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话也要说“软”
人人都爱听好话,的确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小人当道的原因。在甜言蜜语的包装下,你里头包的是什么料,根本没有人在意。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做事有“手腕”的人说话,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容易使人感到亲切、愉悦,所谈之言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征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
(1)和颜悦色地说
当遭到有人火气十足、无端向你撒气时,如果你持谦让态度以言相答,结果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如,某市一家瓷器店里营业员老王面对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给她拿了好几套瓷器,挑了好几个钟头还没选中。因顾客太多,他先照应别的顾客去了。这位女子以为冷落了她,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说:“喂,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眼睛没看见我先来吗?为什么扔下我不管?”她把钞票往上一扔,命令道:“快给我买,我还有急事!”这话真够刺耳的,如果遇上愣头青,和她“较真儿”,非有一场“热闹”看不可。然而,老王并没和她“一般见识”,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和颜悦色地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你多提宝贵意见。”老王这几句真诚而谦让的话一出口,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的说:“我说的不好听,也请你原谅。”你看,老王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力有千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有理不在声高”。话,并非说得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像这种谦让式说法,由于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心理变化。“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发泄的对象,自然就会降温熄火。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说明,以宽容为特点的谦让或说法有强大的征服力。
(2)绵里藏针地说
当遇上有人无理取闹时,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能帮你转危为安,战胜对手。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头碰上几个轻浮青年,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她的帽子。对他挑衅,姑娘又恼怒又紧张,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吗?”“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男青年挑逗说。姑娘委婉地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绝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
她话里有话,温和中深藏开导,委婉中包含锋芒。“当然。”青年有几分尴尬,不由自主的还了花帽,溜掉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就这样被制止了。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机智,而且对她的善辩能力留下了印象。我们看到,从始至终姑娘没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含有“潜台词”的柔言软语,巧于应对,成功地激发了对方的自尊、自爱心理。她用冷静举止,柔言软语塑造了一个见多识广,不容侵犯的强者的形象,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委婉柔言所具有柔中寓刚的独特威力。
(3)意味深长地说
当你被对方捉弄了,切莫鲁莽行事,恳求的态度和劝导的语言,将会使你如愿以偿。
曾有一位从内地到广州出差的老先生,在小货摊上被卖货的女青年掏了腰包。老先生钱包不翼而飞,而货摊只有他们两人,明知此事与姑娘有关,但当他说出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到公安局去告!”老先生冷静一思索,没和她来硬的。他压低声音,恳求地说:“姑娘,我一下子买了你五、六十元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这话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有暗示,最后一句意味深长,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进一步恳求道:“我从内地来,钱包里的钱是一朋友托我买东西的,丢了我怎么交待?叫我到哪里去找钱呢?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我知道,你们个体户是最能体谅人的!”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不好意思地交给了他。
恳求,通常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使用的语言方式。然而,此时此刻,它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战。老先生针对姑娘并非作案老手,紧紧抓住“信誉”这个要害,以恳求的方式,启发、诱导、暗示、加压,努力唤起她尚未泯灭的良心和同情心。从而使她的正义感、信誉感和同情心占了上风,战胜了贪财的邪念,交出了钱包。
(4)心平气和地说
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切莫用发布命令式的语气,这样也许会使你变得很难堪的。如果这时你心平气和地说话,会使你达到目的。比如,妻子从单位回来,对正在看书的丈夫说:“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是不是去接孩子,再做做饭?”这种尊重的商讨口吻,对方是很乐意接受的。丈夫说:“行,我这就去。”这样说法,不但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关系和谐融洽。总之,如果使用命令强硬口吻会怎样呢?我们看这个家庭,妻子:“喂,我今天要做活儿,你去接孩子,回来做饭!”丈夫一听就火了:“你没见我正忙着吗?”妻子火了:“忙,就你忙,难道这个家都我包了?”一来二去两个人吵了起来,各自装了一肚子气。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对平等商讨、诚恳请求,人们却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因此,商量口吻比起命令口吻来,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在同事、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有善心,有善言”。一个心灵丑恶的人,语言绝不会美。因此,要掌握柔言说法,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陶铸同志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心地纯正的人,胸怀才能宽广,性情才能开朗。当发生矛盾时,才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忍让之心,不斤斤计较。当受到委曲时,才能忍辱负重,不反唇相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要想迎来让人心悦的柔言谈吐,在造词用句,语调语气上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敬词、礼貌用语,以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感情,引起好感,尤其是避免使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以减少刺激性;在语气上,要和婉、文雅。同时附以真诚微笑。当然,控制感情有时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忍受这种痛苦是值得的,有益的还是忍一忍为好。
知己知彼再开口
孙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可以作为我们求人说话的“手腕”,在说话上也要做到知己知彼。说话不了解对象,不仅达不到求人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接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了。
求人说话,除了要考虑对方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敏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对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刘备说:“子龙领兵在外回不来,翼德现在这里,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战。”
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让我来激激他。”
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大叫而入,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结果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一昼夜,斗了二百二十多个回合,虽然未分胜负,却打掉了马超的锐气,后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
诸葛亮对关羽,则采取“推崇法”,如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关羽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我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比高下。依我看来,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果你离开了造成损失,罪过有多大啊!
关羽看了信以后,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
虽然被求者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点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上面两段话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的利益说服他。
说话前,一定要识人,看清后,再决定你说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