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竞争是我们当今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竞争机制,对每个人来说,是别无选择的社会现实。只有接受现实,积极参与竞争,才能充分发挥你的生存智慧。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增强自己的生存之本,就要在知识与能力上永远富有竞争力,要在社会变革中,与时俱进,适应生存环境,取得人生成功,就要时刻具有终身坚持学习的“心眼”。
“教育应当是终生进行的”,这一观点直到今天才被普遍接受。一个人要想在知识与能力上永远富有竞争力,要在社会变革中,与时俱进,适应生存环境,取得人生成功,就要终生坚持学习。青少年要不断地学习,成年人同样要不断地学习。目前,成人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十分丰富,从夜校到周末教育计划,从美食烹调、减肥锻炼、压力松弛到积极态度培养等不一而足。这些学习都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内容,也是智慧生存的前提条件。
“名牌公司”也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各种课程的策划和设计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的特殊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唐纳德·彼得森在评论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他的精辟见解:“到2000年,美国75%的雇员需要接受再教育和再训练,必须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
在谈到关于阅读能力的问题时,彼得森说:“96%的美国青年可以顺利地阅读电视节目表并从中挑选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然而只有不足40%的青年人能对报纸上的专题文章加以评论。”美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对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予以确认。调查发现,一般成年人的阅读能力在7~8年级的水平上;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青年人,其中20%的人阅读能力低于8年级水平,有5%甚至低于4年级的水平。有0.27亿以上的美国人是功能性文盲。半数美国国民,即1亿人的阅读能力低于9年级水平。根据圣地亚哥文化专家托马斯·斯蒂加特博士的分析,这一状况所付出的代价是:美国的各行各业每天都要损失上千万美元。
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生们是不可能学到诸如如何聚积财富、如何发展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使幻想变为现实等知识的。虽然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这些方面是失败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很好地、很充实地生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如果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所有的大学,或者称作高等学府,能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依然是我们跨入第一所学校时,学校最初为我们所做的那样——教我们怎样阅读。我们学习用各种语言阅读,学习阅读各种科学知识。我们从各类书籍中学习,从入门知识到基本理论,再到某一学科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各种理论知识,其实都来自各种书籍。尽管各个学科的教授们为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我们所获得的知识还是取决于我们阅读了什么。所以,今天真正的大学只不过是书籍汇集之大成。
换句话说,人们第一位需要的是学校,那就是说需要读书,而读书便是学习。现在这种认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学习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首钢一个工人,他上小学四年级,当首钢公司引进了一台台计算机时,他才猛然清醒过来,如果再这么迷糊下去,连工人也当不成了。从此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业余学校考试前,他天天只睡2~3个小时,当然平均每天还得掉8两肉,他在党政干部基础理论班的入学考试中考了第一。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学文科,又学理科,公司里哪有考试他都参加,别人说他都快学“疯”了。
某钢厂技术供应处50多岁的老处长也自愿报名上了计算机学习班,他说:“我是被迫而学的”。这个被迫当然是大势所迫。他管辖的供应处下设11个供应站、近百个仓库,每天需要处理近万张单据,再不学计算机行吗?老处长最苦恼的是,年纪大,脑子笨,上课听不懂,也不敢提问,要是别人都听懂了,自己一个劲问,岂不是耽搁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吗?所以只有下课多问、多学,再累也不能拉下课,迟到、拉下课程就要被时代拉下了。
在经济特区,人们对时代紧迫的感受更加强烈。在深圳开辟为经济特区之后,由于发展建设快速,劳动力不足,从农村招了大批青年工人,离深圳市区14公里的沙河工业区3年就办起20多个电子企业,那些农村青年从拿锄头到拿电烙铁焊收录机零件,而从前的初、高中生实难胜任,而感到知识的饥渴。他们生产的多是出口产品,国外机型变化快,所以这里不可能长时间做一种机型。有些青年下班后,骑车到14公里外的深圳电子大学去上课,电子厂阅览室每晚都坐满了来学习的青工。还有的工人干脆要求停薪3个月,去广州科技培训中心学习。
据深圳市职工业余中等学校校长王高平介绍,每逢业校报名,他们就要忙得半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早上8点开始报名,可学生们6点钟就守在门外了。如果碰上下雨,他们宁可打伞、穿雨衣淋上几个小时。下午两点才办理手续,可他们吃罢中午饭就来缠住你了。到了中午12时,下午5时,根本无法下班,还得继续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报名者。有的单位很重视学习;干脆由工会主 席带着各种证件来办集体报名手续。可名额实在有限,这就要靠工作人员的那一张嘴去应付了。但青年们的学习热情很令人感动,使人不忍拒绝。
“老师,让我报名吧,我的英语实在应付不了我的工作啊!” “老师,我做梦都想当一名合格的电工,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吧!”假如你是老师,你怎么硬得起心肠把这一群求知欲那么旺盛的青年拒之门外呢?可限额已经超过了数倍。只好对他们说,学校没有那么多教材,可他们宁愿借教材去复印;对他们讲没有那么多座位,有人宁愿带上凳子,甚至站在门口听课。于是,班次一增再增,教室一挤再挤,多满足一个人的要求便减轻他们内心的一份歉疚。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代人是如此重视人生,珍惜命运,我们是由衷的高兴,同时也为后代人树了个榜样,这就是国家兴旺、民族兴旺的气象。有这样好学精神与竞争意识,何愁不能给自己的命运定位?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进取者是创造命运,保守者是等待命运,后退者是幻想命运、抛弃了命运。进取者是在逆境中成长、是横空超越命运,保守者是受制于逆境、局限于命运,后退者是顺从于逆境,投降于命运。
人,只要不安于现状,不停止于现状,不哀叹于现状,去奋斗、去进取,必然有所成就。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成功需要刻苦努力。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更要相信,勤奋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你天资一般,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弥补自身的缺陷,终究成为一名成功者。
面对知识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感到自己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当你走上社会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很“拙”,很笨,难免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但是,你不必悲观,“勤”能使你发出亮光,引人注目。
所谓“勤”,就是要勤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放得下,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己加强学习,同时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体息,你在学习。别人去旅行,你去学习别人一天只有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你则有十六个小时,那就等于一天当二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已经高于基准的水平线上,加上你的这种“勤”,很快就会在所处的团体中发出亮光,引人注意!俗话说:“勤能补拙”。在学校,我们经常听老师向我们念叨此话,只有当你经历了实际生活之后,你才能意识到这句话的意义,仍有必要谨记在心。
当你走上纷繁复杂的社会之后,首先要认定自己是“巧”还是“拙”。也许你感到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是那么渺小,你原先学到的一点东西也确实是沧海一粟。当然,刚刚走上社会之后,承认自己“拙”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有用之才!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一步冲天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有的不仅冲不起来,还跌下来摔了跟头。为何如此?一是知识不够,二是能力不足!
其实,对于这两种不足,都可运用一个办法加以补救——“勤”。
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工作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培养起来的,但只要勤奋,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还有一种人真是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他的先天资质就是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比较长短是很辛苦的,而应该在平时多多自我反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膨胀,迷失自我,否则这种人一辈子最悲哀的事便是:失败、失败、失败!
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也只有通过“勤”才能补救,如果每天痴心妄想,不说出人头地,连保个饭碗恐怕都很难!对能力真正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饭碗!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即使是聪者智者也不能离开一个“勤”字。在一个团体里,一个始终做到“勤”的人会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给自己塑造一种敬业的形象——当其他人混水摸鱼而你在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这种敬业精神就会成为他人眼里的焦点,大家都认为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当工作出错时,有些上司喜欢找个替罪羊,如果你很“勤”,别人就不会找到你头上,因为人们一般不会找一个勤于工作的人来替罪;如果你确实做错了事,大家也会因为你平时工作勤奋而原谅你,所以,勤奋是生存的大智慧。
改变自己,适应竞争
人生常常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惊喜,正是改变自己的结果。改变自己就能看到“又一村”,不改变自己就永远到达不了“又一村”。
并非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你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发现自己不足的“心眼”,在生活中不断得以完善,才是成功的内在因素。只有这样认识自己,才能在事业中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习惯了每天的日子。有的孩子,从小要忍受更多的不幸,可是长大之后竟然有很多做了律师、教授,走向了社会的高层。
在所研究的450个孩子之中有一批样本:他们智商低于80(通常智商低于80被归类为智能不足)。这批孩子长大后,有60%失业超过10年以上,但是研究人员发现IQ超过100的正常的孩子,竟然也有7%以上失业超过10年。他们最后的成功都在于发现自己,改变自己,智慧生存,实现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高曼博士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说:“人生的成就,并非来自过去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不在于婴幼儿时期的智商,而与其成长过程的性格有更大的相关性。完全凭借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
培根也曾经说:“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的大书就是自己,只有读懂了自己,就能够凭智慧生存,取得成功。
学会富人的思考方式
富人的思考方式总是看着前方,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未来的生存之路。
几年前有人曾做过一项全世界富人和穷人的研究。这次研究想查明出身贫寒的人如何最终变富。经研究才发现了引起人们由富变穷的因素,有很多富裕的家族仅经历了三代就损失了大部分家产。该研究发现这些人拥有以下三种特征:①他们目光短浅;②他们渴望即时回报;③他们滥用复利的力量。
而真正的富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具备相反的三项特性:一是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二是他们相信延迟的回报,也就是推迟享受快乐原则;三是他们以有利于自己的发生运用复利的力量。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富人的思考方式总是看着前方,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未来的生存之路。亿万富翁亨利·福特说:“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会是你最大的负债。”
一首名为《时代在改变》的歌词中有这样两句:你最好学会游泳,否则你会像石头一样下沉。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著过《思考致富》一书。为什么是“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结果表明,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终绝不会富有,因为他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你想变富,你需要“思考”,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项资产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别人不同。如果你做别人做的事,你最终只会拥有别人拥有的东西。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拥有的是多年的辛苦工作,高额的税收和终生的债务。
致富有捷径吗?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回答是肯定的。
拿破仑说致富的捷径是:以积极的思考致富并且有积极的心,相信你能,你就做得到!不论你是谁,不管年龄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够招徕财富,也可以走向贫穷。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
走捷径的人一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不论中途遇到何种障碍,都必须继续下去,否则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希尔列出了17项改变你的世界的成功法则,这些法则包括:设定目标;组织智囊团;培养吸引人的个性;应用信心;多付出一点点;创造个人进取心;培养积极心态;控制热情;加强自律;正确思考;控制注意力;激发团体合作;从逆境和挫败中学习;培养创造力;保持健康;预算时间和金钱;动用自然习惯的力量。
希尔强调:你必须培养积极的态度,应用这些成功的法则,影响、运用、控制及协调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力量。你要能够为自己思考。
所以,致富的捷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财富。”
当你确实以积极的态度思考,自然会有所行动,达成你所有正当的目标。即使躺在床上也能思考!即使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规划,也能致富。
乔治在伊斯诺州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他的时间很多,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考的价值,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乔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烫好的衬衣领加上一张硬纸板,防止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厂商洽询,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元美金。他的构想是,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再以每千张1元美金的低价卖给洗衣店,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立刻着手进行,并持续每天研究、思考、规划的习惯。
广告推出后,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衣领的纸板丢弃不用。
他问自己:“如何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际。
他在纸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着色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有一位丈夫抱怨洗衣店的费用激增,他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食谱,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洗!
乔治并未以此自满。他野心勃勃,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把每千张1元美金的纸板寄给美国洗衣工会,工会便推荐所有的会员采用他的纸板。因此,乔治有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给别人你所喜欢及美好的事物,你会觉得得到更多!
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为乔治带来可观的财富,他认为一段独处的时间,是招徕财富必要的投资。
灵感总是悄然而至。不要误以为马不停蹄才是效率,不要认为思考是浪费时间。你不必等到躺在床上,才养成阅读励志书籍及思考、规划的习惯。思考、研究及规划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你只用l%的时间,都能更快达成目标,并且有令人惊喜的改变。
记住准备好纸和笔,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