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的心态是成事之本
拿破仑曾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会玩“手腕”的成功者,就是一个骑师,他们懂得磨炼自己的心态,始终用最积极的心态去做事。
了解心态,好做事
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积极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要认识你的心态。
没有谁能够决定整个世界,但人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心态。你自己的心理、思想、感情、精神完全由你自己的心态创造。好的心态是你做大事的资本。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谁不想实现自身的价值?谁不想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尤其是有抱负的人更加渴望着轰轰烈烈的辉煌人生。然而,人生成功的起点在哪里呢?究竟什么才是做事成功的开端呢?
无数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认识你的心态。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两方面,即任何人的心态都分为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各有什么作用呢?
积极心态是做事有“手腕”并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心态,积极心态具有惊人的力量:它能创造财富、创造健康和快乐、创造成功;它能获得朋友、消除烦恼;它能使你的人生充满辉煌。 消极心态同样具有惊人的力量:它拒斥财富,拒斥健康和快乐,使你远离成功;消极心态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使你愁上加愁、苦中添苦,它只会使你的人生黯然失色。
所以,要想拥有好的积极的心态,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手腕”。好“手腕”是好心态的前提,没有好“手腕”就调节不出好的心态。
“手腕”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看一看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成功的故事。
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镇。小时候家中日子很穷,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就到一家米店打工,打工时他就心存大志想日后开一家米店。于是,打工时他就细心观察老板的经营诀窍。16岁时,王永庆独自开了一家米店。米店开张之初很困难,因为生意的对象是每个家庭,而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并不悲观,他计上心来,上门推销,终于争取到了几个客户。
争取到客户后,王永庆想:如果我的米的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比别人好的话,争取来的客户也会流失,我得在米的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于是,他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每一个顾客的资料,力争把米的质量提高到最好程度。王永庆的米店终于跻身到了大规模米店的行列。
王永庆开米店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王永庆好的“手腕”和积极心态,他始终都在积极争取一个个的成功,然后才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积极的心态之后,他就树立起了人生的信念。有了信念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会觉得工作时很有信心,也很快乐,而且在工作中一旦有了小小的成绩,他的信念则会愈发坚定,他的心态也会随之更为积极。这样,“手腕”——心态——信念——工作,工作——信念——心态——“手腕”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当你的心态处在消极的一面的时候,你会对你自己和你的工作失去信念,没有了信念也就没有了干劲,身上原来拥有的能力也会因你的信念的消失而消失,这时的工作也就会越来越不好做,人生也就会越来越不顺心,工作越难做,人生越不顺心,信念就越不坚定;信念不坚定,“手腕”就差,心态就越差。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两种循环都是情绪和行为相对应的一种反应。两种循环都取决于人的心态。前一种循环通往成功,后一种循环铸就平凡。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认识你的心态,而主宰这一切的是你的“手腕”。
如果你还不认识你的心态,你就将滑到落伍者的行列。
抛弃恐惧,做事逍遥
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
恐惧,是阻碍你步向成功的伴脚石,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这是有“手腕”人做事的贯例。
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适应这种变化。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恐惧。我们恐惧没有钱,恐惧没有出路,恐惧没有人理解,总之恐惧有很多,但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奴隶一般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困惑。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恐惧,其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是“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还是“不听话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意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识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
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而“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绝”是同出一辙。
“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从电视中看到,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爱护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换取孩子的爱。他们还对孩子作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们对你的前途做了这些重大的牺牲,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胜过别人,绝对不能失败。”
结果使孩子产生了“害怕失败”的后遗症,甚至对任何尝试都恐惧。它的特点就是拼命为自己做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像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通知的,在早上8点30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那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像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像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找出了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那么怎样排除恐惧呢?
首先,你要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里对自己说:没什么可恐惧的,我一定可以做好。
自我激励就是鼓舞自己作出抉择并且从事行动。激励能够提供内在动力,例如本能、热情、情绪、习惯、态度或者想法,能够使人行动起来。
其次,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特别是事情做成功了,就可以克服恐惧,树立起信心。
再次,把事情的最坏结果想像出来,如果最坏的结果你能够承受,那么就没有必要恐惧了。比如,下岗了,又能怎样?我还可以有基本生活保障,不至于活不下去。我可以干自己能干的事情。
认识到我们现在对生活的恐惧是早期没有受到信心的鼓励,这种恐惧不克服就会严重影响我们今后的发展,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所以,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要想成功,就要改变自己,克服恐惧,肯定自己。
“耐烦”也是本事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须具备成熟的条件,条件没成熟,耐不住性子,急于采取行动,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有时反而会办砸。
“耐烦”,也是一种忍劲,一种谋略。做事有“手腕”的人“耐烦”功夫都很高,因此他们往往是胜者。
有位政治人物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当记者问他为何在政坛上步步高升,靠的是什么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耐烦!”
他为什么不提自身的条件,却特别提到“耐烦”两个字,其中自有道理。“耐烦”二字就算不是“为官之道”,至少也是做事之道了。
很多人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单纯一件事要把它做好,只要肯下功夫,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这事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一样,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而且越是“高价值”的事越是如此!譬如政府调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走关系的走关系,这就是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布桩、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有如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就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光凭这些还不够吗?为何还得“耐烦”呢?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有智慧、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没有“耐烦”的本事,当他们碰到那些事时,就无法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面对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一个人不能“耐烦”,光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2.“耐烦”是在和客观环境比耐力,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如果因为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就先输了,很多人之所以落后于他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3. 能耐一次烦,便能耐二次烦,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这种“耐烦”的本事,年轻人尤其应该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只是一个托词,你应该意识到一点: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这并无捷径可走,也没有速成班可学,更没有补习班可以教,这是个人意志培养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情时便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气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地,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事实证明,生活中的很多事,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急来的,而是“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