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要想吃瓜,就要种瓜
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做人也一样,你播种了“人情”,就能收获关系。有“心眼”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们善于两手出击,一手播“情”,一手搞关系,两手都要硬。人做好了,事也办了,这就是功夫!
感情投资,一本万利
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
有“心眼”的领导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
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嘛!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作为上级,只有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注重感情投资的人,他曾说过:“最失败的领导,就是那种员工一看见你,就像鱼一样没命地游开的领导。”他每次看见辛勤工作的员工,都要亲自上前为其沏上一杯茶,并充满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你辛苦了,请喝杯茶吧!”正因为在这些小事上,松下幸之助都不忘记表达出对下级的爱和关怀,所以他获得了员工们一致的拥戴,他们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别忘了!朋友也是一座靠山
朋友是一本书,一双手,一面镜子……我们重视朋友,是因为他有比金子和生命还贵重的人格意义。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多结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的朋友帮助了你;离开了朋友,你往往就会陷入无助之中。有“心眼”的你千万别远离了朋友,要知道朋友是你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靠山。
朋友,有时就是你自己。
有一个关于维克多连锁店的故事。
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在店里收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准备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做好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服褴褛、双眼深陷,典型的一个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点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口音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是的。”
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喏,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店内,好好地让他饱餐了一顿,并且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他于是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一封从墨西哥寄来的一封陌生人的信,原来正是多年前他曾经帮过的那个流浪青年。
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维克多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杰克·伦敦的童年,贫穷而不幸。14岁那年,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蛎。可是,不久之后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瞅空子逃了出来,从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以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他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都有,而大多数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存的活力。
杰克·伦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里南的中年人,他来自芝加哥,他的辛酸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听他的故事经常潸然泪下,而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里南的帮助下,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1899年,23岁的杰克·伦敦写出了处女作《给猎人》,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杰克·伦敦渐渐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著作的畅销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与他共患难同甘苦的淘金工人们,正是他们的生活给了他灵感与素材。他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忆以往的岁月。
但是后来,杰克·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他甚至公开声明他只是为了钱才写作。他开始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也渐渐地忘记了那些穷朋友们。
有一次,坎里南来芝加哥看望杰克·伦敦,可杰克·伦敦只是忙于应酬各式各样的聚会、酒宴和修建他的别墅,对坎里南不理不睬,一个星期中坎里南只见了他两面。
坎里南头也不回地走了。同时,杰克·伦敦的淘金朋友们也永远地从他的身边离开了。
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思维枯竭,他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于是,1916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患难威力,令人惊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这种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人记忆一生。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这话大家都不陌生。
晋代有一个人叫苟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苟巨伯:“我病得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苟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你不管呢?”说着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苟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士兵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苟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气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苟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苟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走吧!”说着,敌军撤走了。
患难时体现出的正义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说来不能不令人惊叹。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可怜的一个人,可谓众叛亲离。他只好逃到荷兰去保命,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可是在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写了一封简短但流露真情的信,表达他对德皇的敬仰。这个小男孩在信中说,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将永远尊敬他为皇帝。德皇深深地为这封信所感动,于是邀请他到皇宫来。这个小男孩接受了邀请,由他母亲带着一同前往,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德皇。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帮不上忙啊!”许多人遗憾地说。
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无意知道。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功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给他们希望。
小于在某企业担任打字工作。一天中午,一位董事走进办公室,向办公室里的小姐们问道:“上午拜托你们打的那个文件在哪里?”可是当时正值吃午饭时间,谁也不知道那个文件搁在哪里,因此谁也没有理睬他,这时,小于对他说:“这个文件的事我虽然不知道,但是,谭先生,这件事交给我去办吧,我会尽早送到您的办公室的。”当小于把整理好的文件送给董事时,董事非常高兴。
几周之后,小于高兴地向她的同事宣布:她升迁了。显然,小于的热心和办事利落获得了董事的赞赏,董事在董事会上对她大力推荐。
有“心眼”的人,有时候不用很费力地帮别人一把,别人就会牢记在心,投之木瓜,报以桃李。
有“礼”没“礼”,关键要会送
中国人历来称道“礼尚往来”,可见,“礼”是生活中的大事。做人必须在“礼”上大费“心眼”。
生活中的送礼现象到处存在,必不可少。家人、朋友、同事都互相送礼。所以收礼也要区别对待,一般性的礼品可以收受,但如果收下一些可能影响工作大局而使某方得益的礼物,就有构成受贿罪之嫌,是万万不可取的。
收礼一定要讲“心眼”,估计送礼者是别有用心,一般都应该拒收,实在推脱不过,也要尽快回送同价值礼品。不愿收受的,除退回礼物之外,应表示委婉、诚恳的感谢。
礼物送也罢,不送也罢,都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的。一个人只要兢兢业业地工作,诚心诚意地待人,擦亮眼睛处事,有“礼”没“礼”都不影响自己。
“该如何送礼”是人情礼仪中十分复杂很难处理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学校没有专业,社会中也没有规章制度,同事也难以明说,全凭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礼学问的人往往能八面玲珑,四方有缘,处处春风得意。送礼物给同事,是八小时之外建立感情、推进关系的最有效的物质桥梁。同事帮了你的忙,事后不忘认真地选一份礼物亲自登门送上,既还了人情,又不致失礼仪。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送上一份合适的贺礼,既添了喜庆,又买了人缘儿。同事生病,及时前去探望,时间不宜过长,送些鲜花、水果、营养品等足已,既安慰了病人,又表达了关注之情……诸如此类同事间的私人馈赠,作为联络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应酬,当然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轻重之分,一般不宜买太重的礼物,免得让对方感到你别有用心。
送礼给上司,可视为一种礼貌,表达感谢照顾的心意。上司在公事上给予不少指点,对工作该如何进行也帮了不少忙,谢谢化成礼物,更具体、更有现实意义。
有时候送礼也是一种敷衍,许多人给上司送礼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所求,只是笃信“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或是随大流。领导收下了自己的微薄小礼,尤其是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事时送上的“顺水推舟”便可接下的那份礼,工作中自然就会不好意思过分责怪、批评送礼者。
送礼的时机宜自然得体,毫无理由的馈赠绝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创造了“礼节”一词,恐怕也正是暗示“逢节送礼”之意,而不是没道理的送。有时,刚到新岗位,刚出成绩,刚被提升,倒是送礼的好时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礼都能送得出去,万一礼送到人家门上,却被拒之门外,的确是件尴尬的事情。花钱没讨好不说,弄不好还会误大事,弄个适得其反。有人自认为眼光深远,喜欢玩“放长线钓大鱼”的游戏,为未来感情投资而送上司一些大礼,而这种师出无门的大礼恐怕十有八九都会被拒收,弄不好还给上司留个“心眼”太重的印象,真是送比不送糟得多。
有句俗话叫做“礼多人不怪”。做人要讲究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有来有往,这即是做人的“心眼”,也是做人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