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用你的“嘴”说动别人的“腿”
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做事有“手腕”就要会说话,温言数语,如春风,如细雨,暖心暖意地把事情就办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
说“鬼”话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够说出对方想听的话。
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才是办事成功的关键所在。
办事有“手腕”,首先要做的便是专注于人的因素,知人然后办事。
我们办事时的直接对象,也即事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事,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办事所涉及到的人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明白了对方是哪个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因人制宜。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你了解了下面这七种类型的人,就明白了与这些类型人该怎样办事。
(1)寻找死板人的兴趣点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和这种人交际,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遇到这样情况,你就要花些时间,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令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此乃人之常情,故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2)简言应付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样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要如何对付他?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去。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也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简省”。
(3)面对沉默寡言的人要直截了当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4)不要揭穿深藏不露之人的“伪装”
我们周围存在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双方进行交涉,其目的乃在了解彼此情况,以使任务圆满达成。因此,要经常挖空心思去窥探对方的情报,期待对方露出他的“庐山面目”来。
但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供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作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瞻前顾后应对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 潮时,忽然做出决断,予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像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的“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作出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作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总是要按部就班的来,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总之你要瞻前还要顾后,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6)适可而止打发冥顽不灵的人
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自讨没趣。
(7)耐心应对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与人交际时,可能也会经常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话语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8)遇见自私自利的人能忍则忍
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自己无利的事,他是绝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致成功了。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求人办事更重视办事的主体——人。凡是办事有“手腕”之人都懂得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这才是办事成功的关键所在。
“流行语”为你添姿着色
“流行语”就是那些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里高频率地运用于人们口头交际的鲜活新潮的词句。它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着生活的灵光,为人们的日常言谈增添着魅力与色彩。
流行语并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语、规范语,它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谈恋爱称为“拍拖”;广东人逢人称“阿哥”;南京人说事情好到极点为“盖帽了”;北京人谈吃喝用“开”:“走,哥儿们开他两杯!”有些流行语在传播中扩大了范围,如北京把闲谈聊天叫“侃”,现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开了“没事我们侃去!”
大多流行语往往在一定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业界,“看好”、“看涨”、“看跌”、“滑坡”等词语运用普遍;在演艺圈,“走红”、“领衔”、“很性 感”很流行。流行语多数是现有词句的一种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识分子把从商称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写文章搞创作的是“爬格子”。
流行语具有较强较浓的时代色彩,沉淀着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文化特点与生活气息。比如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旧时代是,“内人”、“太太”;“文革”时期称“革命战友”;现代则有“爱人”、“那人”、“另一半”等说法。说一个人样子好、气质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后来是“健壮朝气”,现在是“潇洒风 流”、“有魅力”、“有女人味”等。
在日常谈话、交往活动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1)丰富、更新自己的谈话色调
一个人的谈话色调既包括话题、语调、声音的选择,也指词句的筛选与锤炼。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别人交谈时老是一种腔调,老运用一些自己重复多遍、陈旧蹩脚的词句、口头禅,毫无新鲜明朗的气息,给人的感觉是迂腐而沉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断;又像《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话不离口。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吸收运用流行的词句,可以让自己的谈吐变得丰富多彩,永远保持谈话色调的生机、活力,使话语常讲常新。
(2)沟通联系,赢得别人好感
愉快顺利的交谈活动,往往离不开流行语的使用。比如称呼别人,以前多是“师傅”、“同志”、“××长”,现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这样更能增强谈话双方的亲近感、尊敬感,使交谈始终处于自如轻松的状态,不致因过于拘谨、正儿八经而影响沟通,引起别人反感。
(3)调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人们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语的点缀。一位学生挤到一群同学堆里,发现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连衣裙,故意惊呼道:“哇!真3.14!”这3.14是圆周率π,与流行语“派”谐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阵欢心的大笑。
流行语怎么来的?或许有人会问。其实,流行语不是哪位名人或语言学家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心于生活,留心于别人的言谈,并借鉴发挥,推陈出新,启动灵感,随口说出。平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搜集学习。
——从电视电影里学。当代影视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贴近,不少精彩对白、主持人的即兴妙语、广告好词令人赞叹不绝,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比如有人劝朋友去看一个展览:“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吧,展览真奇妙!”显然这里仿用了“正大综艺”主持人的开场语。
——从港台语言中学。开放的大潮也融入了港台的新鲜流行语汇。如“真性格”、“好帅”、“当心公司炒你鱿鱼哟”等等,很新奇用语优美,不妨一借。
——从流行歌曲中学。许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们的真情、心声,而且吐词通俗,生活气息浓。某男士谈恋爱,刚接触对方,生怕对方看不中自己的外表,灵机一动,说道:“我知道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他妙用了赵传的一首歌名,很快赢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结合讲话的场合、语境、心境,信手拈来,适时穿插,一定情节斐然。
——从报刊用语里学。如某报上曾有一篇题为《检察机关浑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谈者巧借活用,与人评论小偷:“他浑身是手,什么不偷?”提醒误入情网的朋友:别理她,她浑身是胶,粘住你还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过境迁,真假莫辨,多次申诉,也得不到解决,怎么跟人说?“咳!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呀!”岂不妙哉!
——从方言俚语中学。方言俚语表达含蓄,俗得够味,很受人喜爱。如“没治”在北京话是好到绝顶之意,有人看聂氏下棋:聂卫平这盘棋赢得没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费口舌之意,我们可以拿来运用,如:“还磨牙什么?快走吧!”
当然,运用流行语必须适合交谈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背景。某大学一研究生对她的同学讲:“喂,你的‘另一半’来了!”这“另一半”是对象的意思,语出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学校园里很流行,如果到农村去说,未必有人懂。
有“手腕”的你不妨借助健康的富于生命力的“流行语”,使你更潇洒地做人,更时尚地办事。
“奉承之话”不能少
事实上真正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几乎没有。而你如果不懂拍马屁,要想出人头地那就可想而知了。
生活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沦落平庸,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真的平庸,另一面却是因为有些人做事不讲“手腕”,不懂恭维别人,以至怀才不遇。
曾经叱咤风云一世的拿破仑,就有过这么一段历史。
拿破仑是非常讨厌别人拍他马屁的。有一次,一个随从对他说:“将军!您最讨厌别人对您拍马屁的吧!”拿破仑笑着回答:“是的,一点也不错!”
事实上,这不就是那位随从拍了一次响亮的“马屁”吗?
一个有“手腕”的人应该明白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是多么重要,而恭维别人对打造良好人际关系又是何其重要。赞美别人,恭维别人是人际关系上至高无上的“润滑剂”,而且这种美丽的言词又是免费供应;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它还是促进人继续努力卖命最强烈的兴奋剂,这是由人性的本能所决定的。想使求人成功就必须学会这一招。
美国一位企业家这样形容卡 耐 基:“他是一位会握着你的手,鼓励你,赞美你的人。我的生活经验中还没有碰到一个能赶得上他的人,有许多人,虽然拥有职权,但他们没有嘉许人的雅量,只会讥讽别人,像这样怎么能成就更伟大的功业呢?”
其实这位企业家是最能领会卡 耐 基精神的人。
有人说,在这位企业家的手里,赞美别人已成为一种异乎寻常的驱动工具。
当这位企业家就任造船厂厂长的时候,工人群众都被他调动起了巨大的热情,他的传记中这样写道:
“从经理到工人,他都很大方地给予嘉奖,称赞工作人员的工作技巧,使受奖的人都觉得比金钱奖赏更为可贵。”
这家造船厂承造的军舰拖甲虎号在27天内完工,造船场里所有的记录都被打破了。老板召集造舰的全体工作人员发布一篇庆功的演说辞,并且赠给每人一枚银质奖章和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最后他转向负责监造人,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个金表,亲手交给他,作为一个小小的纪念。
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有的人严格有余而赏“银”不足,吝啬赞美他人,是违背人性的做法,结果往往使一些“马仔”暗中捣鬼或干脆“走人”。这些人要好好反省。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奉承话的人都比较有“手腕”,所以都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此,说奉承话是办事有“手腕”的人求人所必备的技巧,奉承话说得得体,可以轻轻松松迷倒一大片,大家伙都高兴了还有什么事不好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