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看人说话:先区分对 象再好好说1
书名:你比别人差的不是口才,而是好好说话 作者:刘亿君 本章字数:4384字 发布时间:2024-06-27

要想说话,先要看准对象。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在家 中,你要想和孩子好好说话,就要做到心平气和;破口大骂不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反倒会疏离了亲情。


上下交流,选择时机是第一

一般说来,人们在与自己同等级、同层次的人讲话时,表现会比较 正常,行为举止也会比较自然、大方。但是,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讲 话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表现拘谨,并且自卑感强;相反,在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讲话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如、 自信,甚至比较放肆。

比如,有的人在自己的管理者面前从不敢“妄言” ,和同一科室的同事也不多说话,可是在自己的员工或所管班组面前讲话时,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的则在一般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能者的架势,可是见到权威就显得十分驯服和虔诚。

因此,上下级之间的交流,管理者要避免采取自鸣得意、命令、训 斥员工的口吻说话。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对待员工。这样,员工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谈话是一项双边活动,只有感情上的贯通,才谈得上信息的交流。 平等的态度,除说话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体 现出来。所以,不要以为这是小事,纯属个人的习惯,不会影响上下级 的谈话。实际上,这会关系到员工是否敢向你接近。此外,管理者同员 工谈话时,要重视开场白的作用。不妨与员工先扯几句家常,以便使感情接近,减少拘束感。

管理者同员工说话时,不宜做否定的表态:“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

在必要发表评论时,应当善于掌握分寸。点个头、摇个头都会被人看作是管理者的“指示”而贯彻下去,所以,轻易的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容易失误。

例如员工汇报某改革试验的情况。作为管理者,更宜提一些问题,或做一些一般性的鼓励:“这种试验很好,可以多请一些人发表意见。”“你们将来有了结果,希望及时告诉我们。”这种评论不涉及具体问题,留有余地。如上级认为员工的汇报中有什么不妥,表达更要谨慎,尽可能采用劝告或建议性的措辞:“这个问题能不能有别的看法,例如… …”“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建议你们翻翻最近到的一份材料,看看有什么启发?”这些话,有一种启发的作用,主动权仍在员工手中,对方更容易接受。看吧,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

员工对管理者说话,则要避免采用过分胆小、拘谨、谦恭、服从, 甚至唯唯诺诺的态度讲话,改变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而要活泼、大胆和自信。

员工与管理者的对话,成功与否,不只影响管理者对你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你的工作和前途。

和管理者说话,要尊重,要慎重,但不能一味附和。“ 戴高帽”“拍 马屁” ,等等,只能有损自己的人格,却得不到重视与尊敬,倒很可能引起管理者的反感和轻视。

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要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 合,你也不必害怕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管理者一般都会予以考虑的。

还应该了解管理者的个性。上级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

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等。如有些领导性格爽快、干脆,有些领导则沉默寡言,事事多加思考,你必须了解清楚,不要认为这是“迎合” ,这正是运用心理学的一种智慧。

此外,与管理者谈话还要选择有利时机。

管理者一天到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所以,假如是个人琐事,就不 要在他埋头处理大事时去打扰他。你应该根据自己的问题重要与否,去选择适当时机反映。


如何与管理者好好说话

与管理者交流沟通,要明白的道理是,事情本身的是是非非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所要达到的目的。顾客和售货员为谁应负责任争得脸红脖 子粗;走了冤枉路的乘客和司机为谁没说清楚而大动干戈,事情越闹越 大,该退的货没退成,该节约的时间没节约,双方都憋了一肚子的气。 何苦呢!有人说,我就要争这个理。是,争下一个“理” ,的确有一种胜 利的感觉。但你想没想到过这个理的代价呢?反而是不争辩,放弃无谓的辩解,有时却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管理者面前计较个人得失,不停地抱怨谁干得多了谁干得少了, 只会显得你小肚鸡肠、心胸狭窄,也容易给管理者留下不能担当重任的不好印象。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一所高校工作。一次他请个事假,那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被扣了50元。他非常愤愤不平,明明有的老师 上课迟到、早退都没事。他只不过请了假就被扣了50元。这个月发工资的日子要到了,那天他走进了校长的办公室,拿个本子,往桌上一扔说:“校长你看。”校长拿那本子一翻,上面写着:某某人,早上三节课后,早退了。某某管理者,去参加会议后,没返回学校来… …

校长说:“ 哦,原来有这事,那我们一定查清楚,给大家一个公  道。”那位小伙子觉得终于出了一口气。可是后来,奇怪的事发生了, 再也没人和他说话了,大家都避着他。一年后,他觉得实在待不下去了,辞职走了。

真正成熟的职场人是不会在管理者面前计较个人得失的,他们有着 成熟的心理,懂得调整心态来应对各种情况的出现,并把这种情况控制在别人能承受的范围内。

如果你是个职场新人,面对这些不公平的待遇,要调整心态,从另 一个角度去看待它。比如,这些本来不属于你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却交 给你做,正是管理者对你试用期的考验,想看你能否承担起繁重的工作 压力,以及你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你是以什么心 态来面对的,等等。因此,当管理者安排给你“分外” 的事情时,你不必 表现出不情愿的姿态,要把它看作是提高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你的 付出和劳动,管理者是看在眼里的,你的回报也可能通过另一种方式获 得。在管理者面前计较个人得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喜欢心胸狭窄、牢骚满腹的下属。

在工作中,个人的得失是小的方面,顾全大局才是最可取的。在管理者面前,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度会让领导刮目相看。

管理者对员工的事业和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 起决定性作用的。单从这一点考虑,在管理者面前就没有必要非得计较 个人的得失。另外,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理,会让你在工作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尊重,这也体现了你良好的修养和品格。这种大度的心理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舍小得大,这才是我们要争取的。

主动言和是运用智慧寻找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让问题最终得以处 理。在处理冲突的问题上要冷静,绝不能像个孩子一样在冲突中放任自 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团队精神与管理者及同事尽量合作,让他们发 现你其实是个理想的合作伙伴,这样做的同时也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

下面这个小故事相信会给你一定的启发。

“您好,”小李对管理者说,“ 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

管理者转了转眼睛想了想,然后翻箱倒柜地在办公室里折腾了一  番,最后他耸了耸肩,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对不起,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

如果是刚从学校毕业时的小李,他会义正词严地说:“我看着您的 秘书将文件摆在桌子上,您可能把它卷进废纸篓了!”可他现在不会这 样说,他要的是管理者的签字。于是他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

于是,小李下楼回到自己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 印,当他再次把文件放到管理者面前时,管理者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

这就是小李在与管理者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式。

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想法。在推广新战略,引 入新方法、新技术的工作空间中,种种不一致演变为激烈的辩论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可能天天碰到“笑脸” ,故而也不可能天天都是“好心情”。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面对意见分歧,经常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 的人。怀有分歧、心存反对的人无非就是在方向选择和对利益的认识上 有所不同。尽管分歧乃至对立会使人们的关系变得紧张,但黄金准则在 这时能帮上忙。那就是,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你,你就要如何去对待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就此而言,当你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时,或面对那些与你存在 分歧甚至对立的人时,站起来与他针锋相对地争论一番并非上策。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即使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如果较起真来, 都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在争论中,每一方都试图压倒对方,但 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却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严重的还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时,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就是试图通过争论赢过对方。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面对这种不同意见, 自己感觉受到了一种威胁与伤害, 自尊乃至尊严也被冒犯。我们会 变得激动、声高、言辞偏激、好斗、尖刻。如果将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扔 给对方且对方也一报还一报,一场“恶战”必不可免。如果你不愿看到这种火药味十足的激烈场面,那么还是不要挑起异常争论为好。

与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针锋相对地争论一番,使对方就范,接受 自己的看法,这并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考虑 自己的行为会带给社会什么影响,如果一个人想成为绝对的胜利者,而一味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则对方的态度必然变得十分激烈;而且所谓“ 自己的要求” ,只不过是单方面对解决问题的意见而已,在其他方面 应该还有一些更好的答案。一味地意气用事,不能把握交涉原则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双赢的结果。

另外,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管理者的批评或训斥,都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对管理者的批评表现出“不服气” ,你“不服” 的倔强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管理者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 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 点到为止。即使管理者没有为你“平反昭雪” ,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 这种斤斤计较型的下属,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 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 。可是,一个把管理者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何谈晋升呢?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 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 枉的,当然要认真地申辩或申诉,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受批 评则不同,即使是受到错误的批评,使你在情感上、 自尊心上,在周围 人们心目中受到一定影响,但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甚至会收 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反而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人们自然对你戒备三分了。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或者批评别人,管理者之所以批评你, 自 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就要坦诚地接受管理者的批评。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管理者在批评你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批评或训斥下属,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 正;有时是出于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被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 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与员工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时是为了“杀一儆百” ,不该受批评的人受了批评,代人受过等。总之,搞清楚了管理者批评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