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巧妙拒绝,给足别人面子
如何拒绝而不得罪人是说话的学问,拒绝很难,说“不”更难,但如果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与其答应,还不如尽快说“不”。
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与人应酬: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了很好地应对上述种种情况,就要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学会巧妙地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善于说“不”。这种拒绝的艺术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式方法: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
例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2)反复申说
当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你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要坚持说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生气,也不急躁或高声喊叫,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有效地表达你的意见。这种方法也叫“破唱片法”,即反复申说。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十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因记不清而引起了纠纷。这时你要以一种平静而重复的声音诉说她是如何少找还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下面是店员和买主的一段对话: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的呀。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有(拿出发货票),你看,就是差了十元钱。
店员:(看发货票)。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儿童的靴子。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十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快闭店时我们结账,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我是相信贵店的,一定会找到。
(3)模糊应对
交往应酬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例如,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静养,慢慢会好的。”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它给病人以希望,对病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4)可行性妥协应对
这种方法是明确表示你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目前线路短缺,还不能全都解决,我们正在创造条件,请您耐心等待。”
(5)选择应答
选择应答是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的不合己意的问题。
例如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
“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而你不愿去,却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样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能会同意你的意见。
(6)巧避分歧
对某一人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时说不出谁是谁非,这时就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用巧妙的辞令含蓄地加以回避。
例如,有人问文艺理论家:“你对当前争论最大的演员×××是怎样看的?”
理论家回答:“过去我与×××素不相识,直到前不久开会时听了她的发言才算认识了。关于×××的争论我不了解,无从谈起。只觉得对于像她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不应过多地苛求。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好,文化的营养很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艺术水平,太不容易了。我们应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们的演员。苛求,是一种罪恶。”这是巧妙地避开争论的问题又说出了一般人对×××持有的看法,可谓巧避分歧。
(7)用幽默表示拒绝
在应酬交往中幽默能使气氛活跃,幽默可以缓冲某种紧张情绪,幽默可以使人摆脱困境。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当海军军官时,一次,一位好朋友问他关于美国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不好正面拒绝,就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对方回答“能”。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听后就不再问了。
应酬术语
★ 拒绝不要损伤他人自尊。
★ 拒绝要巧妙,理由要充分。
5. 你会请客吗?
请客吃饭,是我们人际应酬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会请客,你的人际关系如沐春风;不会请客,你会“四面楚歌”,到处碰壁。
请客吃饭作为求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性行为,向“贵人”发出邀请是第一个步骤,恰当邀请可以为求人顺利成功的条件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做到:
(1)选择合适的对象
确定邀请对象是邀请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邀请对象的选择必须根据交际应酬的目的而定。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下棋应请棋友;跳舞要请舞友;打球当请球友;乔迁、喜丧则请亲朋故友;开业剪彩就该请有利于工作展开、业务往来,便于协调社区关系及从事新闻媒介传播等方面的客人……
求人办事,邀请的对象自然是能给你带来帮助的人,但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朋友作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精心安排,选择邀请对象,要根据求人的性质、需要及宴会规模的大小等,遵循先主要后次要,先亲近后疏远的原则,来划定邀请范围,依次确定邀请名单。
此外,还要适当考虑邀请对象的学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等,注意邀请对象间的关系和谐,不要给你的应酬交际带来不便和麻烦。
(2)采取恰当的方式
采取何种方式邀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交际的性质、对象而定。学者、专家、领导等,大多工作忙、时间紧,对他们最好提前相约,以便他们做好工作调整、时间安排;闲暇时间多、工作容易调度的早点约定,自然更好,而即使临时而请,一般也能随请随到;对某团体的要人,公开邀请,甚至借助传播媒介,就既能体现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又利于引起关注,促进宣传,扩大影响;而朋友密谈则悄悄地进行更利于避开旁人的视线,保证交往活动的隐蔽性;一般的往来、一般的亲友,打个招呼、通个电话、捎个口信儿也就可以了;而比较重要的工作联系、业务关系、公关事务等就必须采用相应的公文格式,如发书信、寄请柬等,或者按照一定的规格派专人传达、亲自登门,以示重视、郑重和尊重。总之,邀请的方式要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3)注意“行”、“明”、“便”、“诚”
①“行”即邀请的可行性。某人办了一家餐馆,开业剪彩,非要请某市长亲临,来装门面做宣传,谁知久请不到,一拖再拖,最终也没请来,白白浪费了时间。所以邀请要量力而行,既不强人所难,也不为所不能为。
②“明”就是明确、明白。邀请前一定要明确宴会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邀请对象等,以便心中有数,做好邀请。还需将上述事项向邀请对象传达明白,以利其接受邀请,担负相应的角色,准时赴约。
③“便”就是尽可能地为邀请对象着想,为其提供来往、交通等方面的便利。王老板想请张教授帮他解决一个科学难题。张教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原本打算拒绝,没想到王老板竟派了专车接送,专人护理。张教授很感动,改变了打算。这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利己。
④“诚”就是真诚相约,不虚情假意,不违约、不失信。
有人曾邀请几位朋友到他家去做客。朋友信以为真,谁知他却是虚意敷衍,让朋友吃了闭门羹。他这种失礼行为使朋友非常气愤。事隔多年,提及此事,朋友仍然耿耿于怀。这么邀请耍弄了别人,失去了朋友,岂不害人害己!
应酬术语
★ 请客吃饭作为应酬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性行为,只有不失礼节,才会取得效果。
★ 恰当邀请是应酬顺利成功的条件。
★ 要适当考虑邀请对象的学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等。
6. 做个推销快乐的高手
西方有句古话说:“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所捉住的苍蝇还多”。对人亦如此,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先要使他相信你是他的一个朋友,就如同一滴蜜吸住了他们的心,这才是达到他心灵深处的大道。
每个人都有享受快乐生活的权利,而能给朋友带来快乐的人,自己就拥有了两份快乐。快乐的人能以自信的人格力量鼓舞他人。自信是人生的一大美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社交应酬中,和一个充满自信心的人在一起,你会备感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挫折,必会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克服。这种人格力量本身对别人也是一种鼓舞。
快乐的人在应酬中能用富有魅力的微笑感染别人。人人都希望别人喜爱自己、重视自己。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敌对情绪,生活中没有人会拒收微笑这一“贿赂”。
快乐的人能不惜代价让对方快乐起来。谁不希望自己快乐?如果你是能给对方带来快乐的人,你也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为了使对方快乐,你应多寻找一些引起人快乐的方法,有时,为了让别人快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快乐的人能利用幽默使尴尬场面触发笑声。幽默是快乐的杠杆,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社交的润滑剂。应付日常生活中最让人伤脑筋的尴尬局面,最神奇的武器往往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常常给人带来快乐,你要推销你的快乐,最好的广告就是幽默。
快乐的人能说出令人高兴的话语,让他人喜欢与你交谈的前提是要能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重要的是选择符合对方兴趣、年龄、工作的话题。例如,对于女性,问人家“有恋人了吗?”“今年几岁?”人家只能认为你是“神经质的人”。若有位男士对你刨根问底,那你一定也不会对他产生好印象。所以在开始谈话时应先问:“怎么样,喜欢体育吗?”、“这件衣服非常好看呀!”等等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令他人高兴。
因此,一定要避开以身体的某一特征为话题的谈话。必须注意不要谈论身体太胖啦、头发太少啦等对方比较在意的话题。另外还应避开政治、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话题,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如果你想要自己快乐,也能使别人快乐,那么你要经常自我检查一下,你是否话说得太快?如果是,可能会给听众一种神经质的印象;你是否讲得太慢?如果是,可能会给听众一种你对自己所讲的话题缺乏把握的印象;你是否含糊其辞?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明确标志;你是否用一种发牢骚般的语气说话?这是一种自我放任不成熟的标志;你的声音太高而刺耳吗?这是神经质的又一种标志;你用一种专横的方式说话吗?这意味着你常常固执己见;你用一种做作的方式说话吗?这是一种害羞的标志。
快乐的话语是诚挚自然的,包含着信心与精力,还隐含着一种轻松的微笑。如果你掌握了这个诀窍,那么你的朋友和你都会快乐似神仙。
应酬术语
★ 经常自我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快乐。
★ 用富有魅力的微笑感染别人。
★ 不惜代价让对方快乐起来。
7. 让陌生人不再陌生
只有不了解世人的人,才害怕世人。
——[德]歌德
懂得无拘无束地与人结识,是应酬必备的一项社会生存技能。这能使我们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并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与陌生人接触是搞活关系必经的一步,朋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一步步过来的。这种能力不仅能为你增加更多的朋友,还能让你的交际应酬能力大为提高。许多人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相当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面对陌生人却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美国一位著名记者怀特曼指出,害怕陌生人这种心理,我们大家都会产生,例如:在聚会上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的时候,在求职面试中拼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时候。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然而,仔细想想,我们的朋友哪一个不是原来的陌生人呢?正因如此,所以怀特曼又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假如运气好的话,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终生不渝的友谊。
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克服“社交恐慌症”,这是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从而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说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有一定年纪的,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决定下一步是否能纵深发展。
你可能有过这种经历:在一个相互都不熟悉的聚会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等待别人与自己打招呼,他们也许认为这样做是最容易也是最稳妥的。但其他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则不然,他们通常会走到别人面前,一边主动伸出手来,一边作自我介绍。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和表示友好的做法,会使对方产生“他乡遇故知”的美好感觉和心理上的信赖。如果一个人以主动热情的姿态走遍会场的每个角落,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这次聚会中最重要最知名的人物。
应当注意的是,有些人你虽然不喜欢,但必须学会与他们谈话。当然,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件好事。你可以被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做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和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设法减少这种距离,就使双方很容易接近了。
应酬术语
★ 拉近彼此距离,消除陌生感。
★ 消除不自在的恐惧心理。
★ 在心里建立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