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谦卑流芳千古,张扬遗臭万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谦卑处世的人往往会得到后世的敬仰,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而那些做事张扬,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的人,尽管有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结果无不身败名裂,遭万世唾骂。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献皇后的胞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骄奢淫逸的恶习。
羊祜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聘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但都被他谢绝了。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弟子、谦恭好学的颜回。
曹爽专权时,曾辟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晋升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辞不受。于是,又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居其上。
后来,羊祜因为都督荆州诸军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他又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如此显要的位置,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而不怕被遗弃。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能承受?怎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正朴素,都没有幸运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能让天下之人心平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并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羊祜又被封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反而由此声名远播,朝野之人无不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他应该位居宰相。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
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政治上的大事都要向他咨询,而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由他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也从不张扬,被推荐的人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
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却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哪会不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得到的俸禄或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枢。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羊祜的想法,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廷陵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端恭。虽然人世间像羊祜这样谦恭有礼,低调处世之人不在少数,但与此同时,那些锋芒毕露、做事张扬的人也不胜枚举,而这些人也往往因此受到挫折,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相信大家都曾读过《狮子和蚊子》这则寓言,讲的是狮子与蚊子间的一场大战,按能力说,蚊子与狮子无法比拟,但在实战中蚊子却胜利了。因为狮子没有办法捕到它,它却在狮子的眼睛、耳朵、鼻子上叮得到处都是“包”,最后让狮子把自己抓得头破血流,只得认输。蚊子有了战胜狮子的辉煌战绩,的确风光,但是它得意忘形了,吹着得胜的喇叭到处炫耀,一不小心,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在有一些战绩之后,切不可得意忘形,否则乐极生悲,吃亏的事马上就来。
在蜀国的全盛时期,魏延也算是一员猛将,但在“五虎将”面前还算不了什么。经过东征西伐之后,“五虎将”相继死去,魏延就成了无人能敌的战将,他也因此有了值得骄傲的资本。此间,他不但被封为南郑侯,还被称为征西大将军。但魏延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而是想自图霸业,因为他此时的心态已膨胀得不能自控,仿佛觉得他已经是天下第一高人,无人能与之匹敌了,于是他得意忘形起来。
诸葛亮死后,魏延原形毕露,欲图谋不轨,被马岱斩于马下。可怜魏延,本来他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了,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虽东征西讨为国家出了大力,但后来辛劳功勋一笔抹煞,还得了个反叛的恶名,岂不可悲可叹!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处世的姿态,就会断送自己长期以来博得的好名声,甚而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10.谦逊是大成者的处世之道
谦虚的人之所以受人喜爱,就是因为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重视别人的存在,时时处处尊重别人,体贴别人,很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疑心冰消雪释。
列宾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宗教行列》、《临刑前拒绝忏悔》等,早已成为世界画廊里的珍品,而他本人却一直保存着低调做人、谦恭做事的良好品质。
一次,列宾收到一位文学家的来信,信上说:“你以自己杰出的作品,证明你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可列宾马上回信说:“我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你是知道的。可是,你却要把我送到一个宏伟的高台上去。假如我真的爬上了高台,你看见了这么渺小的人站得那样高,也会发笑的。”
谦虚的人之所以受人喜爱,就是因为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重视别人的存在,时时处处尊重别人,体贴别人,很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疑心冰消雪释。
许光达是我军的高级将领,他1925年入党,1930年在贺龙领导的二军十七师任师长;1938年初由苏联回到了延安,先任抗大总校训练部长,后任抗大教育长;1950年5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初期,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但是许光达觉得许多比自己资历深、贡献大的同志才被授予上将军衔,自己受之有愧。于是,他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写了一份申请书,要求降为上将军衔。结果,他的申请非但没有被批准,并且在评衔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连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后,中央军委的一致意见是,不批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仍然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迫于组织纪律,接受了衔级,但最后坚持给自己降低了一级薪金待遇。
许光达将军也是战功卓著,但他更看重战友的功勋,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体现了大度谦虚的美德。像许光达这样,甘于低调面对荣誉和利益的人还有许多,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为我们为人处世做了很好的榜样。
为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促进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1936年1月下旬,毛泽东指挥红军,兵分两路进行了东征和西征。在红一军团任教育科长的孙毅担任了东渡黄河部队的渡河司令。东征和西征结束后,部队在豫旺堡进行了整训。
有一次,彭德怀观看红一军团第一师组织的实弹演习。演习开始前,接到军委通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要给大家拍电影。演习过程中,斯诺背着摄像机不停地拍摄。
演习结束后,在军团部大院,斯诺坐在板凳上和彭德怀司令员聊天,他建议要为彭德怀和其他几位将领拍一张合影照片。
“哎哟!斯诺先生,这个照可拍不得呀,你要是把它送给蒋介石,他准会派飞机来炸我们的!”彭德怀对斯诺开玩笑说。
站在一旁的翻译黄华,立即把彭德怀的话翻译给斯诺听,斯诺站起来,拍着彭德怀的肩膀跷起大拇指连声说:“0K,OK,还能拿200万现大洋呢!”
两个人的对话,使在场的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
后来,彭老总一挥手,招呼院子里几位干部,说:“走,就让他把我们的形象送给蒋介石吧!”
斯诺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6人合影照片。从左至右是: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红一师师长陈赓、红一军团教育科长孙毅和一方面军参谋长聂鹤亭。
当年10月,斯诺回到北平。他把采写的文章、拍摄的电影和照片,陆续发往英美各国报纸、电台,对于扩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次年,斯诺的力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问世,上面所说的那张6人合影照片也被收在该书内。此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光阴似箭,10年、20年、30年过去了,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印刷几十次、发行上百万册,流传极广。但作者斯诺却未曾想到,由于他的笔误,竟把那幅6人合影照片上孙毅的名字写成了邓华。他这一误,转眼就是40多年。
直到1979年,孙毅的小外孙在翻看新出版的《西行漫记》时,发现那张照片上的“邓华”也留着小胡子,手拄棍子,便好奇地喊叫起来:“这好像是我姥爷呀”?
小外孙去问他妈妈,妈妈找三联书店,三联书店又派人去请80高龄的聂荣臻元帅辨认,聂帅毫不犹豫地说:“是胡子,那是孙胡子!”
事后,有记者问孙毅:“《西行漫记》问世多年,你为什么没有对斯诺的照片说明提出更正呢?”孙毅说:“我老汉是幸存者,是后死者,和死去的先烈比,我是只有从苦之劳,而乏建树之功,不必去计较那些。”显然,这才是一个大成者的做人处世之道。
11.骄矜者让人敬而远之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尚书》中说: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一代圣君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太平了,骄傲奢侈之风就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唐代的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常常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并不能使别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而只能让人觉得他见识浅溥,狂妄自大。
《劝忍百箴》中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取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出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
这段话意思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却骄奢,只会自食苦果。国君对人傲慢则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则会失去领地。魏文候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骄奢淫逸,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啊,怎么能不忍住自大的欲望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太盛,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杜绝骄矜,必须要做到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
自从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后,剧中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大红大紫,一时间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于是各种片约纷纷而至,影迷们戏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
面对这些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飘飘然,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葛优出席影片《上一当》首映式的时候,一位记者说道:“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是够档次的男爷儿们,现在市面上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呢。”
葛优听罢忙说:“不敢,千万别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是秃了点,但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艺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
葛优的回答极其幽默,又极其谦虚。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
真正的聪明之人,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是因为他觉得宇宙浩瀚广袤,学海无边无涯,技艺无穷无尽,即便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全部的奥秘。而一些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葛优是一位在艺术上有着独特风格的喜剧演员,他拍的许多部电影和电视片,都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表明了评论界和广大观众对他的认可和接纳。葛优虽然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开的场合,仍然非常谦虚,无哗众取宠之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请记住,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之人,而决不会喜欢爱慕虚荣和自夸之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被自己的言行所抵消,因为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12.言词要低调,应对要巧妙
在言辞上低调,是做人的一种重要品质,与人谈话,切不可让人听出你有瞧不起人、教训人、挖苦人的感觉。当你非要阐明一些问题时,也不可把话说尽说绝,否则到最后难以收场的事你自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言辞并不是我们非说不可的,因而没有必要唇枪舌剑或信口开河,有些话,说得好未见得会有收获,弄不好反而还惹出许多是非来。
一个人,即便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或者有了一些特殊的优势,也千万不要傲气十足,牛气冲天,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唱高调,时时摆身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受,否则,迟早会因失语伤人,既而殃及己身。
有一对大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一个家长是公司经理,他也跟着养成了说一不二、言必压人的脾气,而另一个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家长只是个普通工人。
后来,这个性格内向的同学,不幸患上了轻度肺结核,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关心他、照顾他,而那个高傲的同学却扬言要把他撵出宿舍,以免传染。这话严重伤害了患病同学的自尊心。
有一天,他们又因晚上熄灯问题发生了争吵,那位高傲的同学本来没理,却蛮横地叫喊:“你得给我跪地求饶,否则,你在这里住一天,我就欺负你一天!”骂完后,他没事人一般去休息了。那位性格内向的同学,则被劝到别的寝室住了一宿。
古人说:“刀疮易受,恶语难消。”这位被骂的同学终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从别处借了一把锤子,在一个深夜,趁那位出口伤人的同学熟睡之际,用锤子向他的头部猛击了十多下,将他打死之后,自己也被法律宣判了死刑。两个不满二十岁、入学刚刚不到一年的大学生,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仔细想想,究竟是什么害了他们呢?其实就是盛气凌人的言辞,当然,也还有不成熟的性格。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吗?
还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冷淡。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个中原委,后来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刚走出学校,讲话爱用术语,什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卖弄学识。这位大学生无形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而致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
平心而论,这位大学生不是要摆架子,卖弄学识,而仅仅是一副学生腔,满口的专业术语引起了别人的反感。这也是某些年轻人的通病,不能不引起注意。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也应考虑适当的环境和对象。
其实,做领导的也一样,不管你有多么高的职位,都不要摆着脸子打官腔;放下架子谈话,丝毫降低不了你的身份,相反,你还会赢得更多的好人缘。谈话要讲究分寸,不必一针见血,有意把话留给别人去想象,以免给别人造成难堪,而迁怒于你。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在莱茵河畔散步,这时,有一个神情沮丧的士兵迎面走来。士兵见到将军,一时紧张得不知所措。艾森豪威尔笑容可掬地问他:“你感觉怎么样,孩子?”士兵直言相告:“将军,我特别紧张。”
“噢!”艾森豪威尔说,“那我们可是一对儿了,我也同样如此。”
几句话,便使那个士兵的精神放松下来,很自然地同将军聊起天来。
很明显,艾森豪威尔运用自己谦卑的态度,达到了与士兵闲聊的目的,又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然而,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处世技巧,比起艾森豪威尔来却更胜一筹。
有一次,赫鲁晓夫率代表团到南斯拉夫参观访问,随行的有前苏联政府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和部分前苏联官员,以及一大群各国记者。一行人乘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突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赫鲁晓夫乘坐的汽车轮胎放了炮,汽车顿时停了下来。主宾的车一瘫痪,前后所有的汽车或堵或停,都横在了路边。
在如此重大的国事活动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可谓爆炸性新闻。记者们都异常兴奋地抓住这个消息,准备尽快发出去。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派来的随行人员见此情景,直急得满头大汗,因为汽车是东道国特意为赫鲁晓夫准备的。他们急忙七手八脚抢修汽车,而一行人都站在路边,等着汽车修好,这使南斯拉夫主人更加难堪。
赫鲁晓夫站在一旁,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就这样等着,再让记者们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不但会使主人铁托和南斯拉夫政府极为难堪,连自己也会觉得尴尬。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过身去,笑嘻嘻地向一旁的米高扬挑战,问米高扬敢不敢和自己比赛摔跤。总书记叫阵,米高扬欣然而从。顿时,两人就在路边众目睽睽之下较起劲来。两人各显绝技,拼力角逐,摔得不可开交。苏联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马路上和部下摔跤,这可是前所未闻,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记者们一拥而上,争相抢拍镜头。南斯拉夫的工作人员乘机迅速修好了汽车,然后一行人顺利上路,访问也没有耽误。
第二天,各国新闻记者纷纷向外发出了一系列描述两位苏共领导人在路边进行体育比赛的消息,而那令人难堪的汽车放炮事件,却早被记者们忽略,没有在报纸上出现。
有些时候,发生难堪的事情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陷于慌乱,更不能胡乱掩盖,那样会欲盖弥彰。这时应沉着冷静,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不单单是为主人解围,其实也是一种礼节。作为客人,遇到主人有难堪的事情发生,如果能主动为之解围,主人力定会对你更加尊敬。
赫鲁晓夫不单单解了主人的围,也解了自己的围,更重要的是解了主人的服务人员的围,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自己赢得了尊敬。其实,在苏联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丢丑”的事,而为他们解围的却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前苏联。有一次在苏联机场,飞机正准备起飞,一个引擎却突然失灵了。当时送行的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十分着急、恼火,因为在外国政要面前出现这种事,是很丢面子的,何况还是处处跟自己较劲的美国。因此,他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总统:“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等于说是给尼克松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尼克松答得不妙,苏联人也可以借机让尼克松出点丑。“提升他,”尼克松很轻松地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尼克松的话一出口,大家都笑了。这样的回答,既保全了面子,又消除了尴尬。
在总统的座机或者汽车身上发生故障,总统恼火发脾气是正常的,因为总统的身份已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国家。即便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总统还是能凭借自身的修养,利用言辞来平和事态,不能不让人佩服其高超的处世技巧和做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