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花开花落,该落就落
花开就有花落,这是自然规律。做人也一样,也有自身的规则。做对人,做好人,就需多个“心眼”,把握做人的规则,会让你活得轻松,也自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在智慧谋略方面的“心眼”,显然高于那些亭卒,也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给别人留退路是一种人情味。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 人意的人。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每一块都蕴含着不同的花纹与色彩。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是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荡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这清水和磁盆,就是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凭借——人生修养和做人的“心眼”。
不学礼,无以立
生在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有礼之人会做人,有人缘,多朋友。有礼之人会做事,注重形象,有教养,不树敌,成功路上事事顺。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为人做事之“心眼”。
某君是机关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你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不高兴,认为你的说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始终不对你看,好像视而不见,你得一场没趣,只好颓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不问可知。对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古人说:“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某君正是如此,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样的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地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成为习惯,多礼便能行无所事,十分自然了。
学者王先生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十七帖,还是很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一与王先生相接,如饮醇礼,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过,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是由于他的多礼。多礼似乎虚文,而关于人与人的感情都很大,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向不单指礼貌,一端而言,而礼貌必在其中,这是可以断言的。”从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言语行动,声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彬彬有礼,谓之君子,礼多人不怪。这是对人的说法,礼多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但是多礼尤须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交际场中,见人握手,说几句客套话。最无聊的,连今天天气,只说哈哈哈,冷也不说,热也不说,虚伪已达极点,受之者觉得无聊,说之者也未必不觉得无聊。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
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你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够久而敬之,首先他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久而敬之,更须先从你自身开始。
君子取财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心眼”的人,都懂得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靠自己的劳动、靠自己的知识、靠自己的智慧赚来的钱,花起来心里舒坦,才能真正享受金钱的快乐。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富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诱 惑。正是这种诱 惑,才使得人们去努力奋斗,去创造财富。而有些人在财富面前失去了正确的心态,不顾一切,发不义之财,而泯灭人性,误入歧途。
每天大小报纸都有关于贪 官的报道,惩治贪 官人们拍手称快,贪 官的出现,除了法律不健全,让贪 官钻了空子,还在于无人能监督贪 官,只靠贪 官自觉自律,可惜现在君子不多,贪 官取财也就不择手段。
《工人日报》有篇文章这样写到:领导干部搞“黑色”、“灰色”收入,收支明显不符,却很少有人被顺藤摸瓜。据《早城晚报》载,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早在1998年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时便露出了自己的“行头腐 败”。当众记者津津乐道于在绥新演讲时,有位香港记者却紧紧盯住了慕市长的一身“行头”:衬衣、领带、西服、皮鞋……全身上下竟然皆是名牌。慕绥新这身“行头”粗略一算,少说也得几万港元。现在许多领导干部吃讲排场,穿讲高档,住讲豪华,挥金如土,摆谱比阔,不可一世。对这样的官员,只要算一算他们的收入与支出,其“内幕”、“猫腻”的严重问题,就不言而喻。近年来,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巧取豪夺,在不长的时间里便暴富起来,他们拥有的财产与其正当的经济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官员们和他们的部门可以通过出售出租权力来获得大量工资以外的收入,以权力资本获取最大量工资以外的收入,以权力资本获取最大利润和巨额财产。由此可见,官员们的利润尤其是纂利,其来源几乎都是非法的,他们实现暴利的必要前提或必经之路是必须腐 败。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正当的、合理合法的“暴富”渠道和“巨额”来源。贪 官们的最终结局当然是受法律的制裁,他们取之不义的财富,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
据说明代有个人名叫郝于廉,从来不占任何人的便宜。他每次牵马到河边去饮水的时候,事后,都要往水里扔三个小践,算是小费。甚至有一次他在自己亲姐姐家里吃了一顿饭,临走竟在他姐姐家的炕席地下悄悄地留下五十文钱,然后才走。
人人都爱钱,但是这个郝子廉却不肯占人便宜,虽然有点过分,但却值得今人学习。
不义之财来的容易,但是会让你晚上睡不着觉,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柳宗元的《鞭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出售马鞭的商人,其所出售的鞭质量并不好,但装饰却颇为华丽,值四五千的货竟要价四五万。一次,一个糊涂的富家子弟花五万钱买了一根鞭子,向人炫耀。可当马不听使唤时,他挥鞭使劲抽打,鞭杆一下子断裂开来,才知道美丽的外表里面却是腐朽了的木头,根本不是鞭商所吹嘘的用南山的木料制成。去找鞭商理论,鞭商又以货物出门,概不负责为由,拒绝退赔。买主便在市上向众人大肆宣传此事,使鞭商丢尽脸面,无法再在市上立足。
这位商人自以为得意,发了不义之财,但是没有想到这笔财砸了他的饭碗。
清代乾降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赓,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假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赓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豪题写“李沙赓点心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了不少人观看,但还是没人进餐。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赓再三请求补上“一点”。但是,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现在生意冷淡,正是因为‘心’少了‘一点’。”孪沙赓感悟,才知道经营人心的重要。
从此以后,李沙赓痛改前非,以真心待人,重新赢得了人心,生意又红火起来。
想赚钱,就要有“心眼”,就要在人心上下些功夫,要堂堂正正的赚钱,不要想着欺骗顾客,坑害顾客,只要你赚钱的路子不正,你就会最终失去金钱。所以,不论是做官,还是经商都不可发不义之财,通过正当渠道挣钱,才能创造财富,创造成功的人生。
凡事靠自己,少存依赖心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己一点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别人——任何人都可以会对你失约!
有“心眼”做人,就不要在做事上一味地依赖他人,那样只能是转移自己的懒惰,而利用别人的汗水来帮助自己,恐怕最终也无济于事。
梁晓声写过一封非常感人的家书,这封信的起因是他的亲戚希望利用他的关系办点事,言辞很实惠也很恳切。但是,梁晓声拒绝了,原因是“我们”应该“过小百姓的生活”,用自己的汗水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如果实在贫穷,我先寄去一部分稿费,至于说求人办事,还是免了的好,因为“我们的父亲”一辈子不求人,这是多么美好的品格啊,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肯定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拒绝的话句句都说在理上,让人频频点头,可是,生活中的人们并不都像梁晓声一样明智。拉关系谈交情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有人干脆说,生活就是一张网,我们都是一只只网虫,如果什么“事”都办不了,在人们的眼中就注定成为没有能量的懦弱的人,甚至逐渐被人们忘记,因为你根本不重要,你只是网上的一个洞,这个洞是有些讨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实在非常微妙,你说你谁也不求,反倒成了缺点了。
这种关联有时能构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比如说你一旦在单位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脑门上似乎就标明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字样。这种习惯的势力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威胁。可是,年轻人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你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还没等施展拳脚呢,先被原有的状态同化了,这就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味道了。凡是交流和帮助是应该有个范围的。要想做成大事,从心底里感到生命的充实,就必须靠自己,而且,所有的事实都证明,“一切靠自己”是最明智的人生理念,比如说写情书、吃喝拉撒睡,靠得了别人吗?因此,自立绝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词也不是专门对年轻人说的。长辈为晚辈找工作的时候经常跟“自立”背道而驰,别为暂时的成功高兴,路还长着呢,谁不知道谁呀?
独立思考的人往往为人所看重,犹太人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非常特别的,他们在孩子们面前挖一个坑,然后叫孩子往前快跑,孩子如果乖乖地掉在坑里,一定会遭到严厉的责备:“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你自己。”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自己摔跤了,决不会像中国孩子一样连哭带闹,犹太孩子大都会自己爬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哭闹无济于事,谁有功夫管你!这些父母并不是狠心的爹娘,他们足够聪明,知道孩子最应该得到的是什么。
对于一个充满朝气的你来说,要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一百个人说你是白痴也没用;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废物,一千个人给你注射上兴奋剂也白搭。任何成功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和机遇,跟别人的暗地照顾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天道酬勤,只要你一心向善,执著拼搏,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