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立即发出清脆的声音:“蘑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多样的食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美食。比如酿口蘑,将猪肉剁成肉馅,加入调料后酿入口蘑的伞窝处,然后煎制至金黄,最后加入少许水淀粉勾芡,使汤汁变得黏稠,美味可口的酿口蘑就出炉了。蒜蓉蒸金针菇,将金针菇与炒香的蒜蓉、香菜等调料混合,然后蒸制而成。菌菇煲,集合了海鲜菇、平菇、香菇等多种蘑菇与五花肉、青红椒等食材一起煲制,味道最鲜美。三鲜菌菇汤,使用鸡蛋、金针菇、香菇等多种蘑菇以及火腿、虾仁等食材,营养最丰富。奶油蘑菇汤,以口蘑、虾仁、胡萝卜丁、玉米粒等为原料,加入奶油和黄油烹制而成,口感最浓郁。番茄蘑菇汤,结合了番茄、菌菇、鸡蛋和内酯豆腐等食材,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素三鲜,使用白玉菇和蟹味菇两种菇,搭配火腿肠、青红椒和鸡蛋,营养丰富且下饭……”活像一挺机关枪一样停不下来。
秦帆实在忍不住叫停了手表。卜小云哈哈笑道:“我们有这么多食材吗?你应该问手表,只有蘑菇可以做什么美食。”
手表再次发出清脆的声音:“只有蘑菇啊,那只能做纯蘑菇汤、清炒蘑菇、水煮蘑菇、清蒸蘑菇、烤蘑菇……”
“烤蘑菇好,烤蘑菇好,”卜小云打断手表说,“我好久没有吃烧烤了。下次就来一份烤蘑菇、一份烤‘小强’、一份烤土豆,再来一杯小酒吧。”俨然进了小店,点起了菜。
“没问题,没问题。”秦帆点了又点头。
“但问题是,蘑菇在哪里呢?”卜小云的话让秦帆破防了。
两个人结束对话后,秦帆开始全力以赴培育蘑菇。蘑菇的菌丝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通过菌丝繁殖,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使蘑菇种植快速扩张。
除了培养基的营养充裕外,最为重要的是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保证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尤其是湿度要保持在60%-80%之间。80%的湿度是什么概念?术语上是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为80%。空气湿度一般正常值在50%~60%,只有南方的“回南天”才会达到80%,甚至100%的饱和湿度,直至出现墙壁冒水的现象。
将月球飞船的温度控制在适宜蘑菇繁殖的25℃不成问题,但要将湿度调控到80%,除了实验室里的实验装置,其余的地方都做不到——谁会想到用月球飞船来种蘑菇呢?这样的湿度不仅人类生活不需要,还会对飞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看来,只有在月球飞船内纯手工打造一个高湿度的种植环境才能加快蘑菇的生长。秦帆选择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作为蘑菇种植基地,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增加空气的湿度不难,在地球上只需要到商场买一台加湿器。加湿器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蒸发式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和加热加湿器。
蒸发式加湿器是最常见的类型。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水放在加湿器的底部,然后使用加湿器内的风扇将空气吹到水上,使水蒸发到空气中。蒸发式加湿器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无噪音,适合在卧室等需要安静环境的场所使用。
超声波加湿器利用超声波振动将水转化为微小的水滴,然后将水滴释放到空气中。超声波加湿器的优点是加湿效果好,可以快速提高空气的湿度。适合在需要快速加湿的干燥环境中使用。但超声波加湿器会产生噪音,不适合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场所使用。
加热加湿器通过加热将水转化为水蒸气,然后将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加热加湿器的好处是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加热加湿器需要较高的能耗,并且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也就是说加湿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加热、超声波或蒸发的方式将水转化为水蒸气,然后将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
秦帆比对了三种加湿器原理,选择蒸发式加湿器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只需要一把风扇和一盆水就可以搞定。月球飞船上会有风扇吗?答案显然是没有。在温度绝对精密控制的飞船里,还要风扇干啥呢?
既然没有风扇,那就自己动手做一把。风扇几乎是最简单的人工机械之一,大致只需要一个小型电动马达和两片以上的扇叶就可以。对于动手能力奇强的秦帆,三下五除二就装出了一把风扇,风扇的风力还不错。
加湿器有了,湿度上去了,温度和湿度都调控到最理想状态,剩下的就是增强培养基的营养了。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不能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完全依靠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
在营养物质中以含碳物质为最重要,其次是含氮物质和无机盐。 蘑菇需要的含碳物质,基本上是有机的化合物,主要来自植物体。向日葵根与通常作为培养基原料的禾秆一样,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简直不能说太完美。
秦帆开始大规模收集向日葵根,甚至不惜将垂垂暮老的向日葵拔出来晾干,然后碎成植物渣子碎片。那样的场面简直就是回到七十年代的农村。
卜小云感到吃惊,“让你种蘑菇,怎么砍伐起向日葵来?”
秦帆一本正经地说:“向日葵根可以用来做蘑菇的营养元素,但向日葵可不是大树,用砍伐这个词不准确。”
“那用什么词准确?”卜小云反问道。这实在令她哭笑不得。人家问你目的,秦帆却把重心放在用词是否准确上。
“用摘吧,摘会更合适一些,但我也不擅长造词用句。”秦帆说着,向手机输入了“摘”字。
手机发出清脆的声音:“摘,旧读zhe,用手采下或取下。如:摘花;摘帽子。孟浩然《裴司士见访》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手表结束播报后,秦帆说:“看来用摘比较合适。”
“好吧,”卜小云嘟着嘴说,“你赢了。”她真的不想这么咬文嚼字下去,草草结束了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