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慧眼识人3
书名: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3163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识破下属的欺瞒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人才犹如冰山,浮于水面者仅30%,沉于水低者达70%。因此,识别人才一定要使使“放大镜”,用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合理地使用人才。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指耳闻之不如目见。所以,知人特别强调和讲究知人的艺术,知人不能光凭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齐威王时期的即墨大夫,自从到即墨之后,勤于理政,公正廉洁,使那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什么官司之类的事情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即墨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不断地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齐威王没有听信这些坏话,派人到即墨那里了解情况,发现他左右的人之所以讲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给他左右的人送礼求情。于是,他加封了即墨大夫的官爵。

  管理者如果对人多怀有疑心,那么,形形色色的离间术就会趁虚而入。离间术能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加深误会,或编选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离间术的目的就是抑人扬己、损人利己。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产生怀疑时,一定要警惕离间术乘虚而入。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对离间术的破译方法是,要建立在对怀疑对象的行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是要让事实来说话。

  另有一个阿大夫,到阿地之后,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使那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赵攻鄄,他不去救;卫取薛陵,他竟不晓得此事。就是这样的一个阿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经常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好话。齐威王也没有听信这些好话,派人到阿地做了解,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召见了阿大夫,对阿大夫说:“自从你到了阿地之后,天天有人讲你的好话,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可见你必是送了些礼物给我手下的人,让他们尽在我耳边讲你的好话!”接着,就把阿大夫和夸过阿大夫的那几位手下都杀了。这一来,齐威王手下的臣子个个既惊又怕,再也不敢谎报情况了。齐国的兴盛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上面这两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讲话是有其目的性的。管理者身居高位,对下情不可能事事清楚,他需要别人提供情况。管理者为官一任,最可怕的是被蒙蔽而听不到真切的声音。进耳之言,究竟可靠与否,还是需要调查研究的。齐威王能从被毁者中看出好人,从被誉者中找出坏人,不被谎报“军情”的小人所欺骗,就是因为他搞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产生坏话和好话的原因。

  千百年的经验告诉管理者,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人的眼睛识人可能会因种种原因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知人,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既要识人,就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伪面目是很难的,虽然假动作也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一世。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真面目终将暴露。实践将说明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在历史上,不能够识破下属的欺骗行为,而错误地以己观人,以己心观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常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这样的教训也是很多的。

  北魏节闵帝时期,尔朱荣把持朝政,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荣,以清理君侧为名博得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在外省为将,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一个部将叫房弼,当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猛将,对尔朱氏一家一向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尔朱世隆。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应该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个血性之人、直肠子,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气壮声雄地叫冯绍基动手。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骂道:“他奶奶个熊,抖个啥子!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一鼓劲,举刀割房弼胸前时,出乎意料地轻轻一推,就把房弼杀死了,带着人马投奔节闵帝。

  可见,管理者如果没有完全认识下属对整体的影响是十分可怕的,这将导致整个集体的失败。

人才要发现也要培养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孟子·尽心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领导者必须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但是人才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因此培养储备人才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上引导下属、在组织内部培养下属,才能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获得独当一面的人才,使团队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态势。注重开发和培养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关键时刻大有作为。

  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与企业同心同德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管理层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员工培养一定要有系统性,从整体上设计规划,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实践中,能够对症下药的员工培训已经算是有所作为的了,现实中还有不少企业老板是根本不重视也不愿意花钱去培训员工,企业走哪算哪,短期来看可能不会有影响,但总有一天老板会发现有潜力、有想法的员工逐渐离去,企业发展也因此受到冲击。

  好的企业应该是和员工一起成长的,给员工压担子没关系,关键是要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尤其是在人才储备上舍得投入。只有员工感觉舒心了,工作才会更用心。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企业而言,这个支点便是“员工”。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舍得对员工的大脑进行投资。但高昂的培训支出怎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呢?

  事实上,要企业的培养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管理者的配合。部门主管是本部门的首席人才培养经理,作为主管,必须有人才培养意识和水平,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有一家汽车品牌4S店,经理是一位有数年修车经验的师傅,技能上无可挑剔,而且他只要看到从未修过的车型就非常想要去修好它。因此,只要新车要修理,他就一头钻进车底,而他店内的四个徒弟都在旁边看报纸,有时候递递茶水,但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虽然这位经理的技能很高,但他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其实作为“师傅”,教徒弟时肯定都会考虑到一个问题“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企业制度上下手,通过“机制与授权”保障管理者的角色,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标准、培养和管理制度,以便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队伍。

  在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时,除了可建立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度、员工异动或晋升培训制度、师傅带徒弟制度外,还可以“专业力”和“与企业的一致性”为坐标,把企业的员工归为两类,分门别类到不同的培养机制中去。

  一类是专业力差,与企业一致性强的“仓促上阵”型员工。这类员工通常是从别的部门调到任职部门的空降部队,对于现部门的工作不熟悉,但对企业认同度高、忠心耿耿。这种仓促上阵的干部失败的概率很高,出现这种状况可以归咎到他的原领导,在安排调动前没有安排相关的培训。对于这种员工,通常最好在调岗前一个月为调岗的干部安排相关的培训,加强该员工对新岗位的把握和认识,不要让其仓促上阵。

  另一类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力”和“与企业的一致性”都较差的“自顾不暇”型员工。这类员工一般与公司高层有关系,对这类员工的培训就要花一点心思。例如某企业生产部新入职的副经理是董事长的亲戚,于是经理给这位新下属安排了“标杆企业考察”这种培训内容,通过到标杆企业考察,让他意识到其他企业的不同,进而实施改变。这种方法比直接提意见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少人力资源经理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就是做培训时,生产、销售部的经理不配合,认为培训会浪费时间。实际上,对于培训是否重视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只有大家都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充分重视员工培训,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