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要准,下手要快
有人说:“凡事第一个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去做的人是蠢才。”但是,我们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挤破头也改不了一窝蜂的本性。其实,想成功就应该出奇制胜,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经营事业,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懂“手腕”的商人最讲究出奇制胜,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生意,先人一步就能在商战中占据优势。
从竞争这个意义上讲,商业、企业竞争与战争有着许多共同特点,比如,都需要占领制高点。任何企业竞争,最终表现为产品和市场的竞争。选准最新产品或冷门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抢先营销,独占鳌头。这种经营使自己处于无对手之绝对优势地位,是成功商人一贯运用的“手腕”。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一开始就立志于“率领时代新潮流”。一次偶然机会,井深大在日本广播公司看见一台美国造录音机,他便抢先买下了专利权,很快生产出日本第一台录音机。1952年,美国研制成功“晶体管”,井深大立即飞往美国进一步考察,果断地买下这项专利,回国数周后便生产出公司第一支晶体管,销路大畅。井深大并未满足,当其他厂家也转向生产晶体管时,他又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体管收音机”。索尼的新产品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独占市场制高点。
美国的亨利·佛斯特,原是普通兽医。当他失业在家,穷困潦倒之际,获得了科学家经常为实验用的老鼠带有细菌而大伤脑筋的信息时,立即培养无菌鼠,顿获巨利。他的发迹,也是独占鳌头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干了别人没有想到要干的事,而这又是社会所缺。”
1974年,以生产安全刀片而著称于世的美国吉列公司作出了一个“荒唐”的举动——推动面向女性的雏菊牌专用“刮毛刀”,结果一炮打响,畅销全美国。销售额已达20亿美元的吉列公司又发了一笔横财。是偶然,是巧合,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统统不是。吉列公司雏菊牌刮毛刀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精心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之上的标新立异。1973年,吉列公司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美国8360万30岁以上的妇女中,大约有6490万人为了保持自身美好的形象,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这与她们的衣着趋向于较多的“暴露”不无关系。调查者还得到这样的统计数据,即在这些妇女中,除约有4000多万人使用电动刮胡刀和脱毛剂外,有2000多万人主要是通过购买各种男用刮胡刀来美化自身形象,一年的费用高达7500万美元。这是笔很大的开销,丝毫不亚于女性在其他化妆品上的支出。例如,美国妇女花在眉笔和眼影上的钱仅有6300万美元,染发剂5900万美元,染眉剂5500万美元。不言而喻,这些费用与刮胡刀的费用相比或多或少地相形见绌。无疑,这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潜在市场,谁能抢先发现它,开发它,谁将大发利市。
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吉列公司在雏菊牌刮毛刀的设计和广告宣传上也非常注重女性的特点。例如,刀架不采用男用刮胡刀通常使用的黑色和白色,而是选取色彩绚烂的彩色塑料以增美感,把柄上还印压了一朵雏菊图形,更是增添了几分情趣。把柄由直线型改为弧型,以利于女性使用并显示出女性刮毛刀的特点。广告宣传上则是着力强调安全,不伤玉腿。
这也是在调查中广泛征求女性意见后而作出的决策,一言蔽之,吉列公司决定生产女性刮毛刀绝非没有目的,它是在调查基础上标新立异。故此吉列公司也在这一行动中独占鳌头盈得了丰厚的利润。
太太口服液是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1992年12月18日公司成立,次年3月8日,首批产品在广东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女性口服美容保健品。之后的短短5年间,太太口服液从一个地区性新产品发展到今天销售遍及中国超过二百个城市的全国性品牌,还出口至港澳、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从上市时的年营业额7000多万,跃升至今天的年销量近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美容保健口服液市场中的佼佼者。
太太口服液最初是采自内地一间著名中医院验方,由中国医学院中医研究院监制。现代女性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工作和家庭更需付出双重操劳。长期的紧张生活会造成身体内分泌失调等症,黄褐斑增生并伴有失眠、腰酸、月经不凋、痛经等反应,太太口服液采用了三种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含天然PLA,其原理是从调理女性内分泌入手,滋补肝肾,行气活血通络,令肌肤柔美润泽,健康亮丽。
犹太人有句名言:“女人和嘴巴的生意最好做”。当年萌生搞这个产品的念头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保健药品的要求十分迫切,而市面上只有些适宜男性的壮阳健肾之类保健口服液,于是刘广霞和她的同事们觉得女人是更需要关心的“半边天”,这个消费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主意定下后,取个什么名字才能让消费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呢?名字想了不少,后来集中到这个理念:内地人习惯称妻子为“爱人”、“内人”、“老婆”,随着开放及受境外文化影响,视称妻子为“太太”更新潮,更文明,更尊重,这下正是捕捉了女性在开放文化后追求健美的心态,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所以他们将这个定位在20~50岁女性,适用于“活血、去斑、养颜”的产品问世,正满足了她们做一个完美女人的要求。
刘广霞是主管市场推广的,所以在强化品牌概念并赋予新色彩方面有更深的机会。
在品牌经营方面,他们打破国内厂商的惯例,定下专业化的目标,以公开比稿的方式,寻求国际4A广告公司合作和进行全国的市场推广。
“太太口服液”的广告片制作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整个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消费者调查,以确保广告片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阶段的调查都由专业的国际性市场研究公司执行,每一次消费者座谈会都分别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以确保其代表性及准确性。
1994年度,刘广霞曾以毛阿敏为主要广告模特,1995年,又以都市女性新生活为主题而创新了品牌,1996年度,刘广霞进一步挖掘“做女人真好”这个主题,表达两层意思:一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了;二是这个产品能让女性保持青春的光彩,使其在生理上、心理上永葆青春。刘广霞的广告词及电视广告画面由于精心策划,所以都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如1994年,精心策划的“三个太太”系列报纸广告在南方媒介推出,由于画面设计独特,新奇的广告主题先声夺人,在极短时间内取得广泛传媒面,迈出成功第一步。刘广霞对刊登的传媒都有选择,除电视台外,主要在《新现代画报》、《读者》、《家庭》、《羊城晚报》等报刊上刊登,刘广霞还在《女友》上作推介,那些女读者虽然今天还是姑娘,但明天就是太太,超前的教育宣传是为了造就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
刘广霞真不愧是一个有“手腕”的管理者,她能够脱离了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的阶段,而是以品牌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生产迎合消费者及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并透过传媒,不断累积品牌资产,以建立品牌的地位,让太太口服液成功地迈出了这一步。
提升胆略,发挥战略
胆略是胆量,战略是方法。胆略与战略的关系是潜能与智慧的关系,其间的微妙关系也不是纯粹一成不变的。只有把胆略和战略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无往而不胜。
今天,再看看“精工舍”是如何发挥胆略与战略,力挫“欧米茄”的。
“精工舍”是日本人金太郎创建的制表企业。“欧米茄”也许人们不会陌生,因为有了世界顶尖模特辛迪·克劳复,使人自然想起名表与美女的最佳组合,正所谓豪华阵容。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日本“精工舍”是不是就此放弃了呢?其实不然,1913年,金太郎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块手表——“月桂牌12型手表”。从那个时候开始,“精工舍”就名声大振,事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精工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型企业——“精工集团”。到了60年代,精工集团推出了“马贝尔”手表,就是这种款式的手表,因为走时精确,在竞争中连续获得三连冠,成为日本最畅销的钟表。精工集团并没有在荣誉面前止步,而是乘胜追击,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
(1)争夺东京奥运会“计时权”
在一片赞扬声中,精工集团的决策者们开始了他们的“虎山行”计划,向瑞士钟表挑战。他们的理由是:
瑞士是世界最著名的钟表王国,只要一提起钟表,人们首先想起的必然是瑞士。可以这样说,瑞士人制造的钟表就像他们国家美丽的自然景色一样,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瑞士钟表王国的地位是十分坚固的,谁要是能够向他发起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谁就可以领先世界潮流。精工集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悄悄地逼近对手,瞄准机会发起进攻。
机会终于来了!
1960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的首都东京举行。
消息传来,精工集团的决策者和员工都精神振奋,都希望借此机会大展身手——向瑞士手表中的名表“欧米茄”挑战。
说起“欧米茄”可是名声在外,这种表是驰名世界的名牌,曾经独占奥运会计时的鳌头达17年之久。1964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欧米茄”自然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权威,不会放弃计时权的。
对此,精工集团走的第一步就是摸清当年在罗马举行的奥运会的底细,一支精悍的考察队就这样组成了。
考察队秘密到了罗马之后发现,整个奥运会简直成了“欧米茄”的展览会。那些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短跑、中长跑、马拉松等项目自然是“欧米茄”的天下,而其他的各种项目,也几乎都是在“欧米茄”指针的严密监视下决出胜负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各种各样的大小时钟到裁判员手中的秒表,都是“欧米茄”时钟的一统天下。让“精工集团”考察队感到特别惊讶的是,“欧米茄”的产品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面对这种情况,精工集团的决策者并没有产生退缩之意,而是信心更足了。这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欧米茄”的手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机械表,而石英表只有几部。突破“欧米茄”的缺口就在这里,石英钟表正是精工集团的拳头产品。
他们自信自己的钟表已经具备了与瑞士钟表竞争的能力,但是却远远没有瑞士钟表的知名度。如果不敢与瑞士钟表争高低,就可能永远都只能甘居二流了,如果敢于与瑞士钟表争高低,自己即使败下阵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因为与世界一流瑞士手表集团进行竞争而名声大震。很多小人物靠骂大人物而出了名,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精工集团经过精心准备,立即写了一份报告。报告明确指出:“精工集团”对担任东京奥运会的计时装置充满信心。本集团完全可以提供比目前比赛中使用的更先进的计时设备,为东京奥运会服务。当时精工集团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让‘欧米茄’见鬼去吧!”
很快,精工集团就组织了精干的力量,为4年后在东京奥运会上取代“欧米茄”而奋斗。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制造比罗马奥运会更先进的计时装置”。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这样的口号都是极具号召力和挑战性的。对内来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最高水平的产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外来说,奥运会的官员当然最欢迎最先进的产品进入奥运会。
这是需要胆量的,精工集团具有这样的胆量。不过,“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如果拿不出东西来,一切胆量都是于事无补的。过了不久,他们研制出了一款世界级的产品:石英表951二型。这种钟表主要用于马拉松等长跑项目,重量只有3公斤,两个干电池可以使用一年,平均日差只有2秒,裁判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提起来。原来用来进行这一类比赛的钟表都有一部小型卡车那样大,与之相比,的确是鸟枪换炮了。
后来有这样的传说,国际奥委会之所以确定在东京奥运会上用日本生产的计时装置,就是因为石英表951二型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63年1月,精工集团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一份文件,希望为东京奥运会提供2包表、大钟等精密计时设备。同年5月,国际奥运会正式回答:同意精工集团全面合作。
精工集团取得了具有重更意义的权利。
精工集团挑战世界钟表霸主瑞士的时代已经到来。时任精工集团总裁的服部正次甚至公开宣布:精工表已经超过了瑞士表,我们打破了瑞士表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后来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表出尽了风头,大受日本人赞赏,成为了日本的骄傲。
(2)参加钟表大赛,力争夺冠
“欧米茄”在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在瑞士引起了一些震动,但是这一点浪花就像日内瓦湖面上荡起的一些涟漪,不久就消失了。在瑞土人的心目中,精工表之所以能够在东京奥运会取得一时的胜利,只不过占了一时的天时、地利而已。钟表王国还是瑞士,谁也动摇不了地位。
可是危机很快就来到了。
事情要从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谈起。
为了提高瑞士的钟表制造水平,提高瑞士钟表在世界上的地位,瑞士的纽沙蒂尔天文台每年举行一次钟表大赛。
1963年底,精工集团终于取得了到瑞士参加钟表大赛的资格。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纽沙蒂尔天文台举行钟表大赛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都是瑞土二钟表互相角逐,外国的钟表向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虽然四年以前瑞士已经向外国产品打开了参加比赛的大门,但是,到那时为止,还没有一种外国的产品参加过这种比赛。日本精工集团能够参加比赛,的确是属于破天荒的事件。
从实力上而言,精工表在日本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参加国内比赛的意义不大,所以他们及时把注意力投向了瑞士,决定到瑞士去拼一拼。
精工表在瑞士的比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消息。在机械表方面,精工表的确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结果还是“大败麦城”,只获得了可怜巴巴的第144名。很多钟表行家都认为,有关发条式的钟表,瑞士的确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日本人不服气,精工表的制造者们更不服气。他们下定决心,经过三年的准备,一定要雪耻。
1967年,经过精心准备的精工表参加了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按照惯例,参赛的厂家要按照规定时间将参赛的钟表当面交给这场国际比赛的组织部门,经过评委会45天的检查,就会把参赛厂家钟表的测定结果送给厂家,下一年公布比赛结果。
可是,事事难以捉摸,精工集团左等右等,测定的结果就是没有送来。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精工集团才收到一封从瑞士评委会寄来的信,内容极为简单,大意是:本年度的钟表比赛不公布名次,从下一年起,终止这种比赛。
精工集团对此大惑不解。不久,测定的资料送来了,精工集团的情况如下:石英表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机械表取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
很明显,因为精工集团的钟表成绩很突出,瑞士纽沙蒂尔天文台就不公布比赛名次,并且从此取消了这项历史悠久的比赛。
从1860年开始,这项比赛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了。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不惜终止这项著名的比赛,可见瑞士方面是何等心虚。
(3)力求大众化,平民化
精工集团看到这种没有竞争意识的保护主义在作怪,就下决心离开这种比赛。日本的钟表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种胆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否则,恐怕我们现在就不会看到日本强大的钟表实力了。
精工集团的决策者们看到,一块石英表价值只有十美元左右,随时都可以丢弃,而每个月的误差都在15秒以内。机械表之王的“劳力士”,价值昂贵,而月误差不会少于150秒。两种表进行比较,毫无疑问,石英表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他们因此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石英表一定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
1969年,精工集团把石英电子表投放到世界市场,一时间名声大振。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显示式的电子表。一句话,精工集团不断推出各种款式的钟表,价格也不断下降。手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精工表大量畅销海外,瑞士的手表处于被动招架的地位。精工集团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下面是精工集团的一些大事记录:
1974年,服部谦太郎出任精工集团第四任总裁,开始了小批量、多款式的“密集型发展”战略,使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和爱好的人都喜欢和戴上了手表。
不久,他又推行“多样化发展”策略,不仅向医学、电脑等方向发展,还向国外输出技术,精工集团正在全面发展。
1980年,精工集团收购了瑞士名列第二的钟表公司,开始了宰割世界钟表帝国的进攻战……
日本就这样靠胆略和气魄的两大“手腕”,把瑞士从“钟表之王”的宝座上请了下来而使自己成了钟表市场的新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