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人,该求就求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见乡土情义之浓。身在外乡,求求老乡,实在为最划算的办事“手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做一个有“手腕”的人,善于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有某地学生组织有同乡会性质的“联谊会”,有人觉得这些人落后狭隘,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加其活动,更感到不可思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那“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对外则团结一致,抵御困难和外来的威胁。
如果乡土观念过重,同乡关系也有过火的时候。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内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制约着用人制度,影响着用人之风。既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任用人才还不得不靠少数人举荐的形式,那么出于保证行政效率,保证意见比较集中,一句话,保证权力不被其他势力所威胁,任用同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只不过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给时代打下“乡党政治”的落后的烙印。
我们无意探讨这种“乡党政治”的种种害处,也不想对借乡情观念拉帮结派的行为作深入的批判。引用上面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
恭维异性:开创人际半边天
女人心难揣摸,但凡是女人都爱听恭维话。如果你有求于她,那么夸奖她吧,她会乐于帮助你。
在当今的社会里面,女性的地位已大大提高,几乎哪一行业,都需要女性职业存在。而求女人办事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但关键是如何让她乐于帮助你呢?
其实,让一个手中有权的女性心甘情愿地帮你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要诀便是你要做个有“手腕”的人,让她能够感受到你,认为她不同凡响,你很看重她,并关注她的事。
就像女性天性 爱美一样,女人天生也爱听恭维话,所以若能掌握恭维女人的技巧,她们高兴了,帮你办事自是不在话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恭维女性的一些方式:
俗话有云:“一夸、二 逼、三情绪。”女性首先对男性最关心的一件事,并非男性的长相,也非教养、学识等消极性的条件。夸奖自己、重视自己的男性,才是女性愿意喜欢与之接触的对象。
即使对方嘴里假装不高兴,其内心里也是充满着幸福和快 感。因为,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她们的价值的肯定。
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女性事实上似乎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有些人是高尚优雅,有些人是天生丽质,不论哪一方面,身为女性总有足以自豪的地方。
如果身为男性,我们不妨试着寻找对方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加以称赞,它所产生的功效会更大。
或许有些人对自己某方面的魅力并没有察觉到,但就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着自豪的成分,所以针对这些微小的“长处”加以称赞,对方会觉得你很关心她,为人十分细心等。
如果你对一般已被公认为“美人”的人说:“你很美”,对方不见得会显得特别高兴,因为你的称赞已是别人公认的事实,所以不会给对方一种意外感,对方对你的感觉印象也不会因此而强烈。
即使有些人看来好像自卑感很重,但对某些事情还是会有着强烈的自我陶醉的情绪。
说到这里,若你想称赞她,但又不知如何启口时,你或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称赞:“好漂亮的手指!”“你穿这套衣服显得特别的迷人!”“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你的小皮包很漂亮。”等等。当你这样称赞她的时候,已经足以显示你的热心了。同时她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
在西方的社会里面,一个男子若遇到一位动人的女性时,他们往往会很大方地称赞对方,但在我们东方,常会被看做一种轻浮的行为。这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自古以来的民风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然,在我国基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自然不必一味地模仿西方的做法,但也不必吝惜开口称赞,因为这样不仅能使人精神愉快,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某机关主任对一位女打字员说:“你今天穿的这身连衣裙,更显得你漂亮大方。”女打字员一听,心里像喝了蜜,主任又说:“如果你打的字也能这样才好,要注意标点符号。”女打字员虽然脸有些红,还是愉快接受了批评,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显然,这位主任是懂得女性心理的。
美国研究“人生艺术”的专家玛嘉·威尔逊女士曾经说过:“女人特别重视什么周年纪念的仪式,故此千万不要忘记:她们需要别人送花,在分别的时候希望你写信给她,以表示你并没有把她置之脑后。”
能干的推销员就很会利用这一人性的弱点,他会巧妙的问出顾客的生日或结婚纪念日等,然后记住,到了那天就打电话说:“祝你生日快乐!”就这么一通电话,给对方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因为连自己都容易忘掉的日子,对方却能记得这么清楚,并且向自己表达了关怀之心,不用说,当事人的心里一定会很高兴的。
相对男性,女性是较感情化的,这在日常的会话中,就可看出。她们喜欢的男人,即使请求她代为倒茶泡咖啡之类的琐事,她们也欣然接受,可是对讨厌的男性就不一样了。
“你自己倒茶都不会啊!我又不是为了替你倒茶才来这里上班的!”
像这样,如果不保持适度的友好关系,连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也不会帮你做的。
还有,不要忘了经常对她们表示谢意,“经常麻烦你真不好意思,下次有空我请你吃饭!”如此一来,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愿为你代劳,帮你解决。
大多的女性,她们对年龄一向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女性,都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的年龄。所以在称呼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得体的称谓。
总结一句,和工作上的女性 交结应酬,与其对她们亲切倒不如轻轻地夸奖她们几句来得有特效,也才是明智的作法。
在称赞对方的同时,更进一步指出对方应具备何种形象,则更能刺激对方的优越感。例如,你对某位女性说:“你的歌唱得很好,但如果你再配合一下台风,相信会更加完美!”
像这种说法,对方才会觉得你对人的关心是出自于真心的。
我们在夸奖男性的时候,由从背后夸奖,经由第三者传达至当事人耳里,最具效果。但夸奖女性的时候,则恰恰相反,无论哪种场合,都应面对毫不考虑的直接称赞,而且要不厌其烦的应用各种方式。
女人心难揣摸这是大多男人的体会,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女人最渴望的只是你对她的赞美。那么做个有“手腕”的人吧,去了解并运用女人喜听恭维的话。恭维她几句,她就会乐于帮助你。
找同事办事:需张嘴就张嘴
在同事中有个好人缘,好多事不用发愁就能办成了。
人们在运用关系网办事时,总认为同事之间只存在猜疑和忌妒,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在家和家人相处的时候和在单位与同事相处的时间几乎差不多,一个有“手腕”的人不会忽视同事之间的友谊。
又因为同事关系是办事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关系。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 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便遇到困难也得办;即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在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张嘴。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同事关系办事呢?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想托人办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2)该客气时一定要客气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都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找人之前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请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你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同事之间办点事就接受物质感谢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3)要有的放矢不要为难同事
一些比较笼统不明的事一般不找同事去办。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你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是否办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4)有些事不能找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以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了同事感情。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这样的事,不如转求他人。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老人和孩子能用就用
求人办事时,除了走夫人路线外,不妨走走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达到办事目的。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除了走夫人路线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的确是要费点“手腕”动点脑子的事情。
为什么走老人和小孩的路线是比较理想的呢?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儿女上班少有时间;年辈相距,话难投机),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而小孩子纯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2)掌握老人和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和你接近
一般地说,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厚,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总乐于滔滔倾诉,希望能影响、感动后人,也算获得人生的哪怕些许的慰勉。事实上,老人长年留住家中,这种滔滔倾诉故事、传授经验的机会实在很少,因此,老人的生理、心理便表现出极大限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总乐于主动招呼、热情交谈。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做叫“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而崇拜、亲近。一句话,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与你的接近。
(3)通过老人、小孩达到融洽全家的目的
老人是长者,而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悦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爷辈如此,父辈更甚。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走老人孩子路线有几点需要注意:
(1)多了解和积累老与小的知识
了解老人、小孩,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也应适当地作些理性积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一天晚上,芳到某同事家做客,自我介绍后,芳挨着一个4岁的女孩坐下,笑盈盈地问:“小朋友上幼儿园了吧?”小女孩睁大眼睛点点头。“会拍手掌吗?——千年蛇妖白素贞,下凡来报许仙恩——”“我会说,我会拍!”小女孩一下给逗乐了,伸出双手便和芳玩了起来。很快,芳和小女孩打成一片,旁边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也格外开心。
(2)主动套近乎,消除陌生感
谈话是交际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进入一个家庭,见到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而不应该等待家庭一方(老人、小孩)搜寻话题勉强问答。因为双方刚刚接触的短时间内,登门人有心理准备更容易找以合适的话题,况且对于老人,你主动开口也表示了尊敬;对于小孩,你主动开口,能表示亲近,消除陌生感。
(3)态度要谦虚还要谨慎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美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现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那种三言两语就夸夸其谈,将老人“晾挂”一边或踩践自己脚下的言行是切不可取的,结果只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赶撵。小孩天性乖巧,欢乐容易哭闹也容易,稍有不适就可导致“风雨满楼”。因此,和小孩交往,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忠诚、童稚去换取欢悦,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迂回包抄”之计是灵活改变求人办事的线路。遇到办事不顺之时,不妨用用你的“手腕”,动动他孩子的脑筋,打一打老人家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打通关系的绝妙办法。
别人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
多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每个人的人际圈是不一样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人脉网,速度是惊人的!
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但另外一个人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到了那个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五湖四海的人。朋友多的人和朋友少的人的附加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人际圈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他做担保。基于这一点,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多介绍他的朋友给你认识。就像我们做客户服务一样,如果你的新客户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老客户介绍的,这位新客户一下子就会接受你或你的服务。
你会发现这样积累人脉资源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介绍,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请客吃饭,这些都省下来了。
我们的思考问题通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再好的个人,其实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因为单个人总是有偏差和缺陷。所以,认识一些的朋友多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弥补我们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
要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首先必须假定一个前提,我们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如同做生意,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我们跟朋友之间之所以可以维持互动关系,是因为我们各自有可交换的东西,而且这种交换是不同价值的交换,是不同价值透过交换弥补各自的需要的,而且对双方都有意义的。
要想获得朋友人际圈里的资源,就要舍得奉献你自己圈内的资源。这既是开发人脉资源的一条重要法则,也是交朋友的又一“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