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己养德3
书名: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作者:刘洋 本章字数:4506字 发布时间:2024-06-24

痛自克治,事无不集


  苟即其所短,而痛自克治,则官无难事,事无不集者矣。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拜命》


  

  管理者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既决定着管理者的业绩,也关系到企业的盛衰。但是套用一句俗话来说,“管理者也是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因此管理者必须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张养浩提倡的“克性之偏”,就是加强内省,克服自己的缺点,如此,则“官无难事,事无不集”。

  管理者作为团队中享有权利的分子,有的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这种忌妒是对强于自己的同事或下级产生的恐惧、愤怒和忌恨,由此而采取贬低甚至诽谤别人的手段来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以求心理上的平衡。而能干的管理者懂得训练接班人,他会把许多详细资料移交给接班人。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加强自己,从各方面提升自己。人们凭自己的能力促使别人去干工作获得的报酬多于自己亲自去干所获得的报酬,这是永恒的事实。但是管理者的忌妒心理却在抑制人的积极性,扼制人才的发现和开发,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性、群体凝聚性,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不断进步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三国时代,杨修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杨修非常聪明,据说有一次丞相府建造花园,工匠们请曹操验收。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得太‘阔’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问工匠们是如何知道自己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后来就借故把杨修杀掉了。还有同样才华横溢的祢衡,也被曹操用借刀杀人的方法害死了。曹操患有头痛病,与他嫉妒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固执心理是另一种容易影响管理者的不良心理。固执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的心理现象。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一意孤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固执心理对于管理者,尤其是主要管理者来说,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事业发展,也会使管理者处于苦恼的孤立地位。某些管理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听取多方意见,不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一味坚持自己从第一印象中得出的错误结论,作出错误的决断,其结果将最终导致重大的损失。例如明代的“土木之变”就是因为明英宗固执己见,不听取臣下意见,轻率出兵所致。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因此,作为管理者绝不能固执轻率,而应当集思广益,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不致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还有少数管理者喜欢被奉承。奉承是一种只听好话、听不进坏话,爱听报喜、厌听报忧的心理现象。爱听报喜、不爱听报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明明是企业亏损,却上报赢利;明明企业问题严重,却说成“形势一片大好”。喜好奉承的管理者,往往不能了解下面的实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给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另外,许多人认为在一个团体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总是意气风发的,其实不然,管理者也会被忧郁心理所困扰。忧郁心理是一种情绪低落、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过分的小心谨慎,就会寸步难行、丧失机遇,就会斗志衰退、疑而不决,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忧郁心理的最大危害是影响管理者果断决策,影响管理团队的奋进斗志。犹豫不决不等于深谋远虑,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不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就会耽误大事。

  总之,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勇于“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甘当伯乐,也要敢于正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尽量克服以上几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争取发挥最高的管理效能。

管理之艺,致治之要


  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

  ——(北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管理者在做管理工作时,为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而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手段和特殊方法,这就是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它是管理者的智慧、学识、才能、胆略和经验的综合反映,是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在方法上的体现。

  管理不讲究科学策略,工作不讲究方式方法,为人处世不讲究交际艺术,是很难在组织中立足的,这样只会处处受敌。将每一种管理方法都研究透彻,将每一个管理技巧都发挥到极致,将每一项管理工作的细枝末节都精雕细琢,是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要诀。

  要想使管理工作从“技术”上升为“艺术”,首先要求管理者发挥创造性。管理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它不是对管理学知识的一般的、简单的、机械的运用,而是创造性的发挥;它不是墨守成规、照章办事的产物,而是一种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独特技艺。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活动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并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因此,每个管理者都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进行综合性创造,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应有的升华,从而产生构思新颖、风格独特,并能有效适应多种目标的管理艺术。

  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行为都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的,是即兴而发的。这种对随机事件的非模式化、非程序化的处理,表现出管理艺术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一个好的管理者,不能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和定量化的数学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判断力,随机应变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管理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弹钢琴”的艺术。弹钢琴需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而这十个指头如何动作,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如果十个指头一起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了。只有十个指头在键盘上的跳动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急有缓,有节奏并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美妙动听、沁人心脾的音乐。把这种弹钢琴的艺术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就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抓住重点,照顾一般。

  任何一个企业、部门或单位,都会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管理者去处理,这些具体工作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在全局中占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则居次要地位,起着协调配合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心工作或重点任务,其余的属于一般性工作,是非中心工作。中心工作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集中表现。因此,中心工作搞得好坏决定着全局的成败。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非中心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环节,又要兼顾其他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开整个工作的局面。

  其次,管理者还要具有把握时机、随机决断的艺术。所谓时机,就是某种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各种条件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着手处理问题时,必须不失时机,看得准,抓得住,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迅速果断地作出决断。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管理者如果优柔寡断,坐失良机,那么尽管你的主意和办法是好的,但也只能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管理者要做到把握时机,随机决断,先要全局在胸,统筹得体,能够对全局和整体做出估量。要善于把握整体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抓住要害,带动整体。如果没有对全局的深刻了解,决断就会失去依据。然后,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善于捕捉战机,分清主次,在事物发展进程中,随机应变,果断决策。包括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原定计划和部署,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最后,管理者还必须掌握“留有余地”的艺术。所谓“留有余地”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为了弥补主观认识上可能出现的失误,说话办事和做工作时要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它是一种以防万一、争取主动的管理艺术。之所以要留有余地,是因为:第一,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人的认识不仅要受客观过程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且还要受主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所以人们对客观规律很难一下子就认识得很准确、很深刻。第二,即使是完全正确的认识,也可能会遇到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管理者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留有余地。留有余地的管理艺术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制订计划的时候,指标不能定得太高,要留有余地,要使下属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并有可能超额;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上,要留有后备,不能满打满算,以防突发事件;在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时,也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员工有一个接受和体验的过程,不能强加于人。

  当然,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无论怎样灵活和多样,无论多么玄妙和高超,但它毕竟不是管理者个人的主观臆造,而是管理者主观能动性与管理活动实践的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以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为基础,又反过来以管理者自己的经验和对规律的总结,去丰富和发展管理知识。

实事求是,求真务本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东汉)荀悦《申鉴·俗嫌》


  

  《孟子》中有个著名的“揠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观望。接连几天,他都看不到禾苗有明显长高的迹象,不禁心急如焚。后来,他想了一个帮助禾苗快速生长的办法,那就是把禾苗一棵棵地拔高。农夫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累得筋疲力尽。他高兴地回到家,竭力夸耀自己今天的功劳。但是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以务实的态度做事,而是盲目地急于求成,这既是宋国农夫失败的原因,也是许多现代企业管理者经常犯的错误。

  组织管理者往往需要建立自己的权威,所以永远保持“正确”的决策和言行就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之一。与之相对应,当自己在某方面不甚了解时,就会自然地掩饰这种不足,表现出无所不知的样子。然而,这对管理者自身成长和组织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安德鲁·伯罗斯说过: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在讲话时从不装腔作势,他的员工也是如此。

  三国时期,曹操在一次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即将成熟的庄稼,下令不得马踏或人为踩坏禾苗。这时,一只野兔惊扰了曹操的坐骑,马受惊后疯狂奔跑,结果踩坏了大片庄稼。刚颁布法令,自己马上就违反了,但曹操没有装腔作势地为自己开脱,也没有解释管理者可以有免除的机会,而是削发以抵斩头的罪行。曹操知法犯法,主动接受惩罚,赢得了将士的信赖和拥护。这种务实的管理作风不但没有损害他的威信,反而极大提升了他的个人声誉。

  对一件事情或某方面的状况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历来是为人处世的一条根本原则。孔子教育人们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既是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忠告,也是现代企业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一种智慧——坚持实事求是,务实赢得成功。

  声名远播的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学生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管理者每天忙忙碌碌,是否能够接受良心的拷问而做出如上的回答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情况错综复杂,管理者只有坚持务实的作风,才能正确地做事,有力地推进管理活动,促进公司发展。特别是当犯错不可避免时,我们更需要以务实的精神应对,这样才能纠正错误,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有哲学家说过:“正是因为自以为是,人们才会迷失自己。”因此,在沟通、团队协作、激励等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务必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被外界欺骗,更不自欺,做到“知之为知之”,从而避免自我迷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中国人的管理哲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