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人被一万多人包围住的场面,那可不是一个耍把戏的街头小圈子呢!
要不是张献忠有一副天生的洪钟嗓门儿,又是运内力于嗓,这些话,肯定是三分之二的明军都听不见说的是什么。
可张献忠这番话,所有明军都听明白了!
场子上稍稍静默了一下,就爆出了雷鸣般的吼叫声:“我们愿意投降——!”
可最后那个“降”字还没落音,就听到明军当中,一个骑马的千户指挥使猛喝一声:“谁敢投降?就地正法——!”
明军阵营立即鸦雀无声了。
明军们经历了刚才的战斗,现在又被团团围住了,就知道绝无逃生的可能了。
此刻又听了这个黄脸长须大将军那一番话,更实际的是想到那句“隔几天就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都决心投奔义军。
但千户将军吼出的这一句话,还是把习惯了服从命令的军士们一时给震慑住了。
张献忠循声看去,认出了喊话的这个人是个千户指挥使,正待飞身过去取他首级,却见他口喷鲜血,向前扑倒在了马背上!
紧接着,这个千户指挥使身后的副指挥使一下跳起来站在马背上,手里提着还在淌血的长枪,高声说:“明军兄弟们——!
“末将已经杀掉了阻碍兄弟们吃饱饭的朝廷鹰犬,我们可以放心投奔义军了!
“大家都扔掉明军旗帜,撕掉军服上的‘明’字,投奔义军吧!”
这个副将,投诚后,在整编时就当上了一名大队参将!
结果,没被杀死射死烧死的明军,还有四千三百多人,全都投奔了义军!
后来整编时,王自用把这批降军中的两千人,划拨给了第八营,张献忠的实力就更强了!
接受了明军投降后,张献忠就带着他的第八营,马不停蹄地奔红柳沟去了。
两个伏击营,一个营押解降军回大本营,把降军交给中军帐去处理,然后回头加入到包围定边的阵营中去。
另一个营,就直奔盐池城,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进了城。
义军所到之处,见到穿官服的就杀,见到捕快就杀,见到穿绫罗绸缎的就杀,见到军营中的家拳和守兵就杀,见到大家富户就杀!
在一个时辰之内,把盐池城杀得一派血雨腥风!
不过,举手投降的明军和捕快,就都收下。
杀完官员富豪后,义军把官府、军库和富户的钱粮物资尽数收缴,给城里百姓分发了不少粮食和钱财后,然后装车,通通运回大本营。
自然,百姓获得丰厚的周济后,无不对义军感恩戴德。
不少青壮年都纷纷要求参加义军,义军在定边城里又收纳了四百多饥民入伍。
盐池被全部端掉后,这个营的义军回到定边,除了派人把物资钱粮和降兵新兵往大本营运去外,全营就按照事先计划,立即加入了围城的阵营.
……
义军打完了这场漂亮之极的盐池伏击战,又彻底杀灭了盐池城里城外的官府里、军营里的凡是吃皇粮的所有人和大家富户。
还用收缴官府和富户的粮食和钱财,好好地周济了一回城中的百姓。
盐池城中就没有了百姓对立面的“公人”和富人了。
百姓们为了不受盘剥欺压的日子能够过得久一点,都没人去向上面的官府报告盐池官军和官府被彻地消灭了的这个消息。
已致后来很长一个时期,盐池百姓都过着平安和谐的生活,如遇邻里纠纷或口角误会,自有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调解。
……
义军派人把物资钱粮和降兵新兵往大本营运去后,全营就按照事先计划,立即加入了围城的阵营,就只等红柳沟的消息了。
盐池伏击战结束后,张献忠带着他的第八营,来到了红柳沟义军的埋伏地点,时间已经是黄昏了。
张献忠到来后,得知红柳沟并无人员前往定边。
张献忠询问了定边派往红柳沟的这两个投诚信使,又看了张世承写的搬兵信。
他虽然不全认得信上的字,但大多数字还是认得的,看懂了搬兵信的内容。
张献忠灵机一动,对伏击营的将领们说:“哈哈,原本还是计划着用箭矢给甘凌小儿送信呢!
“现在看来,有了让甘凌小儿更加相信张世承搬兵内外夹攻我义军的办法了,哈哈哈哈!”
“张将军有了什么好主意?”
伏击营的将领和那两个投诚信使同时问道。
张献忠说:“这样,信还是由你两人送去,因为这是张世承的亲笔信,你两人又是张世承军中的信使,这样就更真切,甘凌小儿就绝不会怀疑了!”
其中一个信使说:“张将军,您的这个主意好是好,可是,书信落款的日期差了一天啊?”
另一个信使紧接着说:“我们两人一投诚,就都把军服上的‘明’字都撕掉了,甘凌怕是要怀疑我们呢!”
张献忠听了,沉思了一下,说:“不妨,不妨,你两人只消如此这般……”
听完了张献忠的话,在场的全都拍手叫好:“妙,妙,张将军此计,实在神妙,谅那甘凌小儿也无法识破!”
接下来,张献忠把他营中的十二个大队,趁夜派到离红柳沟驻军营外约五里远的地方埋伏起来。
明军出去时,放明军过去。
等到明军退回来时,再发起突然攻击,切断明军的退路,并同时派一个大队去消灭守卫军营的明军。
为了方便行事,两个信使也随这十二个大队来到了军营附近。
张献忠本人则和另外六个大队,加入了原伏击营的埋伏圈,但调整了一下埋伏位置。
张献忠这六个大队,埋伏在了处于伏击圈底部正对驿道的位置上,以便专门对付甘凌。
埋伏布置和调整好后,就差不多半夜了。
又过了一会儿,大约在寅时交卯时左右,两个信使见时机合适了,就悄悄出发了,前往红柳沟军营而去。
定边和红柳沟之间,定边和盐池之间,互派信使的事儿,每年都各有三两次。
所以,张世承派到红柳沟来过的信使,不但熟门熟路了,还和红柳沟这边的一些军士,特别是哨兵,差不多成了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