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将门虎子 乱世英雄2
书名:两面王吴三桂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4788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三、初露锋芒,气魄不凡

  他得中武举后,取得了在军中任职的资格,开始了军事生涯。《庭闻录》的作者刘健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总爷(指三桂)少年悬印”,指的就是这个时候。吴三桂初任军职,就在舅父手下任中军官。这是个低级军官,是吴三桂走向将帅的起点。他在舅父祖大寿的指挥下,参加了对后金的战争。很快,他崭露头角,日益显示出悍将的素质。

  崇祯五年(1632年),他已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却已升为游击将军。虽说这个职位还不算高,但已进入将军的行列,而父亲这时已升到总兵官这个高级军官的地位。

  二十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的习俗中,已视为成年。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身体长成,思想敏锐,精力旺盛,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二十岁的吴三桂,照比一般青年更引人注目:大耳垂,高鼻粱,脸色富有光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瞻视顾盼,尊严若神。”他的身材不算高,看起来,也不那么魁伟,可是“臂力过人”,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力气大!难怪凡见过他的人都用“美人丰姿”、“状貌奇伟”来赞美他,大概并非虚语,亦非媚人之辞。不过,他的相貌也不是完美无缺,只要仔细察看,就会发现他的鼻子稍有缺欠:鼻梁右高左低,中间有一条黑纹如丝,像是受过刀伤的痕迹。他的鼻子的确受过刀伤。那是在几年前,他为救父亲,一往无前地闯入数万后金兵重围之中……

  吴三桂十七岁那年冬天,正是祟桢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发动了奇袭北京的战役。他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远)锦(州)防线,绕道内蒙地区,从大安口、龙井关等处突入长城,直趋北京,给明朝以猝不及防的打击。不幸的是,祟祯帝中皇太极的反问计,将袁崇焕逮捕入狱。祖大寿惊恐万状,携吴襄父子及辽兵一万五千人自北京仓皇撤军。急返宁远,以图自保。崇祯听从大学士孙承宗的建议。赶快派人安抚。使者疾驰至山海关才赶上祖大寿,当众宣谕朝廷慰劳之意,声明只逮治袁祟焕一人,与众将无涉。辽兵得到朝廷宽大,人心才安定下来。

  次年正月,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屯营(河北遵化附近)、丰润(今仍名)之问,互相“联络犄角”。祖大寿又命所部分驻雷亭(河北乐亭)、昌黎(河北昌黎)、抚宁(河北抚宁)、石门、台头营、燕河营(均在河北抚宁北、长城南)诸城镇,以堵截后金兵归路。然而,后金兵“潜师饱飏”,行动非常诡秘,明官军常常捕捉不到它的任何消息。为摸清后金兵的去向,他常派出多达三百多人的“侦骑远探”。

  二月,祖大寿率部出长城,北进至建昌(辽宁凌源)。该城周围多山,丘陵连绵,其西北面与内蒙喀喇沁等部相接。皇太极绕道内蒙入关和北返,建昌是他必经之地。明兵集结于此,企图截断后金兵归路。

  吴襄携带吴三桂随征,不离大寿左右。吴三桂年龄还小,在军中不担负具体军务。父亲和舅父对他很喜爱,不愿让他做任何冒险的事,让他随军,是想训练他,使他增长见识。父亲已是一员参将,常受派遣,执行任务。可是,有一次发生了意外情况……

  一天,吴襄率数百人出城侦察,突然与数万后金兵遭遇,后金将领没有把这几百明兵放在眼里,实行围而不攻的战术,迫其投降。吴襄无意投降,只有突围才能摆脱险境。他与部下“急奔”,后金兵就“急围”;“缓奔”就“缓围”。直至近城处,吴襄仍无法摆脱后金兵的围困。祖大寿凭城楼远望,知后金兵势大,明兵出击,如以卵击石,倘遭全军覆没,丢失城弛,将犯不赦之罪。他不能救吴襄,只好听天由命了。

  吴三桂见父亲被围,心急如焚,便跪在舅父面前,请求发兵,为父亲解围。祖大寿以双方兵力悬殊太大,不敢出战,说:“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归!”吴三桂请求再三,祖大寿就是不答应。最后,吴三桂痛哭流涕地说:“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似应非应地“嗯”了一声。他以为吴三桂必不能救,但吴三桂马上应口说:“遵令!”站起身来,转身下了城楼,率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祖大寿心情矛盾,也没严加阻止,由他去吧!

  吴三桂左右各置一将领,自己居中,分十八人为两翼冲阵。后金兵见明兵极少,而敢轻易出战,很是怀疑,便闪开一个阵口,将三桂二十人裹人阵中。

  吴三桂人阵,以风驰电掣般速度向后金兵展开了冲杀,连续射出两箭,后金兵应弦而倒。后金一员将官拥纛旗向他冲来。吴三桂迅即搭箭,用尽气力,一箭射中,这员将官从马上跌落下来。三桂急驰近前,下马割取首级。不料此人受重伤未死,他眼看吴三桂举刀之际,说时迟,那时快,摘出随身的短刀,奋力跃起,照准吴三桂面部刺来,吴三桂猝不及防,一刀砍中他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他顾不得伤口,手起刀落,将这个将官的头砍了下来,井疾速地拣起死者扔在地上的红旗,撕下一块,胡乱地把鼻子裹了起来,飞身上马,呐喊着冲杀。寻到了父亲,大呼:“随我来!”数百名明兵都随他往外突围。这时,祖大寿在城楼上眺望,命城上明兵擂鼓助威口城上城下,阵里阵外,喊杀声、战鼓声响成一片,似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

  后金兵始终怀疑明兵以少冲阵,可能是“诱敌”之术,也不敢用力堵截,加之吴三桂冲锋在前,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他与数百名明兵冲到哪里,哪里就纷纷闪开。于是,吴三桂带领明兵冲围而出。后金兵怕中诱兵之计,并不敢追赶,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小队明兵飞速远去……

  吴三桂疾驰至城下,祖大寿已亲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满而,不禁发出赞叹:“好样的,贤甥!”吴三桂下马,向祖大寿跪拜,忍不住哭了起来,吴襄站在旁边,痛楚地说:“要不是我儿舍命相救,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祖大寿抚摸着吴三桂的肩背,爱抚地说:“儿不要忧虑不富贵,我马上题请超擢!”关宁援兵太监高起潜是吴三桂的义父,他得到吴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大喜,说:“真是我的儿子啊!”

  吴三桂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面留下了轻微疤痕。幸亏他受伤时很年轻,靠着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复得很快。疤痕还不那么显眼。也许他感到这是一个缺欠,每当与人谈话不投机时,就用手“自扪其鼻”,这已成了习惯,到了晚年,也未改变。据长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说,观察他的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百不失一”。

  吴三桂的地位和名望的显著变化,大约就是以此次闯围救父为转机的。他的这一壮举,被人们以“忠孝”之名而传颂着;他的“娴于骑射”的高超技能,他那“勇而敢战竹的无畏精神,他“深鸷多谋”的韬略。都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吴三桂时来运转,步步晋升。他由中军升到辩击,确切时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在这次战斗后不久的事。因为他在崇祯五年(1632年)时,作为游击将官参加了山东“平叛”的战斗,所以,他的这次提升时间应在崇祯三——五年之间无疑。

  四、青云直上,仕途一帆风顺

  吴三桂是个很勤奋的人,除了习武,还勤于读书学文。从少年时起,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到半夜才就寝休息,“终日无情容”,就是到了晚年,也保持这个习惯。他坚持读书,不断从古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并从中萌发和树立了自己的志向。青少年时,他曾读过《汉记》,其中有两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这两句说:“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思是,当官应做皇帝身边的官,娶妻应得到像汉代阴丽华那样的美人。他对此大发感慨,脱口而出:“我亦遂此愿足矣。”在封建主义时代,一个刚涉世的青年,追求的无非一是显爵名宦,二是绝代佳人。吴三桂有此思想,自然不足为怪。他为达到这个目标,终生奋斗不已。后来,他果然功成名就,想得到的最终如愿以偿。

  崇祯四午(1631年),吴襄兵败而削职,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根本的影响。因为朝廷还允许他继续供职,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而他也在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吴三桂则是低级军官,不负败兵之责。

  就在吴襄被削职时,山东爆发了以孔有德、李九成为首的兵变,孔有德原任山东登州参将,后金兵围大凌河城时,受登、莱巡抚孙元化派遣,率八百骑兵出关赴援。行至河北吴桥,“兵乏食,肆掠村堡”,继而哗变。孔有德与李九成等密议,宣布起义叛明,率军回师山东,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县城(今仍名,均在山东济南北)。次年(崇祯5年)正月,孔有德回师攻下登州(山东蓬莱),设官置署,他自称“都元帅”、李九成为“副元帅”、耿仲明等为总兵官。于是,整顿兵马,攻城略地,反明的斗争浪潮席卷山东。

  山东地近京师,关系甚重,孔有德起兵反明,使朝廷十分惊慌,急令保定、天津、昌平诸镇兵马会剿。官军连连遭到失败,朝廷一时手足无措。

  六月初,户部右侍郎刘重庆、四川道御史王万象建议调战斗力顽强的山海关与宁远的辽兵来对付孔有德的“叛兵”。经朝廷重臣讨论,奏请崇祯批准。九月,崇祯下诏,命监视关宁总监太监高起潜督率副将祖大弼、总兵官金国奇等携敷万兵马前往山东镇压。崇祯给吴襄一次立功赎罪的机会,特许以“戴罪立功”的总兵官随军出征。吴三桂以游击将军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

  辽兵不愧为一支劲旅。八月十九日,辽兵与孔有德部首先战于沙河(山东掖县城西),将对方击败;三十日,推进至白马,双方大战,孔有德寡不敌众。被迫后撤,退守登州。辽兵乘胜前进,于九月一日兵临登州城下,迅速将全城包围起来,开始,孔有德遣兵将出城交战,企图打破明军的包围。到十一月,孔有德连续于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两次组织突围,结果都被逐回城中。副元帅李九成不幸中弹阵亡,兵士也多有损失。“叛军”处境越来越困难。祖大弼与金国奇、吴襄指挥明军严密围困,欲把他们困死于城中。

  从明方的战报中看到,吴襄作战勇敢,往来冲杀,表现出色。关宁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他题请,朝廷当即恢复其原总兵官职。

  明军围城已经三个月了,城内士气低落,对于能否坚持下去,逐渐失去信心。孔有德决定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突围,“决一死战”,以求得一条生路。不料十二月二日,一名叫洪成训的士兵,乘夜逃出城,投降了明军,并泄露孔有德将于三日夜从城西门出城突围。

  总兵官金国奇得到这一重要情报,急与监军高起潜、吴襄等重要将领定计,分设埋伏,其余各营将士皆“披甲上马预备”,又调来三百名火器手埋伏于山前,专轰击孔有德的大队人马。

  三日,天将黎明,孔有德悄悄率军倾城而出,计马步兵七八千人,分作三股突围。官兵也分三路埋伏,准备迎击口金国奇与高起潜、吴襄率领副将以下,至千总、把总等大小将官四十余员为其主力,挡住孔兵出城的要冲。吴三桂也在这众多将领之内,参加对孔兵的伏击。

  孔有德完全不知道突围计划已被泄露,明军已作了围剿的准备,他率部放心大胆地出战,行至金国奇部的埋伏圈,明军立即挥红旗迎战,截住厮杀。顿时,喊杀声响彻黎明的晨空,枪炮声同时大作,震得大地不禁抖动起来……

  金国奇、吴襄部剐一交战,祖大弼率部从东南方向飞驰策应。孔军抵挡不住早有准备的明军的四面堵截,无法突围出去,便拨转马头,向城内疾退。明军穷追至城下,力图一举破城,但城上“炮石如雨”,无法靠近城下。金国奇只好传令,举号收兵回营。

  登州北面临海,官军无法围堵。就在兵败退回城的当天夜里,孔有德决定从海上逃走,率余部连同全部家属共万余人,分乘数百只船,航海辽东,投奔后金去了。

  登州已是一座空城,很快就被明军占领。关宁援山东之役,历时近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吴襄在这次战役中,总算没有辜负崇祯和朝廷的期望,实心任事,勇敢作战。所以,他不但恢复了原职,还于七月间被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吴三桂在上百员战将中,他是资望浅、年龄最小的一个,地位不显。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史料具体反映他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但可以想见他一定不会放弃这个立功的机会,必能施展出他的敢战、冲锋陷阵的本事。特别是有他的义父高起潜监军,父亲在军中任高职,立功受奖,这就使他在明将中处于很优越的地位。不言而喻,吴三桂此次军事实践,为他以后的提升莫定了基础。

  吴三桂在仕宦之途进展迅速,到崇祯八年(1635年)才二十三岁,就被提升为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九月(1638年),他已是前锋右营副将。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吴三桂步步高升,由游击到副将,只差一步就是总兵了。他正以飞快的速度,向权力的高峰一步一步跨进。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两面王吴三桂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