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兼听则明
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
——《管子·明法解》
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决策者多方听取意见领袖的建议。通用前CEO(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因此,一个天才CEO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很显然,杰克·韦尔奇把通用和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出色的纳谏制度。
今天人们借助各种通信手段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信息情报,在古代交通和信息闭塞的情况下,有作为的帝王将相无不是以善于多方听取意见、利用集体智慧取得成功的。
唐太宗曾经问宰相魏徵:“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而不受下属的蒙蔽呢?”魏徵回答说:“任何人只听一面之词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作为一国之君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魏徵这里所说的“广泛听取意见”,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兼听则明”。关于这种决策思想,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管仲在《明法解》中指出:“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意思是,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包括听取和了解相反的意见,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而合理的决策。
韩非子特别强调,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信息要灵通。他说,如果臣子关闭君主的信息来源,追逐物质利益,擅自发布命令,表现自己的品德,扶植自己的势力,都会削弱君主的领导力。管理者考察下属,尤其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从多个角度入手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韩非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西门豹做邺县县令,清明、严格、廉洁,一丁点的私心也没有。但对待魏文侯身边的人却很简慢。于是魏文侯身边的人就拉帮结伙地说他的坏话。过了一年,上级考核官吏,西门豹被罢了官。西门豹就说服了魏文侯要求再做一年邺县县令。西门豹在邺县重重地搜刮老百姓,并把搜刮来的东西奉送给魏文侯身边的人。一年过去了,回到国都考核,魏文侯亲自迎接并向他敬礼。西门豹对魏文侯说:“前年我为了国君的利益治理邺县而你罢免了我的官职,去年我为你身边人的利益去治理邺县而你向我敬礼,我不能再做这样的事情了”,于是交出官印要走。魏文侯不接受,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
清正廉洁却被罢官,重敛行贿却名美位固,这则故事发人深省。韩非子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的办法是“众端参观”,就是从多角度考察员工,有点像今天企业界常常说的360度考核。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建立各种信息渠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第一,必须尽可能认真观察员工的行为,只有准确了解员工的行为才能做好员工的管理。第二,必须听取员工的说法,管理者不能完全听信左右或亲信的说法,必须尽可能亲自观察管理者应该知道的一切,特别是不要在进行观察之前发表意见,以免下属投其所好,使得管理者不能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第三,有时可将观察到的员工行为与说法进行验证,进一步保证管理者能正确全面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员工的言行,这是企业管理者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同时企业管理者还须正确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自身优劣,根据观察到的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制定岗位规范,为更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其实管理者做到了“众端参观”,使有用的信息通畅无阻地传播,不仅仅能够对员工有正确的考核,而且对公司的业务及产品经营也会有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对讲机在日本市场上非常流行。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日立公司生产的对讲机盈利薄弱,于是决策层准备放弃这一业务。但是一位业务主管无意中听顾客抱怨携带不便,而且拙劣的设计让人感觉不到美感。他马上把这种情况向上面反映。
后来公司决定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对讲机的市场潜力依然很大,人们也的确对现有的产品设计不满。于是日立公司决定在产品形态设计上投入研发力度,最后设计出了被公认为最佳的外形机壳。新产品问世后,尽管价格提高了20%,但还是受到了热烈欢迎。
日立公司善于听取顾客的意见,并以此为突破口调整产品策略,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这就是“兼听则明”的商业价值。优秀的管理者通常都建立了自己灵通的情报网络和顺畅的沟通渠道,避免自己听到虚假和片面的声音,看到错误和局部的信息。
盲目偏信,必致失败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
——《荀子·不苟》
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是管理者的一门日常功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而他与魏徵的故事更被传为佳话。但是,善于纳谏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联系实际周密思考、科学预测和决策才是制胜的关键。也就是说,管理者不要盲目接受别人的想法,要学会独立思考。
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天性好学的人,常常废寝忘食地读书。而且,他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老师讲经时,他都会带领听课的弟弟行大礼。赵顼继位以后,面对的是国家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况,于是他励精图治,希望大有作为。
为了获得富国强兵之术,宋神宗虚心向参与过“庆历新政”的大臣富弼讨教。但是富弼因遭遇上次失败的打击,早已丧失了改革的勇气和雄心。更严重的是,他久居高位,已经变得十分世故,整天醉心于读经念佛。当宋神宗征询意见时,他甚至让宋神宗放弃富国强兵的改革念头,做一个“无为”的君主。
胸有大志的宋神宗没有听从富弼的观点,一心坚持变革图强的治国策略。他吸取前面的教训,仔细分析了朝廷各位大臣的施政理念,最后把目光放在威望颇高的王安石身上。宋神宗通过严格的考核,发现王安石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向他提出了改革的想法。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负责大宋王朝的变法事宜,这就是著名的“熙宁变法”。这次变法持续了18年,使宋朝的国库收入大大增加,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有所缓解。
宋神宗的确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不盲目接受别人的想法,不被他人错误的意见误导,而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找到变革图强的道路,堪称优秀管理者的典范。
盲目学习别人的方法是一件有害的事情。管理者要有自己的主张,在具体的实施细则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符合自己的方法。对管理者来说,善于纳谏必不可少,但是要避免钻牛角尖,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人的建议、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
创立于1984年的戴尔电脑公司一直是全球个人计算机销售大户。更重要的是,它是在缺乏强大的研发投入情况下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
成功者总是能吸引最多的注意力,人们研究后发现戴尔成功的模式是“直销”。于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管理者领域,许多后来者加入了电脑直销的行列。甚至连惠普这样的跨国巨头,都在戴尔的影响下调整了自己的营销方式。然而迄今为止,众多的效仿者几乎都没有成功。
由此可见,管理者在用人、营销、管理等问题上,一定要避免盲从的做法,避免被误导。不切实际地沉迷于“异端邪说”,把管理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无异于海市蜃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组织实际状况,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策略。管理者需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前提是独立思考。
我们不能否认戴尔的“直销模式”,但是对别人来说,它仅仅是成功的“纸上经验”而已,可以作为参照和借鉴;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跟随其后,因为“攻乎异端”的做法,会把我们带进错位的经营管理沼泽中。
事实上,真实的成功经验不是文字和音符能够解释清楚的。目标管理、流程再造、有效沟通等经营理念必须通过出色的执行才能发挥作用,而联系实际是关键。戴尔本人曾经说过,直销只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和分销一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你是否被从海外贩运过来的流行管理文化所左右?借鉴和参照无可厚非,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多听、多看之外,还要多想、多联系实际,这是先哲掷地有声的教诲。
管仲决策七法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管子·霸言》
管理者在谋划决策的时候必须要有主见,行动前做好计划。这就是管仲“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的内涵。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注重管理决策的研究。要想在决策中有主见、不迷惑,就要遵循一定的决策法则。管仲提出了决策中必须掌握的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七项具体方法。
什么叫“则”呢?管仲说:“本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他的意思是:基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寒暑的变化,水土的性能而产生人类、鸟兽、草木。物类虽然很多,但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法则,这就叫作则。简言之,就是要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什么叫“象”呢?管仲说:“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谓之象。”意思是:仪式,名号,季节,类似,种类,比喻,状态,这就叫作象。换言之,就是要了解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状况。
什么叫“法”呢?管仲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或者说,法就是指尺寸、绳墨、规矩、秤石、斗斛、平量之器。意思是说要懂得行为的规范。
什么叫“化”呢?管仲说:“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也就是说,渐进、顺应、观摩、熏陶、服从、习惯,这就叫作化。也就是要懂得教化的作用。
什么叫“决塞”呢?管仲说:“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换言之,或予或夺,或险或夷,或利或害,或难或易,或开或闭,或杀或生,这就叫作决塞。所以决塞就是要懂得控制的方法。
什么叫“心术”呢?管仲说:“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也就是说,信实、忠诚、宽厚、施舍、气度、宽恕,这就叫作心术。心术就是要懂得处事的手段。
什么叫“计数”呢?管仲说:“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换句话说,是刚是柔,是轻是重,是大是小,是实是虚,是远是近,是多是少,这叫作计数。计数,就是要懂得举大事的谋略。
决策方法是否科学,它不仅影响决策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决策能否顺利实施,所以决策方法对于决策行动至关重要。
关于“则”的作用,管仲说:“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也就是说,制定规划体制,不能不知道事物的法则。不懂得事物的法则,而要发号施令,这如同用不稳定的陶轮来测定东西方向,摇动竹竿而想使竹梢不动一样。即所谓“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檐竿而欲定其末。”
关于“象”的作用,管仲说:“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换句话说,就是量才用人,不能不知道具体情况。不了解具体情况,而要量才用人,这如同长材短用,短材长用一样。即所谓“不明于象,而欲论材审用,犹绝长以为短,续短以为长。”
关于“法”的作用,管仲说:“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这就是说,治理百姓和统一民众的行动,不能不知道行为的规范。不懂得行为的规范,而要统治百姓和统一民众的行动,这如同用左手作书而闲着右手一样。即所谓“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
关于“化”的作用,管仲说:“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这就是说,移风易俗,不能不知道教化的作用。不懂得教化的作用,而要移风易俗,这如同早晨才制造车轮,而晚上就想乘车一样。即所谓:“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
关于“决塞”的作用,管仲说:“驱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其意是驱使和调动民众,不能不知道开放和封闭的方法(即松和紧的方法)。不懂得开放和封闭的方法,而要驱使和调动民众,这如同“使水逆流”。
关于“心术”的作用,管仲说:“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这就是说,要使法令保证贯彻,不能不掌握统治百姓的手段。懂得统治百姓的手段,而要百姓贯彻法令,这如同背着箭把射箭,而定要射中目标一样。即所谓“不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
关于“计数”的作用,管仲说:“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换句话说,要想事业保证成功,不能不知道谋略的重要性。不懂得谋略的重要性,而要成就大业,这如同没有船只,而要渡过水险一样困难,即所谓“不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水险也。”
管仲认为决策“七法”中的任何一项,都含有它自身的特殊的功能,都涉及决策的行动,内容十分广泛,许多仍可为今天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