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做错事,马上道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自己的言行失误而打扰、影响别人,或者令别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或物质上的损失时,都要自动向对方道歉,挽回影响,以便维持你们相互间的友好关系。
有些人犯了错,不是马上去道歉,而是想办法去辩解,或者干脆不道歉,这样自然会使双方产生裂痕,还会越来越大。有些人犯了错,不去主动道歉,可能是碍于身份,因为对方是他的下属、客户的朋友,又或者是自己的孩子,认为没有必要向他们道歉。错了就错了,我怎么能向他道歉呢?很多时候,这种态度会使事情越来越糟,甚至走向事情的反面,最后不可收拾。
有一个父亲,因为要找一本书,他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墨水,把儿子的书和作业本弄脏了。
儿子嘟哝了一句:“爸爸,你怎么不小心点儿呀?你看,你把我的作业本都弄坏了。”
父亲瞪着眼睛说:“弄坏了就弄坏了呗,再买一本不就是了。”
儿子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父亲听了火气来了:“我这样说不对吗?兔崽子!”并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挨打后,捂着脸冲出门去。后来孩子出走了,找了一个月才找回来。
父亲做错了事,应该向孩子道歉,不能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就不向他道歉,你不道歉,就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
有些人认为道歉是向别人低头,失去了个人尊严。一味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肯道歉,又何谈尊严呢?不负责的人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不敢道歉意味着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十多年前,张先生还在电视台做出镜记者的时候,有一次要去德国的柏林采访电影节。在那时候出国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当时的手续很难办,还得需要公司的人事和安全部出函,于是他就拜托电影公司的一位朋友帮忙代办。
张先生好不容易备妥了各项文件送去给他的朋友,但是刚到公司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接到电话说是文件不够差一件。“我刚刚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您了啊?”张先生说。“没有,我没有看到啊!”朋友斩钉截铁的说。张先生立即跑到朋友的办公室,当面告诉那人自己是亲自仔细点过东西的,朋友抖着信封说:“没有。”
“我以我的人格做担保我真的装进去了。”张先生大声说。“我也以我的人格作担保我没有收到。”朋友也提高了嗓门。“你找找看,一定是你掉在了什么地方!”张先生吼的声音更大了。“我早找了,我没有那么糊涂,你一定是没有给我!”那个人也吼得更厉害。眼看采访在即,张先生气呼呼的赶回公司,又重新找那份文件。就在刚刚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接到了那个朋友的电话:“实在对不起,是我不对,不小心夹在了别人的文件里了……”
张先生怔住了,忘记了是怎么挂的电话。张先生说,虽然那件事是他朋友的错,可是他还是很钦佩朋友的敢于承认错误。
其实,一个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给别人的印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使人尊敬他、信任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
美国公关专家苏珊亚曾说:“学会道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技能,真诚的道歉将会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地向别人道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诚地道歉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态度诚恳,人们才会接受你的道歉。如果你只是迫不得已,敷衍了事,那么道歉就不会起到好的效果。语气一定要真挚,在道歉的时候,一定要用真挚的语气,诚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在我最初的记忆中,母亲对我讲过,在向人道歉的时候,眼睛不要看着地上,要抬起头,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对方才相信你是真诚的。”道歉必须直率,要有诚意,能够坦率地说:“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
其次,道歉要堂堂正正,不能躲躲闪闪。道歉是一种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没必要躲躲闪闪,羞羞答答。但是也没必要夸大其词,一味往自己脸上抹黑,这样别人不仅感受不到你的真诚,反而会觉得你很虚伪。
再次,道歉一定要及时。即使不能够马上道歉,日后也要找准时机及时表示自己的歉意。及时道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己言行不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道歉,是要向对方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真诚的歉意。但是歉意的表达并不是仅仅一句"对不起"就能了结的,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真诚,要有承担责任的诚心和勇气。道歉不仅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真诚的道歉,会更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人品与修养。
7让细节为你加分
很多人认为,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不能被一些小节所束缚,但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明白,正是这些细小的环节,才是影响成败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做一番大事业便要轰轰烈烈,而不能拘泥于小节,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最易被人忽视的小事却成了引起祸患的根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中爆炸,宇航员丧命太空,是由于机身上一道焊缝没有焊好;美国潜艇浮出水面时撞翻日本渔船,造成船毁人亡,原因是潜艇上的操作人员一个细小的操作失误;有人从高层住宅上扔下一个酒瓶,结果将从楼下经过的行人砸伤;一家度假村不在玻璃门上做出标记,结果让一个奔跑的小孩一头撞上,受了重伤;世界上许多森林大火,也往往是有人乱扔烟头造成的。
从以上事实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做什么,都随便不得,正所谓“防微杜渐”。
让我们重新温故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心脏病的老者住在一楼,在他的楼上住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小伙子晚上回来时脚步有些重,动静大,老者总是听到:噔噔噔——上楼梯了;哐当——开门了;哗哗哗——洗漱声;最要命的时上床时脱皮鞋,先脱一只,一扔,咣!老者心一哆嗦。再脱另一只,咣!老者心再一哆嗦;这两哆嗦过了,才算安静下来,老者这才能入睡。老者脾气好,一直忍着,可夜夜如此也受不了啊!这天,见了小伙子,老者就给小伙子说了,小伙子态度挺好,虚心接受。可是到了夜里,老者听着那动静有来了——噔噔噔!哗哗哗!咣当!老者想,忍着吧,不就是两声吗?咣!一声。老者等第二声,奇怪,怎么不响了?老者这个心选哪,就等着第二声想过好入睡,等了一宿,愣没响——原来小伙子脱另一只鞋时,突然想起了老者白天提的意见,就轻轻地把鞋放在了地上……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你在夜里把电视的声音放到最大,从窗户往外随意扔垃圾,你觉得没什么,可别人怎么办?如果人人都如此,那天下岂不大乱。我们从细节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这是做人的一个入口同时也是一个出口。今天,有的人很少注意检点小节,他们将轻浮视为洒脱,将放荡不羁视为个性追求。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使他在人生旅途上、与人相处时处处碰壁。有的人在公司与人见面从来不与人打招呼,往往见对面来人了赶快把头扭向一旁。当她获得一点成绩时,更加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当他失败时,没有得到别人的一点安慰和帮助,反而遭致大家的一致认为“活该”、“应有此报”,这样结局多令人心寒。如果他在平时能放下自己的那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派头,与周围的人多沟通,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与人交往时,只要你静静地观察别人,你会发现,下面讲到的几点,就是在交际中大部分人公认的恶劣态度:
自鸣得意的态度,傲慢的态度,不屑的态度——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不稳定的态度——说一些没有自信心的话,而使他人无法信任你。
卑屈的态度——被视为傻瓜、无能、会让人低估你的实际能力以至于被人看不起,过度热衷于取悦别人,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冷淡的态度——使人感觉不亲切,缺乏投入感,使人敬而远之,
不识时务的态度——如在酒桌上谈论严肃的话题,如诉说悲哀的事情时脸上无任何表情,或只谈论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从不理会别人的感觉和反应。
随便的态度——给人马马虎虎、消极的感觉,反应过激,语气浮夸粗俗,满口俚语粗话。
在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往往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个人的言行举止,必须注意。因为你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的成败。我们总要时时反省、检视自己的举止言行,虽然只是一些小节,平时稍加注意才会让对方对你有好感。
生活细节向来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俗话有曰:“细微之处见端倪。”说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生活细节中看出个究竟,找出个所以然。生活细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原则,基本上相当于个人的“名片”,是认识、了解一个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注重个人生活细节,保持好的细节习惯,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若能注重培养好的生活细节习惯,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迎接各方面的竞争与挑战,那么,将有助于自身增加日后不断发展的厚实砝码。
其实人的修养并不是来自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是体现在生活工作中的小小的细节当中。我们只有精心的对待这些小小的细节,才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真正的自身修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更精彩。
8会说话,成就你更受欢迎
“把说话练习好,是最划算的事。”蔡康永如是说,所有这些事情: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你有没有能力去想象;听你讲话的人是什么心情,想听到什么。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练习说话很方便,比练肌肉、练唱歌、去整形、去赚大钱,都要省事得多。你根本不用专门去上课,或者找医生。因为你每天都得说话,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段誉,最爱练的武功是“凌波微步”,既不必练气、也不必举重,只要一直练走路就好了。反正本来就每天都得走路,就走路走他个炉火纯青。结果段誉就靠着这“凌波微步”,消灾解厄,躲过了无数次大劫,还把到了大美女。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比较可能因为说话谨慎,而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因为注意说话的品位,而成为有品位的人;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而终于变成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的人。会使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如果因为懂得说话而交到好朋友,又可让人开心,为什么不?
中国有句老话“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这里的“嘴”可不是吃饭的“嘴”,而是说话的“嘴”,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得会说话。对于说话,只要是生理上没有问题的人,人人都能说,但是能说不等于会说,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说的人笑,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说的人跳,还有的人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来”。不过,好在,会说话不仅仅全靠天分、全靠遗传,任何人都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
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来说明会说和不会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有个基督教徒,正在祈祷的时候,烟瘾来了,就问牧师,我可以在祈祷的时候抽烟吗?牧师一脸的不高兴,没搭理他,走了。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教徒也来了烟瘾,他就问牧师,我可以在抽烟的时候祈祷吗?牧师很高兴地说,可以,当然可以。同样的一件事,会说和不会说带来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军方推出了一种保险,如果士兵每个月交10元钱,那么万一上战场牺牲了,他会得到1万美元。这个保险出来以后,军方认为大家肯定会踊跃购买。结果他们就把命令下到各个连,让每个连的连长组织大家购买。这时其中的一个连,按照上级的命令,把战士们召集到一起,向大家说明这了个情况,可是这个连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这种产品。连长就纳闷了说:“这可怎么办?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大家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在战场上连命都将要没有了,过了今天都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了,我还买这个保险有什么用呀?10美元还不如买两瓶酒喝呢!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购买。这时连里的一个老兵站起来说:“连长,让我来和大家说两句,帮助你销售一下。”连长很不以为然:“我都说服不了。你来能有什么办法呀?既然你愿意说,那你就来试一试吧。”这个老兵就站起来对大家说:“弟兄们,我所理解的这个保险的含义,是这个样子的,战争开始了,大家都将会被派到前线去,假如你投保的话,你在战场上牺牲了,你的家属将会得到政府赔偿的1万美元;但如果你没有投这个保险,你牺牲了,政府不会给你的家属一分钱。也就说你就等于白死了,是不是?各位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政府会先派需要赔偿1万美元的士兵上战场,还是会先派死了也白死的,不用赔给一分钱的士兵上战场呀?”老兵这一番话说完之后,全连弟兄纷纷投保,大家都不愿成为被第一个派上战场的人。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会说话有多么重要。
社会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万能博士或百事通,应当学有专长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说话要避忌鄙陋粗俗,什么叫鄙陋粗俗呢?就是粗野庸俗,不文雅。它不是豪爽、不是朴实、也不是自然,而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修养素质低下、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言语粗野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涉及两性不堪入耳,是最无礼貌的语言,给他人造成视觉、听觉双重污染。粗鄙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三百六十行,行行需口才。什么是会说话呢?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中,一个人是否会说话,成就与境遇必定会大不一样。“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想要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主角吗?想要成为工作与事业上的胜利者吗?想要自己与他人交谈时,令对方感觉到“春风拂面”而非“语言无味”吗?那就学会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