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委婉含蓄:批评的话要好好说1
书名:你比别人差的不是口才,而是好好说话 作者:刘亿君 本章字数:4854字 发布时间:2024-06-28

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有些人的批评简直让他人无地 自容,下不了台。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

目的,还有碍于人际关系的畅通。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 ”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 地批评,让他人既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尽快改正,同时也能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内心对你心存感激。


先入为主不可取

常听有人在争执时说:“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 型的看法,就是先入为主的执着,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一件事 情,往好处去看,倒也罢了;往坏处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见定为坏事,把好人用成见定为坏人,则是不应该的。

成见好像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即使倒入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 用;成见好像田地里的荆棘、杂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种子,也妨碍其成长。有成见的人,通常自己不肯承认,不肯更改,更不肯放弃成见。

有些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有成见的人, 自以为是, 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是幼稚、愚痴、无 知的。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只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 一再固执成见,成为执着之病,那么有见解倒不如无见解。放弃成见, 凡事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必预设立场。“是” ,就还给它一个“是” 的本

来面目;“非” ,就还给它一个“非” 的真相。唯有消除成见,去除执拗,才能认清真相,拥有真心。


幽默地批评是有效的批评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 象的比喻等,缓解受批评者的紧张情绪,启发受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 间的感情交流。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对象积极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幽默式批评。课堂上很乱,有的学生说 笑,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眼观窗外。上课的老师突然停下了讲课, 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如果坐在中间谈笑的几个同学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安静,就会让前面睡觉的两位女同学睡得更香甜了。”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那几位被点到的同学的笑容里则带有羞愧之色。

幽默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气氛变得轻松,即便是批评,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幽默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再呆板的人,只要努力都能逐渐 变得幽默起来。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竞选总统时, 别人给他提出了意见。于是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使自己幽默起来:每天背诵一篇幽默故事。

但是要注意,幽默式批评不是讽刺,讽刺别人会使人厌恶,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怎样批评孩子

没有人永远正确,更别说一个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如何对待呢?

请先看一位父亲讲述的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低声发颤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壮和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 ”“真的? ”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壮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

“啊! ”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壮的房间,狠狠地揍他一顿。但理智占了上风,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小壮刚12岁,还是个 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 好。于是,我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 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壮谈,我暂时回避, 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小壮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三天后的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壮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 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 ”的文章。 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 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 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壮听得认真,不断地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他的事。

十天后,派出所把小壮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我  从妻子那里得知,小壮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 债, 目前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壮直接面谈的 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不干这种事;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壮听后,痛哭流涕,并保证道:“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

此后,小壮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确实,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只有孩子犯了错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行为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控。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 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得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你怎么搞的,总是丢三落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一个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式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 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 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只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的批评不管用?

1 .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  青,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 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点  了。而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

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性地说:“ 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 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 此痛快敷衍的对话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可以说是不堪入目啊!

很多孩子要不就是已经把家长反复叨唠的话死记在脑子里,要不就 是根本就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 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而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 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唯一能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 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 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批评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 .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本来就是个打了 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联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还能扯到 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您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 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 .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 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这类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 .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 还不能深刻意识和认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犯错是正常的,而第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

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可能由于家长在学习活 动中过早干涉、过多介入、琐碎品评、莫名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事实上,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 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原谅,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错 误频频出现就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错误出现一次的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孩子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 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 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批评孩子呢?

1 .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丢人”等等,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言。应该简明  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  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的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  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 为。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才是十分明智的。

2 .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  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  点,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用多了便失效。

3 .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批评效果,殊 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前面提到小壮的父亲批评孩子选择了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4 .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 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 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 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5 .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批评孩子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有些家长一遇到孩子犯错,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股脑抖出来,搞“扩大化” ,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 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 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 。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这 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而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思想 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

6 .相互配合

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