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说话方圆舌有钩,互不得罪吃得开4
书名:怎样做人吃得开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7396字 发布时间:2024-06-26

9.没有修养难成事,耻笑讥讽惹祸端

  古人有云:“言语伤人,胜于刀枪。”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虽然一般都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轻则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甚至还会遭到杀身之祸。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并非没有道理。

  台北县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已经宣告侦破。犯罪嫌疑人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着他的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上了老板。对于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了杀人泄恨的念头。

  据警方表示,嫌疑人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有云:“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比如有些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虽然一般都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轻者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因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不只是在中国会发生,其他国家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了“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这位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之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即已气绝身亡。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有意“设毒宴”,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语激怒,都有可能因情绪失控而口出狂言,以至大打出手,最后弄得鼻青脸肿。

  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被刮痕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四十一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罗东博爱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五十三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将下巴咬掉一块,鲜血溅满面孔,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听着似乎叫人觉得瞠目结舌,不可思议,不过,也让人再次想到“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这句话的分量。

  有人认为,“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哪顾得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错!不拘小节常被人看做是大度潇洒的表现,然而大事全部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惟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做成大事业。更何况,许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谓小事,也许不会给你带来明显的财富收入,但却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全部体现,是一个人潜在的形象及人际资源方面的投资。

  有一个生意人,曾经说他再也不会和一位同学合作。大家都很惊讶,觉得都是同学,生意上又可以互惠互利,这是为什么呀?那人解释说:“这么多年了,他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我听着他嚼口香糖的声音就想吐。我拉他去跟人家谈判,出来后我真为有这样的同学感到丢人,他的形体语言太夸张了,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拍手大笑,让对方觉着我们跟人家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做生意啊!”

  其实,那位同学人不错,也有不少其他方面的优点,但修养、礼仪上的这些小问题,竟然给他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这真是出人意料。

  有的人也许腰缠万贯,但却言辞卑鄙,举手投足好像个下里巴人;有的人口袋里没几个钱,衣着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举止大方,气度不凡,让人不敢小瞧。比如说走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有的人走路时低头驼背,无精打采;有的人则挺胸抬头,气度轩昂;有的人左摇右晃或连蹦带跳;有的人则端庄大方,沉稳干练,等等。同样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着装等无一不向别人传递着你的修养品味、性格学识等多方面的信息。

  10.说话要“三缄其口”,以防“多言必败”

  那些吃得开的人都懂得“言多必败”的道理,虽然表面看起来他们谈笑风生、无所不知到样子,但是一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必定“三缄其口”,不乱说一句话。相反,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人,往往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豪情,什么话都敢说,直到遭受挫折之后才悔不当初。

  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说话的方式方法。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在于说话的方法不当。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诚,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成见。

  说话得罪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可能平时说话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就把人得罪了。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以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来抵消前面说过的话,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然会谅解你。

  富兰克林是美国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当他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对他说:“你这人真是无可救药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弄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不仅会费力不讨好,还会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些惨痛的教训,他发觉自己正面临着社交失败的命运,于是,他立刻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性,变得谦躬、有礼,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教人不乱说话的典故,“三缄其口”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到东周游历时,前往太庙参观,左边台阶前站立的铜人,被“三缄其口”,即它的口被封了三层,背上刻着铭文,铭文上写道:“古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意思是说人要慎言以免祸。孔子看了铭文,回头对他的弟子说:“记住了,这些话虽然质朴,但却合情合理。”

  由于“多言多败”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不仅自己言行谨慎,而且以此来约束其亲属,受到后人的称赞。

  有一次,马援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好讥笑别人,又结交了许多轻薄子弟,于是给他俩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知道别人的过失,就像知道父母的名字,虽然心中清楚,但口中不可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是我非常讨厌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相熟的朋友聚在一起时,大家不免开开玩笑,互相取乐。说话不受拘束,原是人生一大快事,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玩笑过头就会乐极生悲,因开玩笑而使大家不欢而散的事情也常常遇到。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谈话时开玩笑一事应该避免,这未免有些过分了,但玩笑话还是应该慎重说,原则是只可搔到痒处,不可触及痛处。所以,说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当众揭别人的短处

  任何人的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都会感到难堪,乃至愤怒,何必如此树立敌人。如果有的人品行恶劣,我们要知晓他的短处,不妨对他旁敲侧击,让他适可而止。如果相反,双方扯破了脸,对准也不好。

  (2)不故意宣扬别人的错误

  有的人喜欢拿别人的错误当笑料,到处宣扬,幸灾乐祸。这样做既伤了别人的颜面,又显示出自己趣味低下、庸俗,影响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3)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很多人都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作为他人,既然不愿把一些情况公之于众,自然不是什么好事,而你却把这些事抖落出来,当事人知情后,必然恼怒。

  (4)不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有的人言辞尖刻,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搅三分,唇枪舌剑,一定要让对方口服。对方即便一时话软,心中一定会耿耿于怀,他日可能会寻机报复,因此,我们说话要有“口德”。

  (5)说话要适可而止

  有的人口才很好,大家也愿意听他说,但是他却不疲倦,非要等大家都厌倦了,人都走光了才停下来。更何况说得越多,你肚里的“经纶”就越少,所以,说话要适可而止。

  11.正确运用辩论,杜绝无谓争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有可能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握好辩论和争论的尺度,否则就会引发无谓的矛盾。

  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等等,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因而也更有说服力。

  要做到这样积极的辩论,需要遵守以下几种原则:

  (1)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2)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把辩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辩论者要有高深的涵养;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脉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能有制有节的音调语气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亚于如雷贯耳。

  (3)用真情、善意、美感与人辩论

  这样就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恰恰是列车通往“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在争辩中,“理”是争的目的和取胜的保证。然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如果你在论辩中既能做到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辩论将会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们彼此会以这样的话语来结束论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争出了公理,又增进了人际和谐,达到了积极论辩的目的。

  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1)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而最好一笑置之。同样,你在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能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琐事上做文章。

  (2)你的辩论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这样,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那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的争辩。

  (3)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经过一阵唇舌剑,胜负已成定局,做好辩论的善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观点的对立极易产生人际间的隔阂。因此,学习辩论语言既要学会辩论技巧,更要懂得如何“解剑息仇”,这是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下,社交者做到言谈有“礼”的最高境界。下面就是使你达到这最高境界的三个途径:

  (1)如果你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向真理低头的胸怀。要明白,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道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这在心理上足以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2)如果你在辩论中已经眼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3)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就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请记住:辩论是一回事,交情是另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12.难听的话绕着说——说话委婉不伤人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达我们的一些不满,即便对自己亲近的人,有时候也需要巧加指责,让对方深深地明白。

  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表达不满确有一定的学问,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做到既能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又不至于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采话里藏话、旁敲侧击的方法。不过,要掌握这种技巧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学会以下几种方法:

  (1)侧面点拨

  所谓的侧面点拨,就是指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而不要直言告诉他,让他在不被激怒的情况下察觉自己的不满,从而打消他失当的想法。这个技巧往往会借助于一些问句的方式表达出来。

  张杰与刘强是一对不错的朋友,他们之间也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单位里的一个青年赵磊对张杰说:“张杰,我总认为刘强做人有点太认真了,可以说是已经到了顽固的程度,你说是不是呀?”

  张杰听到赵磊的话后,顿然产生了一种反感,心想:你还说别人,你小子敢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你觉得自己缺德不缺德呀?可是他也不好发作,便假装一本正经地反问道:“赵磊,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背后和你一起议论他的缺点,要是他被知道了,那他会不会和我反目成仇呢?他又会怎么的看你呢?”赵磊听了张杰那句话后,脸“刷”地就红了,也不再吭声了。

  张杰用的就是侧面点拨的技巧。张杰在面对赵磊的发问,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只是把话题转到另一个角度,他给赵磊出了一道难题,而他出的这道难题也正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他既表明了“刘强是我的好朋友,我决不会和你一起议论他”,同时,在他的话中又隐含了对于赵磊在别人背后议论纷纷、贬损别人的不满。另外,由于这种说法比较委婉含蓄,所以不会让对方太难堪。

  (2)类比警告

  类比警告就是指,通过两种具有某一个相似点的事物来比较,从而能够达到暗示或敬告对方言行不当的效果,使他明白自己心中的不满。

  某公司的经理人张亮,在参加一次业务谈判时,遭到了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人员李某的顶撞。张亮就怒气冲冲地给李某公司的经理打电话说:“如果你们公司不能向我保证,撤销上次顶撞我的那个蛮横无礼的工作人员,那么,显然你们公司就没有与我们公司达成协议的诚意。”

  李某公司的经理听完后,只是微微一笑地说:“经理先生,对于我们公司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对他是处以批评还是处以撤职,这应该是我们公司的内部事务,没有必要向贵公司做任何保证吧!这就好比是我们公司并不要求你们公司的董事会一定要撤换与我们公司某个工作人员有过冲突的经理的职务一样,难道我们要这样做才能算你们具有与我们达成协议的诚意吗?”张亮听完后,说不出一句话。

  在这里,李某公司的经理就很好地使用了类比警告的技巧。虽然说他们两个公司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也有相似的一点,就是这两公司对于工作人员或经理的处分完全是各自公司内部的事务,与对方有没有诚意没有任何关系。

  (3)柔性敲打

  柔性敲打,其重点在柔,即在警告对方的时候,要避免一定的冲突,借用另一种说话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大部分女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经常喜欢生男友的气,如果这个女孩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者是家庭兄长中的一个娇妹妹,就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抱怨和不满了。可能也会有一部分痴情的男孩子,因为自己的哪一句话引起女友的不快,怕得罪自己的“小公主”,而忙不迭地赔礼道歉,甚至还会为了所谓的原谅而贬低自己,觉得这样才能表示对恋人的忠贞。其实,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方式,采用柔性敲打的方法就可以了。

  小丽是某局长的一位千金,她和某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自己在某方面的优越感。可能是因为小李出生在农家,大学毕业时被分到局里当科员,也没有什么靠山。小丽总认为自己这方面比他优越。

  有一次,小丽到小李家做客,总是对小李家人的某些生活方式流露出鄙夷的神态,而且还不断地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地发牢骚。特别是吃过晚饭之后,把小姑子使唤得团团转,一会儿是让烧水,一会儿又是让拿擦脚布,可以说是当做一个仆人用了。小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不好直接说,他就借助这个机会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当徒弟嘛!你现在可得加紧培训一下呀,将来嫁到别人家里时,也可以摆起师傅的架子来了。”

  小丽似乎从小李的话中听出了他的本意,以后在小李面前就没有再表现自己的某些过分行为了。小李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柔性敲打的方式,表示了对小丽的不满,这就避免了一些直接冲突。

  (4)进行幽默式的提醒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润滑剂,在一定的时机用幽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一个饭店里,有位非常喜欢挑剔的女人点了份煎鸡蛋。她看了看女侍者,就挑剔地说:“这种煎蛋要求,蛋白全熟,蛋黄是生的,而且还能在里边流动。不能用太多的油去煎,盐放得稍微少一点,还要加一点点的胡椒。其次,我要的是一个新鲜的鸡蛋,而且是乡下快活的母鸡生的。”

  女侍者听后就温柔地说,“请问您一下,那只母鸡的名字叫阿珍,不知道能否适合您的心意呢?”

  在这个小幽默故事中,那位女侍者用的就是幽默式的提醒。她在面对那个爱挑剔的女顾客时,并没有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依照对方的思路,提出了比她更荒唐可笑的问题来提醒对方:我们难以满足您过分的要求,从而明显地表达对这位女顾客的过分要求不满。

  除此之外,对怀有恶意之人,自不拼个鱼死网破,打动草丛惊走蛇就可以自卫;对那些粗鲁的家伙,只需敲响山石吓跑老虎,就可让其及时松手。置人于死地的事最好不要做,要做一位可方可圆之人,就能立足于这个世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怎样做人吃得开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