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凌风这时用工兵铲向下挖了挖,坚固的石台根本挖不动,断定这是用三合土修建而成,所谓三合土就是用石灰石、河沙、黄土,加入糯米、蛋清、鱼油搅拌而成,是一种高强度黏土,堪称古代版的混凝土,常见于墓穴地宫之类的建筑。
体型过大的红龙蜈蚣似乎不善于爬高,往往爬到一半就摔下去,虽然如此,它们却围在石台下面不肯散去,似乎非要吃了我们才肯罢休。
见它们爬不上来,我的心缓缓落回肚子里,转身看那口停放在石台正中心的青铜棺,众人此时都把手电光打在上面,才有空闲仔细观察这东西。
只见棺身上雕刻着起伏错落的龙纹,密密麻麻,数一数正好九个龙头,每条龙的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栩栩如生,龙须、鳞片、龙爪的雕刻细节令人咋舌,我虽不懂青铜器的铸造手法,但以我制作手办的标准来衡量,这绝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
九条龙将整个青铜棺包裹在里面,九个龙头则突出来,张嘴瞪眼,睥睨天下般看向九个不同的方向,威严中透着神秘诡异,不用怀疑,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镇妖棺了。
镇妖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各有一尊青铜雕像,雕像的高度都在一米五左右,雕刻的工艺同样精美绝伦,甚至超过了镇妖棺本身。
即便这里光线不是很强,我还是一眼就能分辨出它们的形象,这四个正是所谓的玄门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陆元鼎绕着石台走了一圈,盯着那四尊雕像说:“青龙探爪,朱雀衔环,白虎下山,玄武啸天,和我们陆家古籍中描述的一样,打开镇妖棺的玄机应该就藏在这里面。”
雁凌风走到青龙探爪的雕像前面,他轻手轻脚,小心翼翼,手电光从上到下一寸寸挪动,我也跟着照过去,给他帮忙,当光束落在那只探出的龙爪上时,他停下来仔细观察,好像发现了什么,随口读出来:“利有攸往。”
陆天歌听了忙问:“风哥,你说什么?”
“这龙爪上面有字,刻着利有攸往。如果我没猜错,另外三尊雕像上面应该也有字,合起来是易经中的一个卦象。”
雁凌风说着依次走到另外三尊雕像面前,果然如他所想,这些雕像上面同样有字,分别刻着四个小字,他一一念出来:“利涉大川”、“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我隐约记得这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却根本想不起是哪一卦,记忆力实在有限。
陆元鼎这时面露喜色,嘀咕说:“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是《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
雁凌风跟着说:“风雷益,损上益下,按照这一卦的卦辞,想必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宝藏就藏在下面,而且和水有关。”
我听得一知半解,忙问:“藏在石台下面?”
“不错。”雁凌风答道:“入口应该就在青铜棺里面,而且下面应该有暗河。”
他说着走到九龙镇妖棺跟前,我们其余人都把手电光送过去为他照明,他再次进入显微镜模式,趴在上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这样找了一分钟,终于在龙口里面找到了线索。
“原来如此。”雁凌风如释重负,擦擦额角上的汗说:“机关在这些龙头里面。”
“风哥你找到什么了?”陆天歌凑过去问。
“每个龙口里面都有六条爻纹,代表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象,正中心还有一个锁孔,我们刚才从那四尊雕像上找到的卦象是风雷益,这个龙口里面正好是巽上震下,风雷益,对上了,打开镇妖棺的锁就在这里。”
我心中大喜,这回不用雁凌风和陆元鼎招呼,我自觉地从怀中掏出金蛟龙,一个箭步蹿过去,交给雁凌风说:“风哥,你来。”
雁凌风接过金蛟龙,见我们众人都无异议,他沉心静气,把金蛟龙插入锁孔,同时耳朵趴上去听里面的动静。
我也凑上去听,在他顺时针拧动金蛟龙时,我清楚听到镇妖棺里面传来机关齿轮的转动摩擦声,几秒钟过去,机关开始显现威力,重达千斤的棺盖缓缓向后方挪动。
“开棺大吉,升官发财,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张发财双手合十,冲着镇妖棺叨咕起来。
我也有些忌讳,眼前这情形有种不可言说的诡异感,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狱深渊的大门,等着我们往里面跳。
半分钟后,机关停止运转,镇妖棺的棺盖打开三分之一左右,同样定格下来,大小正好相当于一个地窖的入口。
我心里发毛,垫着脚往里面看,手电光照下去,惊讶地发现,这镇妖棺果然只是个摆设,里面竟然是空的,别说什么尸体骸骨,就连棺材底儿都没有,只有一条紧贴棺身的青铜梯子,向下面的黑暗处延展,不知通向何处。
石台周围那些红龙蜈蚣越聚越多,丝毫没有鸣金收兵的迹象,此刻我们根本没有退路,下去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再说已经走到这一步,就算镇妖棺下面真藏着地狱深渊,我们也要钻进去看一看。
做好思想工作,同时检查好装备,大伙儿休整了二十分钟左右,吃饱喝足补充能量,在雁凌风带领下,我们九个人依次爬进镇妖棺,像下饺子一样,扒着那青铜梯子向下爬去。
按照固定队形,雁凌风第一个下去打头阵,楚炎第二个,我紧随其后。
我嘴里叼着手电筒,边爬边观察周围环境,这是一条不算狭窄的竖井,两米见方,井壁都是坚硬的岩石,打磨的相当平整,青铜梯子用铁钉固定在一面井壁上,使劲晃都晃不动,十分牢靠。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我总感觉这里冷得邪乎,湿气也重,梯子摸上去更是冰凉刺骨,越向下爬,我心里越是发憷,真怕有什么怪物会从下面钻出来,我们这一串儿九个跟糖葫芦似的,一个都跑不掉。
可就在这时,我看到脚下的洞穴深处散发出微弱的白光,光亮并不强,勉强能把我们的身影打在井壁上,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我心中纳闷儿,莫非下面这层地宫里真有什么能持续发光一千多年的照明设备?那就太玄乎了。
可不管怎样,只要有了光亮,脚下不再是深不见底的黑暗,我心中多少能踏实敞亮些。
“落地了,还有几米,大家慢点爬别着急。”
雁凌风这时已经来到井底,提醒我们当心。半分钟后,我也终于爬下青铜梯,双脚落了地,悬着的心也落回肚子里。我稍微有些恐高,放在平时,我根本不会爬这么危险的梯子。
上面的人还在继续往下爬,我闲下来,晃动手电筒开始巡视周围,发现那散发白光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照明设备,而是几十个橙子一样大的圆球,像传说中的夜明珠,但个头要大很多,乳白色的光泽在黑暗中格外显眼,仿佛星斗一样散布在我们脚下,想必应该是什么特殊材质的宝石。
我忍不住好奇,弯腰想捡起来一颗观察,雁凌风却提醒我们不要乱动。
我不敢不听他的话,只好继续观察四周的情况,渐渐看清,这地宫的第二层要比上面那层小很多,呈天圆地方的格局,以我们爬下来的青铜梯子为中心,它的面积在两百平米左右,四四方方像个盒子,四面都有五米高的墙壁,正上方则是一个穹顶,像一口巨大的锅盖扣下来,把我们罩在里面。
从地面到穹顶最高处,也就是青铜梯子所在的那个洞口,高度大约有十米。
当手电光照上去,我惊讶地发现,穹顶上面有很多突起的花纹,起伏错落,线条流畅,竟然是一整幅雕刻出来的壁画,而四面墙壁上同样如此,也有壁画,整个地宫都被这些画作包围起来。
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这地宫正好不干不湿,也没有多严密的防腐措施,壁画的涂层无法保鲜,早已斑驳褪色,没了色彩,我一时看不懂画的内容是什么,但这不妨碍我觉得它们很美,这大概就是艺术品的魅力,试想在一千多年前地宫刚建成时,这些壁画肯定更加精美,绝对是瑰宝级别的艺术品。
陆天歌也跟着我在原地打转,盯着穹顶上的壁画问:“这上面画的什么?”
我摇摇头,雁凌峰回答:“是星图。”
“什么星图?”
雁凌风边观察边说:“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古星图,我们进来的入口是星空正中的北天极,也就是北极星的位置,周围这些是紫薇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我听了恍然大悟,三垣二十八星宿的确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特殊体系,我稍有了解,这套体系诞生于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年代,尤其到了唐朝,天文学家已经将其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星空划分系统,甚至和地理产生联系,当时的人们用星空来划分地域,也就是所谓的分星和分野。
想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陆元鼎之前说的,位于昆仑三干的这三座地宫中,蜀山藏风,秦岭分星,昆仑聚气,其中秦岭分星想必说的就是这些星图。
秦岭一带也的确是我国古代观星的首选之地,上可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时期,诸如河图洛书这样的上古神图,究其根本都是指导农耕时令的星图,它们产生的地点便是河洛地区,正是在秦岭周围,所以它们多半就是上古天文学家在此处观察星象的成果。