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三叔和麦先生在暗访中还了解到,由于王太守的勤政为民,辰州府各县、各土司的农业生产都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耕地总面积超过了三千倾,田赋也比前面各朝有很大的增加。
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番薯、南瓜、蚕豆、土豆、玉米、棉花等从西方引进的高产作物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种植,已在辰州府的许多地方普遍栽种,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关于种植棉花,早在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就命令各地推广棉花种植,规定民田五亩至十亩者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加倍,以解决民间的穿衣问题。
由于朝廷重视农业发展,辰州府所在的湖广省已经成为“湖广熟,天下足”的富庶地方,意思是当时主要的米粮生产区已经转移到湖广地区,包括辰州府境内沿河的部分地区。满三叔和麦先生在暗访中还注意到,王太守还非常重视教育。
历史上,辰州府曾经被视为“化外”“蛮荒”之地,但从秦汉开始,历代王朝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不断以汉文化影响和渗透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族、苗族同胞所接受的过程。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学校历史悠久。西汉武帝曾诏令全国设立官学。东汉光武帝武建年间,南阳人宋均任辰阳县令,为立学校,禁绝淫祀,在湘西五溪蛮地立学校,以改变“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的传统,起到了“人皆安之”的作用。
东汉和帝永兴年间,武陵郡太守应奉“兴学校,举侧陋”,虽然此前的学校多是招收汉族官员子弟,但对于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和汉文化的传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先遣”作用。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在湘西地区设学校,推广汉文化,湘西地区学习汉文化的风气逐渐增强。一批土家族、苗族人热衷学习汉文化,如土家族人田英因学习汉文化较深,造诣颇高,唐朝政府任命他为溪州刺史,进“上柱国”。
两宋时期,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虽然看不到文献记载,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湖湘地区的学校教育大为发展,书院和各地州县学蓬勃兴起,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南宋时文阁官员王廷珪(庐陵人)因触怒了秦桧奸贼,被流放到辰州,隐居在泸溪的武水口,他“明经修行”,有学问,有气节。当时泸溪地处偏僻,人口稀少,文化教育落后。
在泸溪县令的要求和支持下,招徒授课,称“东洲书院”。王廷珪在泸溪居住十六年,为泸溪培养了一批文化人。他在“讲经授业”之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泸溪文集》一书,是研究湘西风情和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宋庆历年间,泸溪的官绅及殷实户请塾师在家开馆,教育自己的子弟,私塾也从此开始在湘西出现。
历史进入元明时期,湘西地区进入土司制度时期,朝廷在加强对土司政治控制的同时,也加紧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学校教育,使湘西各民族人民逐渐接受内地汉文化。如元朝时,泸溪县尹王柔克(河南开封人)就在泸溪“兴学化俗,得牧民之体”。
元至正年间,达鲁花赤盖忙古在泸溪建县学。明代对学校教育更为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令“诸土司皆立儒学”。弘治十四年,明孝宗又下令规定,“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这些措施有利于土司土官文化的提高,也促进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朝朝廷强制学习汉文化的政策,使一些土司、土官及其子弟到附近州县求学读书。明正德初年,永顺土司彭明辅就曾就读于辰州;万历年间,彭元锦、彭象乾自幼就学于酉阳,“儒学有才名”。万历元年,永顺宣慰使彭元锦聘请樊子珍、张天佑为教谕,创建若云书院于老司城福石坪,为土司子弟教授“经、史、六艺”。
明朝还在湘西地区建立了一批县学、卫学,如明洪武初重建了泸溪县学,洪武三十二年建慈利县学,正统六年建永定卫学,正统九年建九谿卫学。这批官学和书院,虽然大多都设在汉族集中的官府所在地,其教授的主要对象是汉族子弟,但同时也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富商大户和邻近的土司土官子弟入学,学习汉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对于汉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学校教育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开始传播,土司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掌握汉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典籍和诗文的土家族苗族文人雅士,其中还有少数佼佼者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永顺宣慰使彭世麒著有《永顺宣慰司志》,记述了永顺宣慰使司历代更替的历史及其境内的山川景物,是研究湖广土司制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土司制度的历史书籍。 其子彭明道也撰有《逃世逸史》等著作。
听了满三叔和麦先生的汇报,满朝荐对辰州府官员总的感觉还满意,辰州府的好官还是不少的。他们勤政为民,注重生产发展,重视文化建设,为辰州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像辰州太守王玺、永顺宣慰使彭元锦、辰阳县知县曹行健、聚坡县知县吴瑞登、卢阳县知县苏宏谟、渠阳县知县刘应中、朗溪县知县何璘、辰州府分守道郭斐、辰州卫指挥同知王梦麟、武溪县知县王腾汉、建昌县知县畲鸣化、盐泉县知县廖汉文、龙标县知县鄢翼民、罗蒙县知县向梦熊、莳竹县知县郎廷梿、招谕县知县李魁春、双岩城巡检司巡检廖汉文、永顺军民宣慰使司长官杨邦翰、龙山土司长官张佳晟、保靖军民宣慰使司长官司长官李凤习、竿子坪长官司长官赵念曾等。
但是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通过满三叔和麦先生的暗访,也发现了少数官员不是勤政为民,而是以权谋私,残酷剥削穷人,闹得穷苦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像安江堡的彭太善、龙标县的周苟富、建昌县的刘大黑、卢阳县的黄仁仁。对于这些黑官,很需要整治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