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合作双赢:好好说话能够促成合作
书名:你比别人差的不是口才,而是好好说话 作者:刘亿君 本章字数:5410字 发布时间:2024-06-26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在工作中也难免遇到要与他人合作、与他 人共事的情况。在这时,好好说话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而好好说话能够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入情入理,以情理服人

有的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 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给对方讲理,必 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当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 自己人” 的效应时,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 突破口” 。先秦纵横 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  轻,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 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意思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  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

说话得随机应变

原则,是一条待人接物的轨道,如果墨守原则,这条轨道便会成为 碍手碍脚的束缚,不但窄化了你的视野,并且局限了你的人生。做人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原则”。

从前有个读书人, 自认为学富五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根据他的说法,是为了“不违古训” ,展现读书人的“满腹经纶”。

一天,读书人的家里突然发生火灾,忙于救火的大嫂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快点叫你哥哥回来救火,他在隔壁王大伯家下棋。”

读书人出了大门,心想:“嫂子叫我快一点,这有违古训,圣贤书上不是都说‘欲速则不达’吗?我怎么能匆匆忙忙的呢?

因此,他慢吞吞地走到王大伯家,看见哥哥和王大伯正在兴高采烈 地弈棋,读书人走上前去,默默地站在哥哥身旁观棋。过了好半天,这 精彩的棋局才结束,读书人这才说道:“ 哥哥,家里失火,嫂子叫你快点回去救火!

哥哥一听,气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么严重的事,你为什么不早点说?

读书人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指着棋盘上的字说:“难道你没看见这棋盘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吗?

到了这种地步,还耍什么斯文!哥哥听不下去,举起拳头正要打他,但想一想,都已经这样了,就算打了他也于事无补,于是硬生生地把拳头缩了回来。

读书人见哥哥缩回拳头,反而把脸凑了过去,说道:“ 哥哥,你打吧!棋盘上写着‘举手无悔大丈夫’,你怎么能把手缩回去呢?

孔子说:“深则厉,浅则揭。”我们身为凡夫俗子,又岂能不知变通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习惯,但是当情况改变了,你若不能跟着改变,就会被淘汰。

固守原则,未必是件坏事,但是不知变通,人生的道路便会越走越窄,只有纵观全局的人,才能进退自由、海阔天空。

办事交谈有禁忌

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谈才能友好相处、促成合作,是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下面的几种现象是否曾在你身上发生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交谈中的忌讳有哪些。

1 .忌争辩

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认为能用议论压倒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其实,你不必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必悻悻然,而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好争辩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心,也会让他们 对你产生反感,因此会失掉一些朋友。好胜是大多数人的特点,没有人 肯自认失败,所以一切争辩都是徒劳。如果能够常常尊重他人的意见, 你的意见也必会被他们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到他人的拥护。

2 .忌质问

用质问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许多夫妻不和睦、兄弟失 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 除遇到辩论的场面,质问是大可不用的。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意见不对, 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来,不要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有些人爱 用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这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通常会被弄得不知所措, 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尊重别人,是谈话艺术必需的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图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那么,你也不能损伤别人的自尊心。

3 .忌直白

对方谈话中不妥当的地方,固然需要加以指正,但对于妥当的地方 要加以显著的赞扬,对方因你的公平而易于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 时,最好能设法把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他们,使他们觉得是他们自己 修正的,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 立场,要给予恳切地指正,而不是严厉地责问,要让他们知过而改。纠 正对方的错误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命令式的口吻则效果不好,要注意尊重或激励对方的自信心。

4 .忌挑理

千万不要故意与人为难,有的人最喜欢表示自己与别人意见不同。

这种处处故意表示自己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与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人。口才是帮助我们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没有人愿 意做一个口才很好却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厌,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口才。

5 .忌虚伪

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不懂装懂是一种不老实的自 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人。即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也必有所不知。所以,坦白地承认你对 某些事情的无知,这决不是一种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有值得考虑的价值,因为你不虚伪,没有吹牛。

6 .忌炫耀

别对陌生人夸耀你的个人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 或是你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不要在公共场合把朋友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 话的资料;不要总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一种好的争取同情的手段。

请把意思说明白

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本来意思或者思想,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还要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说话要有逻辑性

言之有序是指说话要有条理,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 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体现说话人的思路清晰;它还指说话 者观点明确,前后一致,说理严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话人要共同遵守的说理规则,下面介绍两种说理的逻辑方法。

(1)类比法。这是一种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推 断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有助于听者触类旁通地明白事理。例如,作家秦牧在一文中的一段话:“最后谈谈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于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 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 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把写作和绘画、唱歌类比,它们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且通俗易懂,有说服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机械类比,把事物间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为论据,或者是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推出一个荒谬的或者毫不相干的结论。

(2)反证法。中国的成语中有一个“ 自相矛盾” 的故事。有一个人同时贩卖矛与盾,他向买家吹嘘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盾呢,是刀枪不入。于是,有人马上提议他“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来验证一下他的宣 传是否可靠,这人当场哑口无言,这就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有时对某 个道理或问题,不容易从正面解释或反驳,不妨换个说理方法,通过论证与此相反的论题的正确与否,来反面说明问题的是非曲直。为了让我们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不如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还有两难逻辑、归谬法等。

2 .说话要有分寸感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 量,话少又精到,给人的感觉是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 失度” 。什么叫作“ 失度” 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 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 这些都是“ 失度” 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 失度” ,产生不良效果。

(1)健康状况。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2)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的立场,否则要避免谈到  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对立僵持的话题。

(3)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涉及隐私的话题,不要接触,因为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4)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  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们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5)一些不同品位的故事。如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使他人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地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要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 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3 .说话要委婉含蓄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是运 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特意说些与本意相关 的话题,以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 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流,变得顺畅起来,让听者(或观众)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本意。

它的显著特点是“ 言在此而意在彼” ,即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 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劝说对方,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 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 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 —如果觉得有困难,那就不麻烦你了… …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用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白宫办公 桌上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 不会用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 图画式字句表达。“ 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赞扬法, 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暗示法,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模糊法,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偶尔也得能言善辩

当你想驳倒对方时,除了理由充分外,还要靠说话的技巧。你要悉 心静听对方说话,找出他们话中的要点与漏洞。如果对方没说完,无论 如何都不要插嘴,面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需要赞 同的表示,等他们说完,有时还需问他们一句,还有其他的意思吗?言多必失,让他畅所欲言,而这正是我们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

当你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们的话简 明扼要地提出,问他们是否是这些意思;再从他们对的方面,表示适当 的赞同,使他们高兴。说到后来,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 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致使他们无法置辩。如果你想教训他们几 句,更要留在最后说,看见他们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态度必须诚挚才能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让他们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 者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们折服,但也必须动以感情使他们心悦诚服。理 由越充分,反击越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还要替他们设身处 地考虑,代为表达苦衷与用意,然后加以反击,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有 时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又须和悦,春风与雷霆,相互间用,充分表现你 的公正立场、凛然难犯、富于同情。就全部反驳过程而论,都是欲抑先 扬,但不要扬得过分,否则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 这会使你的扬引不起他们的感悟。废话是绝对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绝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们的同感。

反驳完毕,你虽取得胜利,但态度仍须谦恭,使他们不觉得是失败,更须丢开正文,随便谈论,在有说有笑中,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 力冲淡。争辩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 涉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本身撇开,不要产 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盛怒之下,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你 要和气地向他们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能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辩论,有的是维护个人的主张,有的则是比彼 此的口才。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的若干论点,反驳的语 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 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他人四面楚歌的局面,就不必单枪匹马地和他们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壮大,而且你也不必费极大的气力。

至于比赛辩论技术,原本只是游战性质,不要过分认真,倘使对方 假戏真做,你便乘机退出,表示讲和。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