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会给自己找快乐2
书名:做人要有“心眼” 作者:马银春 本章字数:6228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讲点实际——享受眼下的生活




活着的人,就要记住,生命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紧紧抓住它吧!珍爱生命,享受生活。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功效的有用性,他是一个缺少快乐“心眼”的生活者;一种是追求生活的快活,他才真正是一个会生活有“心眼”的快乐者。

一个樵夫上山去砍柴,看见一个人正躺在树下乘凉。樵夫见状忍不住问那人:“你怎么躺在这,为什么不去砍柴呢?”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非要砍柴呢?”

樵夫说:“砍来的柴可以卖钱呀!”

那人又问:“卖了钱又有什么用呢?”

樵夫满怀憧憬地说:“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那人听后笑了,说:“那你认为我此刻在做什么?”

人类的欲 望没完没了,尽管在某些方面可能得到片刻满足,但当另一个新的欲 望生成,又会义无反顾跳进另一个大陷阱中。

有时我们就像寓言中那头愚蠢的驴子,总是死盯着眼前那根永远吃不到的萝卜。

假如太阳在我们的生命中只出现一次,那么每个人都不会放弃这惟一的观望。我们会提早准备,决不会错过。

只因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落下,所以我们就纵容自己几个月都不去抬头关注它一次。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一想,早上还没有起床时,你就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掉享受被窝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走出家门你又开始担心路上可能会塞车;坐在办公室里,你又开始设想下班后是该去看场电影,还是与朋友约会;刚刚开完薪水,你又开始盼望下一个月发薪的日子赶快来临。

我们就是这样,总是生活在下一个时刻。

我们总是急着等周末来临、节日来临。我们总是盼望孩子快快长大,己赶快退休在家呆着。等我们真的老了时,又随时担心生命会在下一分钟结束。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过日子,一刻也不停地瞎转。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别人可能会有的好评,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轻松。

她就在你心里,就在你看见的每一个地方,根本不用费心就能找到。

其实美本来就是随处可见的。

适当的幻想对人的心理是有益的,但过多沉溺于幻想里,就会忘记眼前真实的生活。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将要做的。必须摆脱对“下一刻”的迷恋和幻想,它们大多数不切实际,有的虽然最终会得到,却剥夺了我们此刻的生活。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办公室中的工作,不要一边工作又一边担心下班会不会塞车。

摆脱不必要的幻想,学会欣赏和体验已经拥有的此刻,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我们要为每一天的日出欣喜不已。

我们要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带来的生活 体验而高兴。

我们要分享与家人、朋友相处时的甜蜜。

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去聆听风雨之声,去仰望璀璨的星空,与无穷的自然生命力相连接。

停下你追求名利的脚步,静下心来学会欣赏和体验此刻的生活。

摆脱不必要的幻想,学会欣赏和体验已经拥有的此刻。

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知足是快乐的动力




不要以为分数、名誉、地位、金钱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少快乐,它们的多少,高低与快乐与否无关。关键在于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这些东西是否心满意足。

给自己定好位,知足也是快乐的动力。

知足和不自满并不矛盾,想要有很好的心态,就要多个“心眼”,不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现在的目标,可以瞄向下一个,但不要贪婪。

你我都曾见过一种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也有一种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走到哪儿,说不上三句话,便开始为自己宣传,即使做谦虚之态,亦是以退为进,并无诚意。

这样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但他的不凡和智慧一定不是最高,因他居然悟不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真理,犯了量小易盈、自满自大的毛病,是让与他相对的人很难承受的。

还有一种人,眉眼之间洋溢着和平的神气,动不动笑容满面,说起话来风趣横生,不忧不怨的人,是属于知足常乐的型。

自满与知足从字面上看来,仿佛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事实上内心的出发点和由外的表现给人的感受,却是大大的不同,其间境界的高低更是差之千里。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自觉得生活到这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平和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骄傲,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自认高人一等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 足 感、或自怜狂在作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 足 感,便相对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予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

知足常乐的人也往往会给人错误的印象。譬如,今天的社会无处无时不在竞争,名、利、权,永嫌不足,争得到的趾高气扬、争不到或争得不够的怨懑颓丧,你却不争,不怨,亦不说酸溜溜的话去损别人,仍然乐呵呵地过日子,说不定有的人就会认为你是胸无大志,没出息或没能力,很可能由此就看轻了你。

但这有关系吗?对你的人格和能力有损伤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不进步或拒绝竞争,而仅仅是表明了一个人对本身的存在,和对这个与他人共处的社会的态度。可以说是洞察人间百态,看透世事无常后的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坦荡胸怀。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乐,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怕比别人好,也不怕比别人坏,不用处心积虑,每天都拥有真正的快乐。



























快乐!不快乐!取决于你的感受




可以终生与无聊为伴,可以长期与痛苦共生,可以麻木不仁地了此一生,可以稀里糊涂地走完人生羁旅……惟独很难与幸福长相厮守,让其成为自己寸步不离的朋友。似乎幸福这东西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亦幻亦真,时隐时现,远观依稀存在,近看踪影皆无,常让人发出无奈的喟叹。

谁敢妄称自己为捕捉幸福的高手呢?

然而,尽管幸福飘忽不定,也绝非虚妄之物,它真实地存在着,而且许多有“心眼”的人都曾实实在在拥有过它。

三毛所说“快乐是不堪闻问的鬼东西”是带着情绪说的,不足为信。梁实秋的“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虽很能代表一些人的观点,又太玄了。很多人主张入佛门、禅门中去求乐,也不一定求得到。真实的幸福恰恰都不是先求而后得,而是在困境中与之邂逅的。

一位思想家一直抱怨没有鞋穿,见到没有脚的人之后,他因自己的健全而体味到了幸福——这个故事已经被广为传诵。

一个失恋者被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他恨命运不济、造物不仁,让自己变为孤独而又凄零的人,但当他见到一个失去双臂的人用脚写字、缝衣服的时候,突然觉悟到丢失一位心上人比起丢失双臂来实在微不足道,虽失掉了心灵揽系,终究还能重新振作起精神饱尝青春之甘美、沐浴生命之恩泽——他从振作精神中体味到了幸福。

一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女孩嫉妒周围的那些纹身穿鼻、裹腹束腰的时髦客,她为自己没有能力走进这一时尚而郁郁不乐。直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无意中被“星探”发现,从此成为模特。她从这一惊喜中收获到了幸福。

一个百无聊赖的人除了打麻 将、玩牌,简直不知怎样打发时光,牌友离去了,他陷入莫名的空虚寂寞之中。一天,他找到了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这份工作使他失去了闲暇,却使他意外地与幸福不期而遇……

让我们看看这位患者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那一年,患了重病的他,每一天生活的上空黑云压顶,让他透不过气来。这一年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被囚拘在医院的白色围墙中,回眸凝想,突然感到以前的生活都是幸福的,幸福从此刻嘎然中断,那之前他从没有受过重病的折磨,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处在死亡边缘,是否生命的一脉心香会就此结束。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恐惧。同一病室的病友上午还在与他谈笑,下午,医生查房,探其鼻息,已经奄然物化。这可怕的场景使他默然良久,垂眼自顾,突然产生出一种恋眷生命的情怀。生命如此美好却又如此脆弱。幸福近在眼前又求之不得,想到此,眼泪不禁滚落下来。莎士比亚曾说,眼泪是最宝贵的液体,不能让它轻易流出,但是此时,不得不任它撒落,因为它是被对幸福的无限眷恋逼催出来的。他脑子里突然萦绕起关于幸福的话题,觉得平日不可捉摸的幸福现在突然轮廓清晰了起来: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个天平,那么天平的一端是生命,另一端无疑就是幸福。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天平高高地翘了起来,将幸福升到空中,渐渐远离了自己。这时,惟一的企盼就是希望生命把翘起的天平压下去,以使幸福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幸福所托举着的不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吗?他突然意识到:活着即幸福,幸福是常在的,这才是颠扑不破的命题,过去对幸福的一切阐释都显得那么牵强。可是为什么在安然无恙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当时看起来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但他还是在做最后挣扎,用仅有的一丝力气祈祷上苍:用他的全部财产换取生命吧,除去生命,什么都不要,只要活着,有快乐与自己同在就是圆满的,还要其他东西做什么呢?

在绝望中祈求的那种幸福是最真实的幸福。求生的欲 望化为了一种力量,幸福的召唤化为了生命的庇护神。奇迹终于出现了:他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当病痛稍有缓解的时候,他感到一阵轻松向自己袭来,亲 吻他的脸颊,撩拨他的欲 望,他甚至在病床上隐隐约约体味到久违了的幸福存在。痛苦每减少一分,幸福便增长一寸。他的生命最终获得了解救。连自己也始料不及,当他完全复原后,幸福与生命就成为忠实的伴侣,再也分不开了。疾病把点点痕迹留在了他生命之树的树干上,留下记号,时时警示他不要亵 渎或虐 待幸福。

从此,他更加惜生命的可贵,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保持和气,享受家庭快乐




有人将家庭比作避风的港湾,有人将家庭比作温暖的火炉,也有人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摇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人都关注家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古也罢,今也罢,大凡一个人生活的乐苦,心情的好坏,乃至事业的成败,都与家庭是否理想紧密相关。家庭,对于每个人来,是得之不易的。

如果你要保持家庭生活快乐,就要给自己找个保持和气的“心眼”。中国有两句老话: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家,恰如其表,它就像是一把保护伞,替我们挡风遮雨,祛暑避寒!“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

家庭和睦对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一个人的顺利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和万事兴,中国人就认这个理。我们都在追求富足的生活,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强盛、富裕。“家和”真的很重要,因为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是手段,“兴”是目标。我们的生活就是为了安康、幸福和美满。

纵观那些成功的家庭,男人事业的兴盛和发达,背后无不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内助在支持着。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一个女人每日光彩的笑容总是和她丈夫的体贴和关怀息息相关。小蔡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她嫁了一个好老公。她丈夫是一个公司的经理,工作繁忙,但是他从来没有要求小蔡必须照顾家庭,照顾他,而是兼顾小蔡的需求,让她干 她自己喜欢干的事。现在小蔡还在读硕士学位,在学校里,她的压力在她的笑容中是看不到的。从她的笑容中能感受到她在做一个女人时的幸福感,她说虽然丈夫对她没有要求,但是也要体谅他工作的辛苦,尽可能地帮助丈夫解决在生活和事业上的困难。但是她在学业上并不是停步不前的。在快乐中她依旧迎风飞翔,她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在这方面她做得很好,还是这个学校百年校庆庆典上学生代表的发言者,当时还有江泽民亲莅会场,这些荣誉是每个人都艳羡的。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去照顾自己的丈夫。有一次,小蔡的丈夫出差回来,刚好是她忙完学校公派的事情之后,她立刻脱下工作服,不顾劳累,精心准备去迎接他的回来。而她的丈夫一方面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在得到她的爱护中又激起奋斗的动力。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拌嘴,但是他们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是在一种相互欣赏中 共同进步。他们的婚姻是成功的,是“家和万事兴”的一个典型。

“家和”,就要做到:

(1)不要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句俗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新鲜了,并且有不少人都把它当作一句至理名言,在走进婚姻的时候不免有些战战兢兢,生怕婚前的甜蜜和温馨都被婚后生活的繁琐所替代。确实,婚姻是两性感情的一个里程,也是恋爱时期感情的结束,走进婚姻的人们,需要的是另外一种爱情。这种爱情已经失去了很多包装、虚幻和浪漫,而是多了更多的平淡和真实。它要求双方对他们的感情做进一步的接触,需要更亲密的关系,需要更稳定的关系,需要的是另外一种更亲密的爱情,从而作出把各自的生活完全重叠的决定。结了婚的男人无法再像往日一样,保持自己的完全独立,或者回到自己父母的家庭,寻求父母的慰藉。女人也不能再像恋爱时那样春风得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般受男人宠爱。反之,我们要面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烦琐的事情和不快的矛盾,也许我们会争吵,会大动肝火,闹得家庭鸡犬不宁。当我们真实地面对生活,包括无数的挫折和风雨,也包括柴、米、油、盐的生计安排时,我们也许会有一种挫折和气馁的情绪产生。我们再一次印证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而事实上,“婚姻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成败全在于你”。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家庭,延续你的爱情,并为你的爱情果实建立一个贮存地。在现实中,许多夫妇婚后感情与日俱增,两情愉悦,恩爱有加,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例子也很多。究其原委,全在于夫妻感情巩固、发展得法,追求一种平淡、恬然的生活。其实只要你善于经营你们的这种亲密而现实的爱情,你们的爱情也会继续发展,升华,绝不会被扼杀在婚姻的摇篮中。

(2)不要让子女在第一起跑线上错位

一个孩子呱呱落地,是从一个家中诞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当他睁开惺忪睡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家,他的父母。家是子女的第一起跑线,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爱的学校,是塑造子女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个家庭被吵架、暴力、酗酒、婚外情等等包围,孩子受其影响是无疑的。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作“出气筒”。这种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恩爱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较健康,而且智商也较高。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些独生子女调查发现: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孩子的智商高。

父母离异往往会在孩子的心里投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压抑、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受父母离异的影响,致使心理多憎恨、少爱心。由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伤害而变畸形,如不小心加以呵护,最终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离异双方如果能正确处理个人感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无疑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做人要有为人和善的“心眼”,在社会交往中要和气,在家庭中更要和气,人性和善是美丽的一面,同时更是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境,发挥它的优点,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做人要有“心眼”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