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是病
人们通常最反感的就是动辄好为人师的人,他们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目空一切,通常他们的下场是为别人的优越感泼上一盆冷水,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后在人际交往中一败涂地。这往往是缺“心眼”的人干的事。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叮当。”真正胸有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我满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孔子曰:“三人行焉,必有吾师。”这句话说得非常适当,人毕竟各有所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智慧和经验阅历也会各有不同的,人品及道德也会有高低之区别的,社会成就及事业都有高低之别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合适的范围内,寻找能弥补自己弱点及不足的地方的老师,以给自己的智慧以更大的启发,这样对自己的不断成长,对自己事业的早日成功都是有很大价值的。毕竟,每个人从启蒙老师开始,都已拜了很多老师,当然从广义上说,只要能帮自己的忙,能使自我有进步者都可称谓吾师。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拜人为师呢?因为我们需要成长,需要不断发挥自我的潜能,去实现自我价值,而老师的经验及智慧又是我们尽可能赶超别人,尽快实现自我的捷径。另外,拜人为师,除了增进自己的成长之外,还可以增强对方的优越感、自尊心及虚荣心。使对方的这些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也许你就会明白当一位教师在执教65周年时,当他满头银发而桃李遍天下时,他是何等的得意与满足!
但是,在人生之中,强为人师,好为人师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里好为人师,我们指的是一些人放不下小学生的架子,而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喜欢指指点点而无所顾及,喜欢指责别人的过失及错误,不顾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大谈自己当年的经验,一说起话来就是:“想当年,我怎么怎么……”拿自己的经验吓唬人,给人表面上以一种师者的身份来自居,其实,真正心服口服他的人却很少,甚至没有。因为这种人实际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追求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不论有没有资格能成为老师的人,都想让别人承认他,都想追求一种超过别人的优越感。而你一旦想好为人师,这就给别人的优越感降低了一节,给他的自尊心泼了一瓢冷水,这样会造成对别人生存的威胁。从人性上来讲,他会本能地保护自己而坚决抵抗你,排斥你的出现。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尊,都有一个自我。当自我受到否定时,人体内会自动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自我包得严严的,以防止你的入侵。因此,似乎你的说教,也没起到任何作用,这种损人而不利己的事件你何苦去做它呢?
尤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许我们常常是出于友善、出于热心,而特意给别人更多的指点和帮忙,但我们得到的回报却是冷漠甚至讥讽,人们总是认为你的热心的为人师,本就是对他的智慧及能力的一种否定,他才偏偏不会按你的指点去工作,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一起抢功劳。总之,他是会领你的好意,这也会令人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不满。这何苦呢,你不去这样做不就得了吗?
如果你在特定的情况下非好为人师不可,还是建议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你和你建议对象间的关系
除非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而且关系颇为密切的知己朋友,其他一般的朋友或同事最好不要这样直接指责或建议对方。因为只有你俩关系密切,他才不会把你当成外人,才有可能认为你是为他的好而这样做的,才有可能听从你的建议,否则,一般关系的人总会建立起他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与你抗衡,使你的指责和建议成为白费。
(2)注意你的身份及社会地位
如果你在家中是长辈或享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那么你的建议或指责便会很有分量,其他的人也会考虑到若自己不听会招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会慎重考虑而后行事的。如果你不是某方面的权威也没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时候就不要发言,万一对方听不进去,他还会以秽语辱没你的身份,冷嘲热讽你的人格,甚至日后有些小人还会打击报复等等。所以最好应着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后开口。例如,在等级森严的公司里,职员最好不要找经理或老板的毛病,要绝对服从上司的计划,否则你的处境将是很危险的,万一被印上一个“欺上”的坏印象,将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的。
(3)注意你建议的内容
其内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处世方面。但千万不要涉及对方的私生活及隐私方面。因为拥有个人隐私已被看成个人 权利的高级形式,尽管中国人以前不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个性解放的发展,中国人已对隐私观念深入人心了。他们把隐私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权利,一旦你触及了对方的隐私,我想肯定要吃官司的,所以要尽量不触及对方的私生活及其个人隐私为最好。
(4)注意你的建议和指责的方式及当时的情景因素
这种方式你尽量要委婉含蓄,尽量不直来直去,因为直语更易伤人,用比喻的方法或委婉的规劝则给人以尊敬的感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善诱,而不是出口疯语,生硬直板。注意当时的环境,不要在广庭大众之下提出建议或批评,要选择一个时机,最好是两个人坐下来,私下交流意见,这样会更好一些。
总而言之,最好去拜人为师,而为人师时应该牢记“人微言轻”,没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最好谨慎行之。
自持自制,不违背规则走
为所欲为,既堵了自己的退路,凡不给别人留余地,只有懂的自持自制者才能按规则办事,做到守矩、慎独不吃亏。
也许你会认为自持和自制太限制自我发挥,是一种自设牢笼,自我封闭的方式。但是,今天,人们有了越来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做为一种“心眼”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要明确规定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以这种自己为自己颁布的法来自觉地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与自制力,这便是这一原则的内涵。古代人之所以要讲究什么“慎独”,实际上是说在那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被动地约束自己,而不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时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律条。他所要求的也就是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种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对这种自我立法的服从程度,反映了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
不难发现,大凡“守矩”,无非都是出于某一种规则或律令。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我们才决定止步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然而,作为这些规则和律令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前者是别人为自己订立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古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守矩”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守矩”则不是那样,它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之下的“克制自己”,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一种自我本身的需要,它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守矩”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殉道或是一种所谓的忠诚。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自己有利的。例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 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订立了十几条规则,其中包括节制,即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等。
显然,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自我立法,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并且能够始终如一地去遵守,一定会有所收获。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语说,君子以淡泊相亲,小人以利相亲。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却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印。也就是说,交友应该注重真挚的感情,注重心灵的默契呼应,而不注重表面上的亲近,热闹。
有“心眼”的君子之交,都很注重在心灵上的交流。
朋友交往应该是“淡而不断”。交往过密便有势利之嫌,而断了“来往”,时间便会无情地冲淡友情。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朋友之间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聊天、交流,需要注意友情的维护,比如平时多打一些电话,发个电子邮件,几个短信等只言片语相互问候一番,也会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
朋友之间超脱利害关系的交往会使双方更加珍视友情。有一次德国诗人海涅收到一位友人的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捆白纸,一张一张紧紧包着,他拆开一张又一张,总算看到最里面的一张很小的信纸,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亲爱的海涅,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君勿念。你的朋友露易。”
过了几个月,这个叫露易的朋友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请人把它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上附一张卡片,写道:“亲爱的露易,得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掉了下来。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纪念。”
这肯定会成为露易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封信。他给海涅的信有些“小题大作”,而海涅的回信却也生动形象,他以大石头比喻对朋友的担忧,以“石头落地”表示收信后的放心和轻松。这不仅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随和与坦诚,更让人感到朋友的热情和友爱。
算计别人只会算到自己
天天想算计别人的人,最终肯定会被别人算,做人要有“心眼”的目的不是用“心眼”去算计别人,而是用“心眼”去保护自己,以防被他人算计。
社会上就是有那样一帮人,心术不正搞歪门邪道,堵塞别人的道路,以破坏别人的成功为乐。让许多人深受其害,抱怨这些人真会算计。这样的人古已有之。
从古到今,有这样一类人,就是自己没有本钱,帮别人出谋划策,从而分一勺羹。春秋战国时有一家,就叫纵横家,专门吃这碗饭,而且不管主子是谁,朝秦暮楚,一样地效力。后来也多,叫门客,叫幕僚,叫师爷,叫谋士。现在也有,非正式的称号叫策划。一个熟人搞了台电视节目,把你挂在策划这一档上,可见策划是非正式职务。上电视标出你是策划,纵没有实惠,也有点面子。当小偷,窃金库,卖假货,盔书版,贩毒走 私,三 陪 嫖赌,贿官傍款……这里头的策划,没有一个会“来将通名报姓”的。
会算计的人就是这帮人里的伪劣产品,他们既称不上纵横家的“家”,也算不上走 私犯之类的“犯”,在专家们与罪犯们之外,生活在我们中间,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算计的人”。会算计的人,虽无专长,但也能算计来一官半职。只是当官不会为民解忧,但会把别人干的功劳归自己;自己不会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但会写批判文章,把别人的成果一笔抹煞;自己不会盖楼房,但会找两个钉子户,让你连地基也甭想打……这类人,不显山露水,好处捞够了就行。这类人犯错也不会大。这类人总沾好处,得名得利,但到头来也什么都没留下。这类人你见过,我见过,他也见过,像蚊子苍蝇虽说闹不了大事,但也绝不了种。
当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人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有了会算计的人,才会有被算计的成功。远的说李白、杜甫,李白仕途不达,杜甫功名不就,乃有李杜诗名千古传;近的说鲁迅,若不是那么多人算计围剿,哪有这举世无双的鲁氏杂文?
有了会算计的人,我们会增长许多生存能力。学会与这类人打交道,一不上火,二不生气,也会知道什么东西不值得让你变得与这类人一样下作。该丢的丢了就是,该舍的舍它而去,并不使你活得更差。因此,你不妨把此类人当做心理健康教师,让你时时有个标准:这样做会让我也变成“这类”了吗?
有了会算计的人,社会也有了一些“环保信息”。蚊子苍蝇闹不了大事,但蚊子苍蝇成了气候。得了势,那就说明这里有了腐 败之气了,可以下大功夫清除这些垃圾了。所以说做人不要算计人,你的“心眼”要用于正道,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功成名就。要做一个小人,不但事业不成,还会留下骂名,实乃做人的大失败。
保持距离才算美
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而且是一种天然的距离。如果说这种距离遭到破坏,人必然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有保持进退的“心眼”才为好。
据报载,一位失业女青年去南方某地走亲,与一位很有气质的中年男士坐在一起。那男子十分热情和蔼,言称自己是广东某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经理,到内地招工,并拿出名片给她看。姑娘眼下正为失业而焦急,当即表示愿前往报考。中年男子允诺荐举她当秘书。听罢此言,姑娘感激不尽,遂跟他下车,住进一家旅店。就在这天夜里,姑娘身上所带的钱物被洗劫一空。原来这位自称经理的人是个流氓诈骗犯。
行骗者是“心理专家”,可以说很会“做人”,他们十分注意研究人们的心理,并善于利用其心理弱点,如爱慕虚荣、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采取投其所好的伎俩把自己伪装成事业的强者、职位上的优者、经济上的阔者,以唬人的名片、风雅的谈吐、诱人的许诺,借以构成心理上的“障眼法”,巧妙地解除人们的心理防卫体系,为行骗成功扫清道路。因此,我们说,麻痹轻信是骗子们成功行骗的心理助手和帮凶。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法之徒的情况下,“防人之心”是少不得的,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要退开一步。特别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更应保持警觉,完善自己的积极心理防卫机制。如何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具体说来起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以外表来判断人
在同陌生人打交道时,人们很自然比较重视外表,对风度潇洒、仪表堂堂的人易于产生好感。骗子们就善于利用人们这种图慕虚荣、追求美貌的心理而精心用华美庄重的服饰包装自己,借以蒙蔽他人,诱使你上当。因此,在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绝不要被其外表所蒙骗。
(2)不要对莫名的殷勤打动
殷勤的言行易于使人感动,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骗子们自然也懂得这一点。他们善献殷勤、套近乎,以图骗取信任和好感,使你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最终落入圈套。特别是当人们处于困境或苦闷孤独时,最希望得到同情、关怀和帮助,此时也正是骗子们得手之时。所以,在此时尤其要提高警觉,在殷勤面前不妨多长一个“心眼”,对献殷勤者保持一定距离。
(3)不要为轻率的许诺所诱惑
人们还容易对他人的承诺表示感激,产生信赖感。这也是防卫心理失效的当口。本文开头记述的那位姑娘就是如此。因此,对于自己并不了解的人的承诺,要有所警惕。一般情况下,萍水相逢之人张口就承诺往往是靠不住的,承诺谁都会做,轻信就会上当。
当然,加强积极防卫心理并不是要人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人交往,也不能风声鹤戾,草木皆兵,闹到“谈虎色变”、谨小慎微的地步。只要我们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头脑中装上防骗这根弦,做到热情而不失控,真诚而不轻信,那么形形色色的骗局在你面前都将无法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