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破常规,我走我路3
书名:做事要有手腕 作者:马银春 本章字数:7952字 发布时间:2024-06-26

转换思路,就有出路




做事有“手腕”的人,当自己步入困境的时候,总不喜欢钻牛角尖,而是开动大脑转换思路,因而他们往往是最终的成功者。

有一位姓王的商人,他最早是继承父业做珠宝生意的,可是他缺乏父亲对珠宝行业的精微敏感。没几年,他就把父亲交给他的全城最大的珠宝店赔光了。

他以为自己不是缺乏经商的才干,而是珠宝行业投资大,技术性太强,风险太大。于是,他又决定改行做服装生意。他认为服装行业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专业学问,肯定能成功。主意拿定了之后,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家产,开了一家服装店。过了三年,他的服装店已经再也没有资金进新款衣服,已有的衣服也因价格高于相邻商家而无人问津,他又一次失败了,他意识到他不适合于更新大件的服装市场,当他为一种新款刚开始流行自己马上组织货源时,同行们的这种款式已经开始淘汰了,他总是跟随着流行的尾巴。

接着,他又变卖了服装店,用剩余不多的资金开了一家饭店,他想,这种简单的生意总不会再赔了吧。雇几个人做莱,客人吃饭拿钱,又不用多么大的流动资金。可是,这一次他又错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相邻的饭店里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而自己的饭店却门可罗雀,冷落异常。最后,连雇来的几个人也跑到别的饭店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后来,他又尝试做了化妆品生意、钟表生意、印染生意,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时候,他已经52岁,从父亲交给他珠宝店至此,25年的宝贵年华被失败占满。每想到此他就有绝望的感觉。

他算了算自己的家底,所有的余钱仅够买一块离城很远的墓地,他彻底绝望了。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那就买块墓地给自己留着,等到哪一天一命归西,也算有个归宿。这是一块极其荒僻的土地,离城大约有5公里,有钱的人,甚至一些穷人也不买这样的墓地。

可是,命运就在这里转机了,就在他办完这块墓地产权手续的第十五天,这座城市公布一项建设环城高速路的规划,他的墓地恰恰处在环城路内侧,紧靠一个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土地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他的这块墓地更是涨了好多倍。他做梦也没想到,他靠这块墓地发财了!

要知道,这是“经商”20多年来第一次“狠”赚了一笔钱。

他突然顿悟,为何不做房地产生意呢?说做就做。他很快将这块墓地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又购买了一些他认为有升值潜力的土地。仅仅过了5年,他成了今城最大的房地产业主。

你不妨改变一下方向,另辟殊路,也能达到目的地。这就是成功人的“手腕”。










夹缝中求生存更要创新




在夹缝中求生存,你必须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占据市场。用这种“手腕”去做事,成功的一定就是你。

迈克尔·戴尔是一个成功者。当戴尔决定进入美国个人电脑市场发展时,著名的苹果公司和IBM公司已经占据了美国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份额。应该说,戴尔进入市场的机会并不好,但是他在销售模式上采用了创新的理念,从而使同样的电脑以更低的价格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美国个人电脑业的起步阶段,著名的苹果公司与IBM公司已是电脑界行业老大了。当时电脑行业在销售电脑时的一般做法是:由电脑制造厂商生产出电脑之后,再配售给电脑经销商和零售商,然后再转由他们之手卖给集团用户和个人消费者。这种间接的销售形式是理所当然的做法,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可当时仍然在大学的戴尔却认为,这种通过经销商这个中间环节的销售方式成本太高,为什么不能采取一种直接销售的模式,使个人电脑直接从制造商那里到达消费者手中呢?那么如何改进购买电脑的过程呢?戴尔的答案是:“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上,除去零售商的利润剥削,把这些省下来的钱回给消费者。”1984年1月1口,迈克尔·戴尔开始了着手创业的准备工作,他以“个人电脑有限公司”的名字,向美国得克萨斯州政府注册了公司,并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分类广告。最初的每个月销售额在5~8万美元之间。后来,随着业务不断扩大,戴尔就将“个人电脑有限公司”更名为“戴尔电脑公司”。到了1999年,戴尔电脑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了,而戴尔电脑公司的创业者迈克尔·戴尔也在全美国40岁以下富翁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

后来,迈克尔·戴尔在总结自己公司的成长历史时说:“戴尔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只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我们愿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相信,机会既来自直觉,也要靠着对某个产业、事物或专业的狂热投入。戴尔公司的经验证明,人可以发觉并掌握大家原本以为不存在的机会优势:想要做到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用有大学文凭,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构架和一个梦想。”

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爆出创意,来增加生存之本。戴尔说的好,他愿意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模式!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让思维血液“流”起来




成功者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腕”,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足以使前者功名尽占,后者则终生潦倒。

段永平就是这样一个有“手腕”的人。

我们说商品是市场的硬件,凡能够站得住脚的商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商品与需要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方面,市场需要可以引导经营者生产出新商品,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超前性的商品往往又能够引发新需求,商品引导需求,这一点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商业机遇。

“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是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闪烁着段永平的二次创业的智慧。

段永平是“小霸王”的厂长,该厂前身叫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一下子使该厂起死回生;又是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还是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永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副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有的家长开始投书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湎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市场反馈信息给段永平敲响了警钟,引起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更新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必要进行再次创业的“战争”。

时不待我,段永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第一代产品型号是SB218。

学习机的原理与游戏机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个电脑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装在新学习机上。

小霸王真正算是彻头彻尾“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学习机拥有以下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

小霸王学习机的口号是:包你3天会打字。小霸王学习机投入市场生逢其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电脑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2年产值1亿人民币,1993年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人民币,产值犹如变戏法似的成倍增长。

一场挑战变成一个机遇,一个机遇变成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此中关键在于瞄准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与众不同者胜




有“手腕”的人做事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他们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自己“冒尖”。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般人更害怕的是自己还没有独特到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少年人及青年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特殊的话,又怎能在一群人中显得突出呢?”学校是小孩首次与社会接触的场合,从一开始,它就在两方面向他们挑战。一方面,由于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与它妥协,并适应它,不然就会长期感到心情烦闷。另一方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隐没在一大群人当中,也不是大多数青少年所能接受的,他们想使自己在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欲望非常强烈。

为了使自己显得独特,一般青少年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使自己与父母“分开”。要使自己和亲友之间产生距离,有许多方法可行,最激烈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怒。对一个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发脾气,可以暂时切断彼此之间在感情上的联系,然而,这种方法却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而且一旦愤怒的感觉消失,双方的疏远感也逐渐消失。

等和父母分开的程度已到能产生“我们对他们”的心态时,青少年开始处理他们第一件想做的事:在他们所处的社交圈中变得特殊起来。请注意他们行事的顺序——首先是全力寻求独立,然后是不断地努力在公开场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许多青少年把这两件事并起来一起做,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要达成其中一个目标就已经困难重重,同时达到两者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事。在不自觉中,有些人会把这两个目标融成一件事情看待;这是一个简单、可以理解,但却悲惨的策略,因为有许多人因此再也无法恢复正确的心态。几十年以后,他们仍会追寻其中一个目标,或是另一个目标,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亨利希望自己是个独特、与众不同的人,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渴望,只是程度上不同罢了。但他在34岁时的行事方式却仍和那些14岁的少年差不多。在14岁那个年龄,青少年的个性还没有发展得很完全,不管他们喜欢与否,他们仍必须依靠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集中精神向第一个目标迈进,即借反抗父母来寻求独立。不论他们的父母做什么——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相反的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着整齐,他们会穿得很随便。反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得像是嬉皮或阿飞,他们可能会随时穿西装、打领带。他们重复采用的方法则是:如果他们这么做,你就采取相反的举动。如果他们因此生气,那就表示你做对了。这是你得知自己在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情的办法。

格儿一向就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事实上,她比亨利口齿伶俐多了。所以对亨利试图用衣着来达成的目标,她会用语言来表达。两者在办公室里采取的媒介虽然不同,但基本动机是一样的。格儿会等待别人先发表意见,然后再说出相反的意见来。她在工作上所表现的态度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如果你想在听众面前表现出一个独特的自我,你就必须和他们的意见相左,有时态度还得很激烈才行。诚然,他们也许会因为你的立场而不喜欢你,而你也不见得像表面上那么不赞同他们的意见,但如果你主要的目标是想突出自己的话,你显然做到这点了。”

约翰采用的方式和亨利及格儿大同小异,只是更巧妙罢了。虽然他是三者当中最安静也是最不冒失的人,他却可以仅凭别人对他行动的反应来确定这个行动是否有价值。换句话说,别人的反应越激烈,越表示他做对了。如果亨利周围的人每天都和他一样穿着随便,尤其是当老板叫他们全体都穿同样的服装时,那么亨利反而会感到恐慌。如果格儿周围的人都同意她的看法,就像做下属的人经常尝试做的一样,她不吓得跳起来才怪。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赞成约翰的决定,他一定会认为做了可怕的事。旧日怕淹没在众人之中的恐惧一直滞留着,而他们采取的对策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大胆地反抗别人的立场,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来。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那些可供他们攻击的对象不复存在,这种方法便无用武之地了。这时等待的过程再度展开,直到另外一些适当的攻击对象出现为止。

由于他们三个人的确都很喜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不自觉中采用的这种自毁前程的方法,的确令人感到可悲:他们并不是一心一意想摧毁工作制度的懒虫。事实上,他们不但喜爱自己的工作,而且每年还快乐地额外为它付出几百个小时的时间。问题是他们的才华及付出的精力并不能从他们的薪水及职位上反映出来。因为在与同事及上司所发生的各种的争吵中,再也没有比他们自己阻碍自己事业成长的人了。

与众不同是超人一等的表现。做事有“手腕”的人总是在这方面开掘自己的潜力。































创新就需“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活动,也是人们的普遍思想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喜新厌旧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喜新厌旧”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就需“喜新厌旧”。

革新与毅力结伴,迎来的会是事业的兴旺发达;保守畏缩并局,将永远驶不出避风的港湾。

创新对企业经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俗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创富的经营者来说必须永葆创新的青春,才能立足于商海。一旦你停止了创新,停止了进取,哪怕你是在原地踏步,其实也是在后退,因为其他的创富者仍在前进,在创新,在发展。

“创新者生,墨守者死”这是一条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很多创业者就是不懂得这个规律,稍有成就就裹足不前,坐吃老本,不再创新,不再开拓,妄求保本经营,结果不到几年,就落伍了,被时代前行的波浪淘汰了。

商海中的弄潮儿则永远以创新的姿态搏击风浪。他们是一群思想极端活跃者,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创造性想像力。原因是他们首先进行扩散思考。所谓扩散思考,就如同洒水器喷水一样,它是对一个课题做多方面联想的。在提出足够的办法之后,再加以集中考虑、宛如经过凸透镜上的光聚集于一点的焦点,或组合成许多主意,或加以筛选,然后找出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案。思想活跃的人,首先采取的是做扩散思考,而后再集中思考的两段思考,往往就能想出比他人更好、更可行的主意来。而一般人进行的则是短路思考,即把最先浮现的想法不加处理地付诸于实施,因而大多数流于无的放矢。与扩散思考相联系的是想像力。丰富的想像力是思想活跃者的财富、创新的源泉。在想像力中,最主要的又是空想与联想。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的天才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曾遐想过人类也能像飞鸟一样翱翔在天空,这种遐想在当时被认为是空想,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人认为是可行的,也没有任何人作过这样的遐想。然而达·芬奇却就此事做了种种空想,并画了草图,其中之一成了现今的日本航空公司社标。未过多久,达·芬奇的其他的一些空想图便具体化了,变为直升机,进而发展为喷气飞机、火箭。

所谓天才,就是指空想力丰富的人。不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他们同样都有着空想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过,普通人只能以现实的道理去思考问题,因而,他们的空想力便逐渐萎缩;而天才却乐于运用空想力,在他思考事物时,首先求之于空想。他在遥远的空想彼岸抓住启示,然后再返回现实中来,所以,他的思想飞跃度极高。要想成为能够推出飞跃的创造性思维的思想活跃者,就必须学习这种运用空想的天才的思考法。

创新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如同新鲜的空气之于生命的意义。经营者应该不断地在管理上创新,产品上创新,技术上创新,企业形象上创新,以确保企业历久不衰。做一个有着天才创新思考的创富者吧。

一个乡下的腌菜店,发展成国际知名的食品加工制造商,而且能全靠个人力量、不拉外股的情形下完成,可算是经营上的一大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亨利·霍金士。

食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行业,但对消费者的影响却是直接的。为了时常调换消费者的口味,不让他们有吃腻了的感觉,要时常动脑筋创造新口味的产品,来刺激市场的销路。霍金士在这方面也是个大行家。

“我要让所有口味不同的人,都有他们喜欢吃的食品。”这是霍金士的豪语。为达成他的这一理想,他经营的主要方针,一直都是“力求产品多样性”。迎合大众口味的产品来制,适应特殊口味的产品也要制。

“所有人都有权吃他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管他的口味是多么与众不同,”霍金士有一次对开发新产品的部门说,“供给每个人喜欢吃的东西,是我们从事食品加工业的义务。也许有些产品销路少,成本高,根本不赚钱,甚至算上积压货物还要赔钱,我们还是要供应。”

这种“赔钱也做的生意经”,亨家公司的高级职员有很多人表示反对,但几十年来,霍金士始终未受这些反对意见左右,为该公司货色齐全的“金字招牌”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据统计,现在亨家公司的产品种类已超过600种,虽然不能说已把握了所有消费者的爱好,对人们口味的适应已达到齐全的境地,不管是酸甜苦辣,你都能找到一两种你喜欢吃的东西。

在开发新产品方面,霍金士有一项超时代性的创造,那就是“速成食品”的研制成功,这是他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得到的灵感。

有一次,他到一个农庄里占参加一个老朋友的宴会,在座的有不少主持家务的女士,当这些妇女们知道有一位食品制造专家在座时,她们对他发生了兴趣。

以当时的情景来说,用“兴趣”两个字来形容并不太恰当,应该用“亲切”或“关怀”才比较合适。因为那些女人想到家里每天吃的东西,是由眼前这位长着大胡子,相貌威严的人所制造出来的,不由得在心里产生一种如见故人般的感受,再加上一种好奇心理的驱使,所以大家都围在他的四周问长问短。

霍金士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他觉得这是为自己产品作市场调查的好机会。因此,在满足她们的好奇心之后,他主动的向她们提出了问题。

“各位觉得敝公司的产品哪一样比较好?”

有的说是“咸菜”,有的说是“番茄酱”,答案很多。

“敝公司哪些产品有缺点需要改进?”

这次的回答没有上次活跃了。倒不是她们客气,而是人们对常吃的东西已成为习惯,不太容易找毛病。事实上,一种天天吃的东西,也不可能一下就找出它的缺点,因为如果你不喜欢吃它时,你早就不买它了。

冷场一会儿,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说:“我想在一般食品上,目前的种类和口味都差不多了,你何不在主食上动动脑筋?”

“请你原谅,这位女士,”霍金士笑着说,“我不太懂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现在罐头食品,不管是果酱、水果,都打开来就能吃,但都是补助食品,都是佐餐用的。如果能有一种主食,不用洗,不用烧,像罐头一样打开就能吃,不是很好吗?”

霍金士不停地眨动眼睛,沉思着问:“你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想?”

少妇脸上泛起一层薄薄的红晕,娇羞地说:“我和我先生都是上班的,而且刚结婚不久,每天做饭都要花很久的时间,麻烦死了!如果能有一种简便的食品充饥,那就省事、省时多了。”

少妇抬头看看四周的人,带点解释的口吻说:“当然了,这只是我这个懒人在异想天开,也许实际上根本办不到,请各位别见笑。”

“说什么见笑,”几位太太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还不是也常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孩子们临时饿了,或是先生有急事要赶时间,吃的东西做不好,真能把人急死。”

“是的,”一位衣着华丽的女人说,“我常常觉得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做饭上,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尤其在临睡前,为了想吃点点心而大费手脚,实在划不来。”

“现在就请我们这位大老板想想办法吧,”一位比较刁钻的中年女人说,“请你研究一种最简便的食物,就像冲泡牛奶一样人人都能做,为我们主妇们省去一些操劳之苦。”

霍金士兴奋地说:“这是个很好的构想!我想我一定可以办得到。”

回去后,霍金士把这一构想告诉了他的研究人员,着手研究速成食品之制造。他认为这是他推行食品多样性的政策中,一个极为重大的变化。

他早就看出,工业愈发达,人们的时间愈宝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也就要愈简便省时。速成食品如能研究成功,必定会大受欢迎。

他的推测非常正确,当亨家公司的速成食品上市时,的确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有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通心粉,也有用水冲着吃的沙拉粉,为那些每天生活匆忙的人带来了不少的便利,虽然在口味上也许比一般烧做的要差一点。

由此可以看出,霍金士的经营方针走的是纯朴而坚实的路线。但他并不守旧,他以不断求新的精神,使农产品走向企业化经营的远大目标。

其实成功的“手腕”很简单,就是在原有的事物的基础上改进与创新,就是一件新发明、新创造。总而言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做事要有手腕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