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至关重要:好好说话为你赢得好感2
书名:你比别人差的不是口才,而是好好说话 作者:刘亿君 本章字数:5319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寒暄让对方如沐春风

寒暄又称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也是交谈的 润滑剂。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对你心领意会,使陌生人相互熟悉,并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中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地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句“你好”“上班去呀”;

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 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而 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会晤前的寒暄,如约了见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

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对方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激励式寒暄,就是在简单的寒暄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有时候,几句话就能给人以莫大的激励。

幽默式寒暄,是指在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 很有效果,而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 的赞美式寒暄,一定会感到这一天心情格外舒  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究技巧,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促进沟通的效果。

在寒暄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腔调。

2 .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不同的寒暄方式和内容。

3 .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称呼礼仪有讲究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语言 交际的“先锋官”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要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 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春暖” ,称呼得体就像行见面礼,易使对方获 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

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

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 的优劣。因此,不管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管 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就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注意。社会 心理学家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有助于形成亲 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 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差异很大;不同 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 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

一种自豪感和满足 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与你沟通, 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记住对方的姓名

姓名不仅是把自己与他人的存在进行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 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出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 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 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 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管理者、政治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 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 ,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 字,这样做,发挥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总能感动万分、钦佩不已,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 .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 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 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 喂”“哎”等称呼他人,同时,也要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 .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们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 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心中也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 满,而且先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要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 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

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根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具体情况,从 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接地气的好口才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他们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 们很会说话,而自己不会说话而已。他们认为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可 以说,说什么都很动听,只是因为他们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肤浅的。虽然口才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建立在善于 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以及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之上的。单纯的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追本穷源,一个口才好的人,肯定 会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功夫。他们不断地扩大兴趣,积累知识,培养他们 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充实的,那你呢?是不 是每天看报纸?在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只看副刊上的小说消遣而已? 是不是同时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国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选择有 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看戏时是否集中精神地去欣赏它们,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

某著名剧作家曾说:“ 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 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具体学习和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 .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 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句话含有很深刻的道理。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人民是一班语言的“大家” 。语言的“天才”,

的确存在于人民群众中。比如,我们讲话常用程度副词——“特”,

如“特棒”“特靓”“特正”“特红”“特香”“特佳” … …数不胜数。通常,广大  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更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这一切也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学习的。

2 .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会造成语言贫乏。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相应 的词汇来描写贾府上上下下的规矩、内内外外的礼教,王熙凤的泼辣、 干练、狠毒性格就肯定难以表现得惟妙惟肖;如果《水浒传》的作者施 耐庵不懂得江湖规矩,不懂开茶坊的拉线、收小、说风情,及趁火打劫 的种种口诀,他就不可能把那个虔婆王大娘刻画得惟妙惟肖。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比如: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口爆炸等。改 革开放这些年来,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在改 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反映了我们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要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3 .阅读名著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自会吟” 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诉我们,要学习口头语,提高说话的技巧,就要多读名

著。“ 穷书万卷常暗诵” ,吟咏其中,则能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 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亦会不召自 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 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能像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 了。


用话语活跃气氛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留下一个会说话的印象,就要巧用精彩的 语言活跃气氛。在社交场合更是这样,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责任 活跃场合中的气氛。当你跨进大厅,千万不要让冰霜结在脸上,须知一 个面带愁容的人是决不会受人欢迎的,所以最好是神态自若。神态自若 是难得的心理平衡的体现,它包含着嘲笑自己的勇气和对别人的宽容与 真诚。据说,有位著名女演员在一家餐厅吃饭时,一位老年妇女走上前 来,看着她的面庞,然后略带遗憾地说:“我看不出有多好!”这个女演 员神情自若地说:“谢谢您的真诚,咱俩没有区别,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

在社交场合,当你明白他人的用意时,不妨神态自若,然后轻松地幽默一下,这有利于你热情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也能使你顺利地熟悉和了解众人。

1 .善意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别人并不是坏事。善意的恶作剧通常具有出 人意料的效果,它能导致众人的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超脱了习惯、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 自由”和解除规律的“轻松”。

2 .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因打不开局面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 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就能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 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既能用于遮阳光,又能在上面题诗作画,也能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所以,小道具的妙用是不可小看的。

3 .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该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 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 目的,就要寻找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能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 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喜好、最关心的话题、各自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4 . 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调侃自己,这也是一种正 话反说的方式。它是一个人心境平和的表现,也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交 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 自嘲” ,通常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5 .给一个无痛苦的伤害

有时候,那些毕恭毕敬的夫妻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恋人可能会更亲热。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开句玩笑,互相“攻击”几句,打一拳、捏两下,反倒显得亲密无间、无拘无束。

6 .怪问怪答

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活跃气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 调、乏味的感觉。也许会有人经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 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和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7 .夸张般的赞美

和朋友久别重逢后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发表一番高论, 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做一番夸张式地渲染,这会让朋友们感到你深深 地了解、倾慕他们。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友情会加深一层。

8 .寓庄于谐

社交需要庄重,但长时间保持庄重的气氛,就会使人精神紧张。寓 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相声里,悬念是相声大师的“包袱” 。有意制造悬念,会使人更加 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时抖开“包袱” ,他们发觉这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报以掌声。

10 .反话正说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的是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 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 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 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 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来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他们信以为真,以此增加谈话的效果。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 某一话题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 和正话正说殊途同归。这样便能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 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能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