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有术,“方圆”做人4
书名:应酬术-课本上学不到的101条人生经验 作者:马银春 本章字数:5104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12. 送礼:一份关爱,一份情谊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礼物的轻重便不该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送礼送的是一份关爱,一份情谊。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人的感情具有物化性,仅用话语来表达你对朋友的关心和友谊不太实际。仅凭两片嘴是无法建立友好关系的,还要有点物质上的交流。这就需要你运用一些小礼品来沟通与朋友的关系。但人往往又是很矛盾的,想要却又不好意思,所以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样子来。

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但也是一种应酬之术。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意重。”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重,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现在人们爱用礼品的轻重来衡量友情浅深,认为礼轻情亦浅,礼重情才深。所以我们再谈礼轻情意重时,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礼轻情义重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当你送给对方很重的礼物时你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你或许有事相求,或许希望得到某种更贵重的东西。而对方也不会无缘无故接受你的重礼。他会猜想,你是否有事求他。在接受你的礼品时他会很慎重,甚至会拒绝你。送礼的多了,拎着同样的礼物心都有点麻木了,受礼者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一样无动于衷。究竟该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不落俗套打动人心呢?这就需要你讲点艺术了。一般情况下,礼物的挑选应该经过认真考虑,做到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以使收到礼物者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所说的礼轻情义重,是说在无求于对方时给对方送礼品,而且也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与对方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促进友谊。当对方有喜事时前去恭贺与对方同喜;当对方在困难时给对方送去温暖,帮助解决;当对方生病时前去安慰表示关心……这种情况下你送的礼品虽然很小,但却是对方最看重的。

人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送货真价实的大礼。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提了那么多礼物,人家还以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难下台的还是你自己。

当然,“礼轻”也要看情况而言,要看对方与你的亲密程度。随着双方感情越来越深,礼品可以适当地加重一些。但无论你送多重的礼品,都只是为了表示感激对方与你的密切合作,不要有其他想法。

期待或送礼物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款待,怎么个送礼,什么时候款待,什么时候送礼,这里面很有学问。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过去,对方一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却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送礼给才上任的总经理与送礼给即将调至其他公司的总经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将有显著的差异。送礼给原为自己上司,但即将调到其他部门担任其他职务的人,会使对方非常感动。

我们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寸步难行。送礼还要讲艺术,如果送礼的功夫不到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人要成大事,不得不学习和把握送礼的技巧。


应酬术语

★ 送礼要分清情况:为什么送礼,送礼给什么人。

★ 礼物不是越贵重越好,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13. “不学礼,无以立”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英]约翰逊


礼即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又会怎样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即: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应酬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古人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若无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而,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的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仁和礼的和谐统一。他主张,人人都要实践礼,以便借礼的潜移默化,把外在的“礼”内化为内在的“仁”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同时又使内在道德理性日渐外化为循礼行为,实现仁与礼的有机统一,最后成就理想人格。

假若仁和礼分离,那么一个人即使具有一种内在的“仁”的修养,但由于失却了“礼”的调节和规范,也会走向反面,甚至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即: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所以,可以这样说,“礼”是一个人进行人际交往应酬中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民间流传过这样的故事:一个赶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老年人时,脱口问道:“喂!到××地还有多远啊?”老年人回答说:“不远了,还有两三亩。”年轻人听了感到很奇怪,便又问道:“喂,你们这个地方怎么不论‘里’,而论‘亩’呢?”老年人生气地说:“小伙子,要论‘礼’,就该给你两个耳光!”

故事中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社会交往的礼规仪节,不懂得社会交往时何谓礼仪,因而导致交往受挫。这表明,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应酬礼仪一经形成,就深深地制约着个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着社会交往的结果。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也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北大校长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冲直撞,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来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的书,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学子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的两所顶尖高校里的学生中都有不文明的人,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性地做令人讨厌的事,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拓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比如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经常散步的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有一个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九十度的鞠躬礼,令此人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应该学“礼”,懂“礼”。“礼”是事业有所建树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你对别人客套,于是,对方也回报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礼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礼就是你的面子,在应酬中尊重他人,就是给别人面子,就是自己成功的催化剂。


应酬术语

★ “礼”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

★ “礼”要诚恳,有质量。
















14. 交朋友也要有“势利眼”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社交应酬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拒绝目标,也就是拒绝交往。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

也就是说:目的+有相同需求的人=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若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练成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应酬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淡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能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更多地想“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对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让对方欠自己的人情,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应酬术语

★ 社交应酬要有目标,在交往中注重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

★ “关系”是一个人事业的生命线。

★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应酬高手。





15.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与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如果是一个孩子,我们说他没有教养;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我们可能会说一句不太雅观的话:“臭狗屎臭着他!”


《诗经》上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老王是不善客气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十步以外,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对于熟人,只会由听声音来辨别他是谁,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是自大成性。他为补救自己的缺憾起见,就是对于小妹倒茶,总是加上请你,或谢谢你,他们来到面前,有所陈述或要求,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子上,有时还称他们先生。这些举动他们未必产生好感,但相信至少不会产生恶感。

某丙是某公司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人家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别人说的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对方一眼,好像视而不见,对方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但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种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个辅助条件。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多礼似乎有点虚伪,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大,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中国是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你敬人一尺,别人才会敬你一丈。礼多人不怪,给初次相识的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就能为以后打交道埋下契机。




应酬术语

★ 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

★ 礼貌要多而且要诚恳。

★ 对熟人要同样讲礼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