感到他和他的将士们继续留在宁远已失去实际意义,坐以待毙,只能是为皇上尽忠了。然而,人越是在危机时,求生的愿望越是强烈。这时,在他心里确实产生了欲求脱离险境的愿望。于是,他的思绪便集中到一点:倘在此时,圣上下旨调他离开该多好!……谁知道哪一天才能做得到!他是忠君的,在没得到朝廷的命令前,他决不能离开宁远城。况且,大明法律规定:“守土者擅弃封疆,律无赦。”他是不敢擅自弃宁远而逃的。他想到忠君报国,似乎又恢复了某种信心。

  形势的发展出乎意料地快。他在宁远的时间的确不长了。谁能料到命运将把他推进哪一股历史的漩涡之中呢?

  三、青年封王,忧大于喜

  历史公平地给每个人,特别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提供了新的机遇,生死浮沉,荣辱升降,无不决于瞬息之闻。

  三月初,农民军已逼近京城。消息传来,惊愕之余的崇祯皇帝才连忙下诏,“征天下兵勤王,命府部大臣各条战守事定”。于是,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又奏请,“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徙吴三桂入关,屯宿近郊,以卫京师。”可是,为时已晚。

  三月初四,崇祯皇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援剿总兵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冠吴三桂为四伯之先。而在这之前,已特地召见过吴襄,详细询问了吴三桂的兵力情况,“襄备陈边兵精锐,三桂才可办贼状”。三月初六,崇祯正式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火速入关勤王。显然,这位穷途末路的皇帝,已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托之于吴氏一门手中。

  “向所忧封疆失守,今转而为勤王首功”,这正是吴三桂热盼之中的。可是,“三桂被命,迁延不即发”。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吴三桂生于辽长于辽,父子两代的经营,使其在辽东祖氏这家军事大族中后来居上。成为大土地所有者。虽然现有史料中,对吴氏田产状况缺乏明确的记载,但根据明朝辽东“非官而军,非军而官”的特点,可知辽东势族主要是世代担任军事要职的大姓,他们多”占种膏腴,私役军士”。因而,吴襄与吴三桂拥有亲兵3000,“此三千人非兵也,乃臣襄之子,臣子之兄弟”,而且3000亲兵“皆有数百顷庄田”,吴氏的家财田产由此可想而知。吴三桂难离故土亦属情理之中。其次,徙宁远兵民50万入关,需要时间。但更主要的是吴三桂对这次勤王缺乏信心。因而启程的时间先是晚了,而50余万人组成的兵民混杂的队伍,其行军速度又可想而知。从宁远到山海关,总共只有200余里的路程,正常行军可日行120余里,兼程急驰一日即达,可吴兰桂到达山海关却已是三月十六日了,于明廷令下之日已过了十天。三月十九日,吴三桂还在勤王的路上,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已一举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赶到距京城数百里的丰润,由于未得到确实消息,他没有贸然行动,分兵驻扎于昌黎、乐亭、滦州、开平等处。两天以后,吴三桂终于得知京城陷落,帝后殉难的消息。

  四、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撤回山海关以后。他焦灼、苦闷,往事与眼前的种种事变都涌上了心头。

  降清。自然不失为一条出路,上级洪承畴、舅父祖大寿,并昔日的同僚皆在清廷供职。但长期的边衅使他与清人积怨已深,“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口其父吴襄也曾说过:“臣辽人,与奴(清)有不共之仇。”何况,清人的多次招降均被他一口回绝,这裂土分茅又焉能落到他的头上呢?皇太扳先时就曾警告过他:“将军不于此时翻然悔悟,决计归顺,劳我士马,迟我时日,彼时虽降亦不足重矣。”这重重顾虑,使吴三桂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降清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投降大顺农民军不仅可能,而且可信。第一,李白成许以高官厚禄。三月十五日,大顺农民军进抵居庸关后,明守将唐通投降,旋即奉命率所部并银两财物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通遗三桂书,盛夸自成礼贤,啖以(吴三桂)父子封侯”。这“封侯之赏”的许诺不能不使吴三桂动心。第二,李自成派人进去4万两犒师银。吴军在宁远时即已缺饷14个月之久,4万两银可立解军中的燃眉之急。第三,李自成进北京后,继唐通后又先后派巡抚李甲、兵备道陈乙、兵部尚书王则尧,以及张若麒、左懋泰等往山海关招降,招降的攻势甚猛。第四,吴襄已降于大顺农民军,牵制了吴三桂,所谓“吴襄既降贼,三桂亦以所部之众西行赴降”。早在京城失陷时,吴三桂即致书于京城内的吴襄,日:“京城已陷,儿拟退驻关外,倘已事不可为,飞速谕知。家中俱陷城中,只能归降。”因而,吴襄投降大顺军,吴三桂是赞同的。特别是当吴襄为李自成所迫,致书劝降吴三桂时,又为他指明了利害。吴囊说:“…今尔徒饰军容,逊懦观望,使李兵长驱深入,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无形格势禁之力。事机巳失,天命难回,吾君已矣,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势者,可以知变计矣。……我为尔计,及今早降,不失封侯之位,而犹全孝子之名凸万一徒恃骄愤,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戮辱,身名既丧,臣子俱失,不亦大可痛哉!”如前所述,吴三桂自幼与其父同骋疆场,骨肉之情尤探,他怎会视老父于图圄之中而不顾昵?何况为父所言,句句切中。勤王之际,他贻误战机,无可逃脱地负有背负先主的罪责。如今大势已去,是柞难回,大顺农民军已取明代之,为一代新主,此时归降,可为新朝权贵,永保荣华。且父母家小以及他日夜思念的爱妾陈圆圆皆在京城,或若拒降,大顺军必将加害。因而,对于吴三桂来说,只有归降大顺,才不失为一条万事皆遂的出路。

  吴三桂在投降大顺农民军之前,曾集诸将问策。他说:“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思,宣当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闻贼势大,唐通、吴襄皆降,我孤军不能成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众人齐声回答道:“今死生惟将军命。¨于是,“三桂乃报使自我”,将出海关交给大顺农民军的代表唐通驻守,“卷甲人朝”,亲统大军再次西进投降李自成。约四月初,军至永平(河北卢龙县),“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竹四日,抵永平西沙河驿,遇到从北京选出的家人,吴三桂询问父亲的情况,家人禀告:父亲已被捕。吴三桂没有在意,说:“此胁我降耳,何患!”又问到他的爱妾陈圆圆,家人以实相告: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去。与此同时,吴三桂派往北京密探其父消息的人也报告说,父亲正在被拷打追赃。

  据《辽东海州卫生员张世珩塘报),说农民军在北京提拿大批勋戚文武大臣,拷掠追银,吴襄也在其中,“拷打要银,止凑银五千两,已交人。”还有吴襄打发旗鼓傅海山,秘密出京,“将京中一应大事”,向吴三桂“一一诉禀”。并说:“吴老总兵已受闯贼刑法将死。”吴三桂昕了这些情况,“不胜发竖”,尤其是陈圆圆被掠,对他刺激更大,深感奇耻大辱,好像挖了他的心头肉,不由勃然变色,怒气冲冲,咬牙切齿地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他不暇思索,当即下令停止前进,挥师返山海关,一改“秋毫无犯”的保证,一路血纵掠”。直奔山海关而来……正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襄被捕,圆圆被掠,这都是事实。此事还须从头说起。

  李白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就采取一项重大行动,即对京中各级官吏实行追赃派饷,予以无情地打击。从三月二十日开始,至二十五、六日,农民军“遍街提士大夫”,以大册登记姓名,每一百人为一组,由八名骑兵装押送到各营拘禁,从早到晚,“冤号之声不绝于耳”。追赃助饷,是从翰林官开始的。当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发现一翰林家藏巨金时,便下了一道命令:无论新旧翰林官,每人派饷银万两以上。其后,明官吏”被刑拷”,追赃银,向农民军助饷,即由此则起。二十七日,向“京中各官”派饷,规定:不论起用或不起用的官,皆派饷,其中起用的,派饷数目少些,不被用的官,摊派的数目多,敢说一句“不办”的话,立即用夹棍严刑拷追。自刘宗教寓所以下,各处分营、勋戚名官之家,甚至在路旁街边,“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用刑。”

  刘宗敏捕捉和拷打吴襄,除了追赃,还勒令交出陈圆圆。

  陈圆圆之美,京中尽人皆知。刘宗敏据田弘遇宅,当然不能放过她,必搜求而后已。田弘遇下江南时,同时以重金买来陈圆圆、杨宛、顾寿等名妓。刘宗敏一人田宅,就把她们挟为己有。杨宛曾对人言:她与圆圆同时被宗敏所执。杨宛不甘心,化装成乞丐,携带田家妇女离京南下。到了南京近郊,遭到强盗污辱,抗拒不从而被杀害。陈圆圃、顾寿也与男优“私约”潜逃。但事行不密败露,刘宗敏大怒。将七名男优提回一并处死,但顾寿已逃,刘宗敏没有抓到,而陈圆圆“为刘宗敏所挟去,不知所往。”吴梅村《圆圆曲》:“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陈圆圆被劫持的事实。

  农民军特别是他们的领袖们,过早地追求享乐,腐化了本身的战斗力,他们除了整天的追赃派饷,搜求财物,占女人,忙于登基大典的筹备,却不知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急待处理。误了时间和机会,一以致招致迅速地覆亡。

  农民军严重伤害了吴三桂一家的切身利益,他当然不能置若罔闻。他出身行伍,是在同清(后金)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员骁将,他年岁正轻,血气刚烈,在君死、亲人蒙难、爱妾遭人凌辱的情况下,他怎能忍辱再投向李白成!同时,纷纷传来的农民军在京大规模遣赃派饷、严刑拷索的消息,更使他望京师而怯步,岂肯自投罗网,前去束手就擒。他本来就忠于明室,当世公认他对父母致孝,迫于形势,为保父母生命,不得不接受农民军的招降,则此刻父母遭难,爱妾被占,顿时把他的勉强投降的信念击得粉碎,想到国仇家恨,怒火中烧,他再也按撩不住对农民军的极端仇恨,对部下说:“我不忠不孝,尚何颜面立于天地间!”拔刀欲自刎。部将们急制止,说:“将军何至此?吾辈当死战!”于是,他发誓“讨贼”,誓与农民军不两立!

  吴三桂降而复叛,是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的错误的政策造成的一个严重恶果,则这个恶果又直接迅速地导致了李自成悲惨的结局。

  吴三桂怀着满腔愤怒,于四月四日突然返至山海关,向唐通部发动袭击。唐通受自成指使,曾给吴三桂写过招降信,“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虽然吴三桂没有回答他,却根本没料到吴三桂会中选变卦,毫无防备,仓促迎战,被吴军杀得人马几尽,仅剩八骑逃还北京。山海关重新被吴军占领。

  吴三桂返回山海关以后,决心征讨李自成。他阵兵演战场,誓师西征,激励将士的斗志。此时,他的兵力已达到八万多人。同时,吴三桂这一举动,又得到当时乡绅们的支持。

  三桂同李自成彻底决裂,给父亲吴襄写了一封绝情的信,其文日:

  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亲大人膝下:儿以父荫,熟闻义训,得待罪戒行,日夜励志,冀得一当以酬圣眷。前边警方急,宁远巨镇为国门户,沦陷几尽。儿方力图恢复,以为李贼猖獗,不久便当扑哭,恐往复道路,两失事机。故暂羁时日。不意我国无人,望风而靡。吾戈督理御营,势非小弱,巍巍百雉,何致一、二日内便已失坠?使儿卷甲赴关,事已后期,可悲可恨!

  侧闻圣主宴驾,臣民戮辱,不胜眦裂!犹忆吾父素负忠义。大势虽去,犹当备槌一去,誓不俱生,不则划颈阙下,以殉国难,使儿缟素号恸,仗剑复仇;不济,则以死继之,岂非忠孝撬美乎!何乃隐忍偷生,训以非义,既羌孝宽御寇之才,复愧平原骂底之勇。夫元直荏苒,为母罪人;王眭、赵苞二公,并著英烈。我父睢唶宿将,矫矫王臣。反愧巾帼士子。戈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夸日。父不平图,贼虽王父鼎俎之旁以谤。三挂不顾也。男三桂再百拜。

  吴三桂的这封信,明里是针对父亲,实则也是针对李自成、牛金星等农民军领袖而写的。他直斥父亲隐忍偷生投降,对他训以非义,断然表示拒绝,并宣布自写信之日即与父亲断绝关系,即使李自成将父亲置于油锅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动心,义无反顾。这封信不仅是与父诀别,而且也是同农民军的彻底决裂。吴三桂是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倾注了他的全部心声,悲壮慷慨,气冲霄汉,读来有撼人心肺的气势。

  四月六日,李自戚剐刚得到他的使臣被吴三桂处死的消息,十分震惊,转而大怒,余怒未息,九日又得吴三桂绝父的信,当即“徘惶失据”。他感到事态严重,便责备刘宗敏不该拷掠吴囊,为了补救失误,悄悄地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还宴请他,“厚加抚慰”,以示笼络。但为时已晚,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这时,不断传来吴三桂募兵备战“讨贼”的消息。李自成别无选择,招降不成,只有兴兵致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两面王吴三桂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