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打打电话,发发短信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打个电话,发条短信。
有位刚去美国的朋友来信说:“我们在那儿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难得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这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平时我们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朋友,因为交通太挤。”
“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惟一可以应酬朋友的方法,我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有事情时,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我儿子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友人江医生请他想办法,他马上驾汽车从70公里外赶到,初步诊断,认定他患了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孩子进医院做了手术……”
闲时要烧香,有事就有人帮。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找他,但后来想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 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闲时不烧香”了。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 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
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万望大家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应酬术语
★ 闲时要烧香,有事就有人帮。
★ 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 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
22. 顶牛抬扛伤大雅
许多原因导致人与人之间发生种种分歧,这本是人之常情。若是为此顶牛抬扛就有点因小失大了。
在日常交际应酬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可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争辩的目标指向很明确: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所以,争论不适合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如果用于团体之间,像辩论会似的,又应另当别论。比方说:由于最近发生的某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两者间争论,最后,虽然你用某种事实或理论来证明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你通过争论的手段达到了胜利的目的,使对方哑口无言,但你却万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他不一定就放弃他的思想来信奉你的主张。因为,他在心里所感觉到的,已经不是谁对与谁错的问题,而是对你驳倒他怀恨在心,因为你使他的颜面扫地了。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头上的胜利,你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可能从此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舌之利,而得罪了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为人小器,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基于上述理由,当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冷静地考虑一番,弄清楚以下几个事项:
(1)这次争辩的意义。如果是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事情,我们还是避免争论为妙。
(2)这次争辩的欲 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上(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
(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如果是的话,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
(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又可以证明自己的什么?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现在就让我们姑且认为这次争论是一次积极争论,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去争论。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仍需时时把握住自己。因为在争论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常常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要耐心诚意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就往往使善意的争论变成了有针对性的争论。需要强调一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很常见。因为即使是最善意的争论,也是由于双方的观点有分歧引起的。所以,在一开始,双方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于对方的论点,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争论过程中就难免有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去翻对方的陈年老账的现象发生。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我们应当控制情绪,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放下来,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平静的时候,双方会相顾大笑各自的失态呢。
而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争辩是一回事,而交情又是一回事,切不可混为一谈。当他向你认错的时候,也万万不该再逼下去,以免对方恼羞成怒。
辩论结束后,你也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或者请求他帮一点小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恢复愉快的心理。
喜欢与别人抬杠的人往往用特立独行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然而通常他们人缘最差,而且对于自己的朋友、熟人较之毫无瓜葛的人更像个敌人,在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轻松愉快的时候,又有谁愿意和一个事事顶牛的家伙在一起呢?
据此看来,争论是小事,伤了和气就是大事了。友谊有时是很脆弱的东西,破坏了很难再复原。不如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说话给朋友留点余地。
应酬术语
★ 顶牛抬杠不养家。
★ 人的本性就是很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23. 甜言蜜语笼络人心
没有人不喜欢听别人的赞美,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辞,也可以使人振奋和鼓舞,使人得到自信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汪国真说:“一个永远也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每个人都有值得赞扬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尽心待人、尽力工作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也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赞扬,所以我们应该把别人渴望、自己也渴望的东西献给对方,这是最真诚的慷慨大方。
对他人发出一番赞美之辞,不仅是社交应酬中的成功秘诀,同时也能唤醒人的潜在力量,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人从艰难困苦中超越出来。现实生活中需要赞美的场合很多,赞美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赞美使对方感到愉快,自己也心境开朗。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太不注意,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需要,更没有意识到你的一番赞美之辞,能满足他人的这种需要的心理,从而又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这个人的信赖与友情。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应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应得的人。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
表示尊重就是最好的礼物和报酬;表示赞扬就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经营管理的哲学,公共关系的意识,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投资小而收益大。而赞扬别人,就是微小的一笔“投资”,但得到的“利润”却非常大。我们为什么不肯经常这样做呢?你也许不是没有这样的好心美意,但你不表达出来,别人不知道,那就等于不存在!
有人也许会想:我不说,他不知道,这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们之间的关系不错。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人与人的感情是什么?说到底是一种“投桃报李”的交流效应。既然是交流效应,就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可能锁进保险柜。关系不错不等于感情很深,信任度很高;即使感情很深,相互很信任,也不等于不会有什么变化。我们何必要等到发生矛盾冲突,出现关系危机的时候才想到需要缓解矛盾、改善关系呢?
如果你能随时随地地鼓励他人,赞美他人,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因此,请你养成随时赞美他人的习惯。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谁做了件值得赞美的事,不要吝于赞美他。
赞美总是给人以力量。所以,诚恳是很重要的,它会带给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人在劳累一整天后回家了,远远地看到孩子倚窗探望的脸,进到家里时又看到妻子挂着欢笑的脸,这是无言的赞美,内心的真挚情感的表露,他会为此而感到欣慰,而精神上的那种疲倦也会一下子消失了。
有的时候,事情在表面上也许真的不怎么乐观,但是,你总可以找得到一些能够鼓舞士气的话。当然,你必须多用点心才能得到这一点,可是,如果你真能对别人的才干发出由衷的赞赏,你的用心一定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断然拒绝任何外来的引诱,重新正视自身的优点,停止对别人做任何形式的挑剔和批评,这是人生的正途,能够适当地赞美所接触的每个人,你的人生道路会更加开阔。
你希望每天都能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吗?只要你能帮助别人得到快乐,那么快乐自然会落到你身上,所以不要舍不得说出好听的话。如果你今天感到闷闷不乐,也许正是因为你还没有说出一句赞美的话呢。
因此,说赞美话是人际应酬所必备的技巧。赞美话说得得体,可以轻轻松松迷倒一大片,大家伙都高兴,也愿意与你相处,何乐而不为呢?!
应酬术语
★ 赞美可以唤醒人的潜在力量,增强人的自信心。
★ 赞美可以使人从困苦中超越出来。
★ 赞美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24. 宽容自己的“敌人”是一种智慧
在人际应酬中,敞开胸怀爱你的“敌人”,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学会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的难。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人要大得多。
此话怎讲?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有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气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之分,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另外,政 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尤其明显。
大部分的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想方设法“讨”回面子。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至于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应酬术语
★ 宽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是一种智慧。
★ 当众拥抱自己的敌人是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
★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25. 见什么人上什么菜
许多人说话,直肠子一捅到底,结果伤了别人还害了自己。而那些聪明的人,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做到看客下菜,绝不是上萝卜白菜,叫花子与恩人同等对待。
人心叵测,人际复杂。在应酬中老实本身没有错,但过于死板就不好了,同样过度地坚持,也会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许允担任吏部侍郎时,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虎贲武士去拘捕他。他妻子跟随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带到后,明帝核查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举尔所知’,我的同乡,就是我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考察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愿意接受应有的罪名。”考察以后,结果各个职位都安排了当用的人,于是才释放了他。许允身上衣服破烂了,明帝下令赏赐给他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不能不说许允是一个善于根据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有心机之人呀!
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样一个头脑灵活的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败亡,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中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对。”过了两天,冉有又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考虑两遍就行了,不用三思。”别人听了孔子对弟子的两种解释,就问:“您怎么对弟子的教育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让他做事三思;冉有平时做事本来就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
道理不是绝对的,针对不同的应酬情况可以灵活一点。做人做事也一样,无不如此。
应酬术语
★ 舌头是利器,也是人之祸害。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做人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