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遇来了,要用“三只眼”盯住3
书名:做事要有手腕 作者:马银春 本章字数:4121字 发布时间:2024-06-23

“守株待兔”没有好结果




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变化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发生变化。抓住这种变化,顺势发展,就能够生存,走向成功。

机会对有“手腕”者可谓意义非凡,但是若是你过于迷信机会,那么结果也往往会适得其反,难成大事。

从前有一个人,偶尔一天在树下睡觉,醒来时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他高高兴兴地拎着兔子回了家,舒舒服服地吃了顿兔肉。

既然今天有只兔子撞死了,明天怎么就不会再有呢?

于是,他天天守候在这根树桩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走了。

听了这样的故事你总是觉得好笑,却不知道你身边的人,甚至于你自己也在不断地重新上演着“守株待兔”的好戏。

偶尔获得一次成功,或者别人这样做获得了成功,就认为机会还会一成不变地降福于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这可是会掉入陷阱的:

小型自动商店“统一超级商店”已经超过1300家了。

西武关系企业的“巴而可”也快速成长。

还有一个化妆品界的新宠儿“诺威比亚”,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

松登仪器公司的L杯型果酱的砂糖含量很少,比去年销售增长了六七倍。

听了这么多令人振奋的消息,心里头一定也是痒痒的。

然而,你应该发现这里头有错误,那就是:胡乱寻找“经验”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麦当劳最近一年的销售额是100亿美元,多么可怕的增长率!只要听了他们公司经理的一席话就会获益匪浅。

但是,别人若问你:“你打算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你打算如何来销售你的商品?”你还不是一样不知所措。

为什么炒股总是后下手的人被套牢?

为什么那么多期待中国房地产业再度火暴的公司纷纷落马?

大家应该从中学到点儿什么!

类似的事情常常发生,可是大家并没有记取教训,事情一再重复。今天,各行各业都有同样的教训。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探索了工业社会的本质,写了几篇文章,试图去解释美国的经验。

他下结论说,那些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实力雄厚的产品工业家们是些不寻常的人物。他写道:“只是他们用以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

那些有“手腕”的人之所以能出人头地,是由于他们抓住了机会。然而,捕获机会绝对不能等同于“守株待兔”式的迷信机会,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灵活机敏、准备充分的人们。

成大事有“手腕”的人是很受人欢迎的,因此,不论报纸或是书籍都会大力报道这个消息,但是却往往避免说明“怎样做才会成功”的本义。结果,失败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总是认为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这世上却没有绝对的平等,如果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到,而不去做丝毫的努力,或者去做了却没有认真对待,那么他所等来的只能是失败而不是机会。

另外的一些时候,看似机会来临欣然应之,往往也会掉入机会女神的陷阱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知道受了她的愚弄。

对于新的建议,常人总是爱用过去成功经验来衡量今天遇到的情况,“过去我是怎么做的?”“过去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然而,货物、市场、时间、售货等等要素都全然不同了,还依然地坚持己见,这样只能导致最终的失败。

有“手腕”的人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们不迷信机会,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机会最爱有准备的人




不要坐等机会出现,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只要你开始行动,机会便随之而来。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是因为他们能牢牢抓住机遇。

机遇只偏爱那些做事有“手腕”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

只有做事有“手腕”的人才懂得积累实力,而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抓住到,尤其是那些做事毫无“手腕”得过且过的人,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

的确,只有爱思考的做事有“手腕”的人,才能获得机遇。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早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其中所包含着的朴素真理再次为人力资源以及人才调查中心的分析报告所证实。    

我们发现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又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遇,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为此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材。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遇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资质原本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等。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遇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遇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遇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遇。    

许多成大事者就是创造机遇的高手,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他们是在找寻机遇,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遇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这就是机遇为什么更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虽然命运有时是不公正的,那些毫无准备的人却获得了某种机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他们为迎接机遇所做的种种准备。

但有时命运是常爱捉弄人的,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心爱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遇,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丧,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作是一种机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者的一大秘诀。

许多成功者不仅是开拓机遇、捕捉机遇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高潜能,高效运用机遇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就是一定要提高机遇的利用率,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

有的人一生中有过许多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惜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到这一机遇的全部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诸多的遗憾。

的确,只有准备充分的人、做事有“手腕”的人,才能获得机遇,取得事业的成功。














借机之力,成就辉煌




那些成功创新的人,并不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事实上,就是他比别人善于借助机会成就自己罢了。 

今天人人称羡的发明家、企业家,和一般人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非常有“手腕”的人,懂得积极掌握和利用机会,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获得跳跃式的发展。

1972年,美国民主党大会提名麦高文竞选总统,对手是尼克松,但是在这次大会中,麦高文宣布放弃他的竞选伙伴参议员伊高顿。

一个16岁的年轻人看到这个机会,立刻以每个五美分的成本。买下全场5000个已经没用的、麦高文及伊高顿的竞选徽章及贴纸。然后,他以稀有的政治纪念品为名,马上又以每个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

这个年轻人成功的因素在于他对机会非常的敏锐,能够迅速把握。这次行动虽然没有造成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使得这个年轻人日后能看到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这个年轻人,就是今天全球的首富,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

事实上,除了比尔·盖茨之外,还有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例如微波炉、圆珠笔等产品,都不是专业人士的杰作,而是一些“普通人”的神来之笔。这些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更使发明者成为人人羡慕的创业家。这些人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勤于思考,非常有“手腕”,孜孜不倦地在人生以及事业上追求突破,终于达到今天的成就。

要做到有“手腕”,并不需要像爱因斯坦或是其他伟人一般,摒弃一切传统的看法。亚伯拉罕在《突破现状,创新思考》一书中指出,要在事业或生涯上创造突破,秘诀是更聪明地做事,而且更努力工作。要更聪明地做事,就要学会运用更多的“手腕”去思考,并且努力落实这些想法,才能创造突破。

很多人以为成功是一小步一小步慢慢累积来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但大多数人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将它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上,为了每天一点点地改进而感到高兴。事实上,它很可能是扼杀你成功的因素。    

这个观念让你为了工作不断努力,总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然而,你有没有想到,如果只是循着前人的模式前进,那些伟大的产业领导人怎么可能成为领先者?一小步一小步地做,或许是最安全的方式,但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跳过那些阶梯,创造跳跃式的突破?

一般人总以为跳跃是危险的,但事实上,跳跃也可以安全而快速。要创造跳跃式的突破,首先要舍弃目前惯有的商业模式,找寻周围被忽略的机会,并且学习其他产业创新的经营模式及想法。观察其他产业的经营模式之后,或许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原则应用到你的产业同样适合。最后,你将发现,花同样的时间、人力及资本,却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例如,大多数人都对麦当劳的创立人克罗克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克罗克并不是最先创立麦当劳的人。麦当劳最先由麦当劳兄弟所创立,但是他们未能预见麦当劳的发展潜力,因此他们将麦当劳的观念、品牌以及汉堡等产品,卖给从事销售工作的克罗克,让他继续经营。克罗克以独特的行销策略,将麦当劳发扬光大,变成今天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庞大企业。克罗克抓住了麦当劳兄弟原先忽略的机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创造了自己事业生涯上的突破。

做生意讲究生财之机,善于抓住机会的必然财源滚滚,不善于涉猎机会者则可能被淘汰出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做事要有手腕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