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有长远眼光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管理者不应拘泥于原有的做法和经验,应破除陈规陋习,对组织实践进行哲理层面的提升,解决组织的“为什么”的问题,把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与组织的实际相结合,转化成组织的具体操作性的政策和策略,从而使组织的理念和思路具有执行性。然而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懂得“向前看”。美国战略专家曾观察到,只有不到3%的资深经理人,会将精力花在建构未来上,这正是许多管理者失败的重要原因。
超前意识也是管理者应该具有的。超前意识是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运行法则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所作的合理预见。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复杂,管理者的眼光要远,眼界要宽,看问题、办事情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尤其要对自己的直接管理、组织实践活动的现状、发展走势以及外部环境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这样工作的主动性才能增强,才能沉着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人的一切都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人差别的本质在于思维。管理者高人一筹之处在于别人没想到的而自己却想到了;别人想到的,想得更深更远。管理者要培养自己活跃、健康的思维方式,这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充实自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观察、多思考,增强敏锐性,由一元思维走向多元思维。所以,管理者应该有为自己设定目标、开发预见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能力。此外,管理者还必须为经营未来提早地采取行动。
那么,作为管理者怎样才能具有远见卓识,培养出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呢?首先,不要轻视自己的直觉。就成功的管理者而言,他们的直觉经常会主导着重要的决策。其次,要大胆计划。研究中发现,具有远见卓识能预见未来的管理者常采用大胆计划,作为推动企业进步的有效方法。
管理者还须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许多曾经显赫一时、声势浩大的公司之所以很快销声匿迹,无不与其管理者缺乏远见有关。因此,管理者必须学会能从周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中总结规律,并能从其纷扰的形势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推动自己的组织踏上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未来之路。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人们从大量的研究中还发现,能够为未来做好准备的管理者,是那些了解自己过去的人。在你幻想未来之前,建议你先回顾一下自己过去的辉煌纪录。把你的生命线画成曲线图,标出几个你生命中的巅峰和低谷。在每个巅峰旁边,写下足以代表你生命巅峰的几个字,记下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你生命巅峰的重要原因并分析这些重点,看看这些生命巅峰透露出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使得你在未来不得不加以重视。这个练习很实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未来的远景,并为之做好准备。
未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洞察未来的睿智和长远的眼光,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一些公司的管理者感到领导变革的风险太大,他们学会了通过对企业组织进行调整,使企业沿着他人开出的道路前进。这样,他们也能侥幸地避免可能会招致灭亡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只是追随者。虽然他们好好地跟着,企业也许就会生存下去,但是,他们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具有长远眼光的管理者是决不甘于步人后尘的。他们所想的是创造自己的前途和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毫不犹豫地开始在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这样的管理者经常鼓励员工对传统思想进行挑战,尽可能地改变本企业组织,以取得持续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这些管理者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存,他们更多规划的是如何发展,并以未来为导向领导潮流。它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其他公司则是跟从者。
显然,多思考未来,并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企业家能否引领企业胜利远航,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商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占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们就要不断经营未来,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市场之上”。
如果一个管理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他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捞一把”。这样的管理者缺少应有的信用意识和品牌观念,他所管理的组织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现在很多企业组织为什么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缺少着眼未来的长远经营意识,常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害企业的信誉。而着眼未来的企业家,他们的着眼点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往往把诚信作为经商之本,努力打造百年品牌。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必须经常地去思考未来、经营未来,以未来为导向把焦点对准。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竞争的大赢家。
建立学习型组织
品卑由于无志,无志由于识低。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一个团体落后的根源在于团体中人的落后,人落后的根源在于无知。学习可以立身兴业,学习可以给人以机遇,学习可以解决本领匮乏,学习可以使人变得重要,学习可以塑造完善的人格,学习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学习可以增强自信,学习可以防止庸俗化,学习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是管理者必需养成的一种习惯。
才气,是管理者称职的必要条件。有才气的管理者,博学多识,明察善断,善于把握全局,推动工作;而才气平平的管理者,往往孤陋寡闻,优柔寡断,没有魄力,难负众望。但才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是勤读书、多学习、广历练、常思考的结果。特别是读书学习,是才气的最重要来源。
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是,我们的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经济或商业行为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称为“生产活动”。古代军事斗争、政治改革无不是围绕着经济利益展开的。因此,从历史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窥测商业经营与管理的真谛。
战国中后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这让赵武灵王焦虑万分。当时,赵国的服饰还是长袖大袍,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于是,他决定实施变革,效法胡人短衣窄袖的穿着,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技巧。克服重重阻力后,赵武灵王坚定地推行“胡服骑射”的战略变革。从此,中国由战车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而赵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依靠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很快扩大了国土面积。
历史发展依靠的是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方式,也就是西方世界崇尚的“弱肉强食”逻辑。作为生产力集中表现的商业,其经营与管理必须顺应这一规律,否则逆潮流而动,势必功败垂成。
既然变革不可避免,那么现代商业经营的根本制胜之道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把握商业世界发展方向,方能有所作为。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这样就可以有作为,快乐地生活。
20世纪70年代,美国以军事科技革命带动国家生产力发展,并将军事技术应用于经济生活,催生了网络信息等新科技变革,进而引起了商业管理理念的变革,使美国重新站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变革的周期日益缩短,使得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经济组织的学习能力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点。
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型组织”成为应对变革挑战的有效管理工具。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个体的价值与自我实现成为可能。
今天,重温孔子对“学习”的论述,对我们理解这场时代变革是大有裨益的。孔夫子的“学习”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无论是组织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有一种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本领。作为组织管理者,你是否像赵武灵王那样能洞察行业发展先机,进而排除万难打造一支崇尚学习的团队,开始变革?
拿破仑曾经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管理者要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管理者也要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善于学习,勇于变革。
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企业,已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了,即使在中国,每分钟都有10家公司破产。这或许可以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来解释。
不善于学习和变革,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建立学习型组织,通常是这些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行动更迅速,才能提高企业生命力。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组织领导与管理的主题,任何忽略组织学习的企业都将会丧失商业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